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幾天洗一次澡更健康?勸告:中老年人洗澡,還需註意5點,別忽視

2025-04-15養生

在生活裏,洗澡看似是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卻也能引發不小的矛盾。就說小麗家,最近可因為這事兒鬧得不太愉快。

小麗的公公張大爺,從東北來到南方一個多月了。張大爺的兒子在南方打拼多年,終於買了房子,想著把老父親接來享享清福,順便也能幫忙照看即將出生的孩子。誰知道,這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就從洗澡這件事上凸顯出來了。

天氣逐漸轉涼,張大爺還是改不了在東北時的習慣,不太願意經常洗澡。在他心裏,洗得太勤,渾身都覺得不得勁兒。可小麗卻不這麽看,她總覺得公公不常洗澡,身上有味道,把家裏的環境都弄得不太好聞了。終於,在又一個尋常的日子裏,小麗實在憋不住了,沖著丈夫大聲嚷嚷起來:「再不洗澡,這味兒都要飄到鄰居家去了,到時候可咋整?」 這話,其實就是在暗示張大爺。張大爺在房間裏聽到這話,臉上一陣紅一陣白,心裏別提多不是滋味了。這一來二去的,到底誰對誰錯呢?咱們不妨來仔細嘮嘮洗澡的那些門道。

天冷時,洗澡頻率怎麽把握才合適?

理論上講,每天洗個澡,對大多數人來說沒啥問題。可實際上,洗澡的頻率還真得因人而異。比如說,有些人的皮膚天生就比較幹燥,每次洗完澡,皮膚幹巴巴的,還癢得難受。這種情況下,就得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了。

一般來講,年輕人在冬天,1 到 2 天洗一次澡比較合適。而老年人呢,身體的新陳代謝沒那麽快,皮膚也更脆弱些,3 到 5 天洗一次澡就可以。而且,洗澡的時候也不用每次都用清潔產品,有時候用清水沖洗沖洗,就能達到清潔的效果。在不洗澡的日子裏,也別忽略了衛生,像腋窩、私處、腳部這些容易藏汙納垢、滋生細菌的地方,用清水簡單清洗一下,保持清爽幹凈。

洗澡有講究,這 3 種情況可別洗澡

洗澡雖說天天都在做,但裏頭的學問可不少。有些時間點,最好別洗澡,不然可能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長時間體力或腦力活動後

當你進行了長時間的體力勞動,這時候身體的血液迴圈就像開足了馬力,速度特別快。要是馬上就去洗澡,心臟和血管就得承受更大的負擔,這對身體健康可不好。再說說長時間腦力活動後,大腦這時候對血液的需求量極大,忙著思考問題呢。這時候跑去洗澡,血液就會被分散到身體其他地方,大腦可能就會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人容易感到頭暈乎乎的,特別不舒服。

吃飽或空腹時

剛吃完一頓大餐,飽飽的。這時候身體裏的血液都集中在消化系統,忙著幫助消化食物呢。要是這時候去洗澡,血液就被分流了,消化系統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消化功能就會受影響,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肚子脹得難受。而要是空腹的時候去洗澡,身體裏的血糖本身就處於較低水平,洗澡又會消耗能量,血糖就更低了,人就容易頭暈,嚴重的甚至會直接暈厥過去,多危險吶。

酒後

喝酒之後,酒精會讓肝臟的活動受到抑制,糖原沒辦法正常釋放出來。而洗澡的時候,身體對葡萄糖的消耗會增加,糖原又供應不上,就特別容易導致低血糖。一旦低血糖發作,人就會感覺頭暈目眩,渾身一點兒力氣都沒有。要是酒後還去泡澡,那就更危險了,意識不清醒,很可能會發生溺水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天冷洗澡,老年人得特別註意這 5 點

洗澡時盡量別鎖住浴室門

在家洗澡的時候,千萬別把浴室的門窗關得死死的。尤其是老年人,更得註意這一點。要是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萬一使用燃氣熱水器,就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而且,老年人洗澡的時候,心腦血管意外、滑倒摔傷的機率相對較高。要是浴室門沒鎖,出了事外面的人能及時發現,趕緊施救,能避免很多悲劇發生。

別用力搓澡

咱們的皮膚表面有一層皮脂膜,這層膜就像給皮膚穿上了一層隱形的保護衣,既能保護皮膚,又能起到保濕的作用。要是長期用力搓澡,這層皮脂膜就會被搓掉,皮膚失去了保護,水分也留不住,就會變得幹燥粗糙,還容易引發各種皮膚疾病,比如瘙癢癥、皮炎等等。

洗澡時間別太長

每次洗澡,時間最好控制在 15 分鐘以內。洗澡時間太長,身體的體力會下降,人會感覺特別疲憊。對於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這就更危險了,長時間洗澡可能會誘發心血管意外,比如心絞痛、心梗等等。

水溫別過高

大冷天的,很多人都喜歡用特別燙的水洗澡,覺得這樣才舒服。可實際上,水溫過高,會讓心臟的負擔大大加重。老年人的心臟功能相對較弱,更受不了這種刺激。所以,建議洗澡水溫保持在 40℃左右,這個溫度既舒適,又不會給心臟造成太大壓力。

洗澡別太頻繁

冬天天氣幹燥,皮膚本身就容易缺水。這時候要是洗澡太頻繁,皮膚的水分流失得更快。所以,老年人可以適當減少洗澡頻率。或者在洗完澡後,趕緊塗上身體乳,給皮膚補充水分,鎖住水分,預防皮膚幹燥、瘙癢。

總之,洗澡這件小事,裏頭藏著大學問,尤其對中老年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大家可得多留意,別讓洗澡這件本該放松身心的事,變成健康隱患。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