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裏,不少人把 「多年都不感冒」 當作身體健康的標誌,還常常對此頗為自豪。然而,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成年人平均每年感冒 2 - 3 次。而兒童由於免疫系統仍在發育中,尚未完全成熟,感冒的頻率會更高,一年可能會感冒 6 - 8 次 。對一些人來說,感冒似乎是「低免疫力」的象征,因此,他們羨慕那些「十年不感冒」的人。然而,近年來的醫學研究卻讓人重新審視這個現象:長期不感冒並不一定意味著健康,甚至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健康隱憂,尤其是免疫系統異常的潛在風險。就像河流表面看似平靜,但水底或許正暗藏危機。
感冒是人體免疫系統與外界病毒「交手」的結果,這種較量雖然令人不適,但也為免疫系統提供了「實戰訓練」的機會。長期不感冒,是否就代表著免疫力降低了呢?更有甚者,這會不會引發如癌癥這般嚴重的健康危機?

1. 感冒:免疫系統的「預警機制」
人體免疫系統恰似一支充滿智慧的 「精銳部隊」。它不僅要敏銳地辨識並堅決地消滅像病毒、細菌這類外來的侵犯者,同時也要努力確保身體內部環境處於穩定和諧的狀態。感冒這一現象,從根本上講是免疫系統作出免疫反應的一種體現。一旦病毒進犯呼吸道,免疫系統會即刻做出響應,快速派遣白血球等 「防禦戰士」 前去抵禦病毒的侵襲,這個過程中人體就會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這些看似給人帶來痛苦的不適表現,實際上卻是免疫系統被啟用的明顯訊號,表明免疫系統正積極運作,全力捍衛我們的身體免受侵害 。
然而,長期不感冒的人,其免疫系統可能處於兩種極端狀態:一種是過於強大,以至於輕微的病毒無法入侵;另一種則是免疫系統反應遲鈍,無法及時辨識威脅。後者尤其令人擔憂,因為這種「沈默」的免疫狀態可能為癌細胞的潛伏和發展提供溫床。

2. 不感冒≠健康:免疫監視功能的減弱與癌癥風險
免疫系統的另一項關鍵任務是「免疫監視」,即發現並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我們的身體仿佛一座日日夜夜都在進行秘密較量的戰場,每天都會誕生數千個潛在的癌細胞「叛軍」。幸運的是,在強大的免疫系統這位「忠誠衛士」的嚴密監視下,這些「叛軍」通常會被迅速清除。然而,一旦免疫系統這位「衛士」長期處於懈怠狀態,它的監視能力就可能大打折扣,讓癌細胞「叛軍」有機可乘,逃脫「追捕」,最終可能集結成危害健康的腫瘤「軍團」。
研究顯示,部份癌癥患者在確診前的多年中很少感冒。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更健康,而是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早已處於異常狀態。這種現象就像一個村莊多年不見盜賊出沒,不是因為治安好,而是因為巡邏隊已經放棄了職責。

3. 免疫系統異常的多面性:適度反應才是關鍵
傳統醫學有「陰陽平衡」之說,與現代免疫學不謀而合。免疫系統的狀態對健康至關重要,無論是過於亢進(類似於自體免疫疾病的狀況)還是過於低迷(如同增加患癌風險的情況),都會成為健康的隱患。譬如,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時,個體可能更容易遭受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侵襲;相反,若免疫系統反應遲鈍,個體則可能同時暴露在感染和腫瘤發展的雙重風險之下。
這也解釋了為何長期不感冒的人並不一定健康。免疫系統既需要鍛煉,又需要保持平衡。過分「安靜」的免疫系統,猶如廢棄的刀劍,時間久了,生銹甚至斷裂是難以避免的。

4. 如何判斷免疫力是否正常?
並非所有長期不感冒的人都處於健康隱憂,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訊號判斷免疫系統的狀態。例如,是否容易疲勞、傷口愈合速度是否正常、是否容易患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如果這些現象頻繁出現,可能需要透過醫學檢查來評估免疫功能。
此外,現代科學研究揭示,壓力水平、睡眠品質、飲食習慣以及運動模式都是直接影響免疫機能的重要因素。保持適度的運動與規律的生活習慣,能夠為免疫系統註入活力,提升其效能;反之,頻繁的熬夜、不均衡的飲食以及持續的精神壓力,則會成為削弱免疫防禦的「隱形殺手」。

5. 中西醫結合的健康觀:從「天人合一」到免疫調節
傳統醫學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著重於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在免疫系統層面,這一理念體現為追求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狀態。舉例來說,古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闡述了「養生之道,首在安神」的觀點,強調了心理狀態對於維護健康免疫系統的重要性,即心理健康是穩固健康基石的關鍵一環。這與現代醫學中的「壓力導致免疫功能低下」觀點相輔相成。
透過適當的飲食調養(如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情緒管理(如練習冥想和瑜伽)以及中藥調理(如靈芝、人參等),可以幫助免疫系統保持適度活躍。

長時間未患感冒並不一定代表健康狀態的上佳,反而可能是免疫系統存在潛在異常的微妙跡象。感冒本身並非洪水猛獸,它更像是身體內部健康狀況的預警系統,是免疫系統積極履行其職責的明證。所謂「流水常新,戶樞不朽」,意味著身體需要透過適度的「挑戰」與「反應」來維持其生命力與活力。
未來的健康管理,不應僅停留在疾病防控層面,更需關註免疫平衡與整體生命品質的提升。我們要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將科學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智慧相結合,創造屬於每個人的健康之道。健康並非追求一種極端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持續的平衡。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平衡中找到自己的最佳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