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管管老爸吧,你出去旅遊這幾天,他天天跟朋友出去喝酒。」
「不是答應的好好的,說好不喝了嗎?」
「他那酒癮一勾就出來了,能忍得住嗎?而且還是兄弟哥們叫他出去,能忍住不喝?」女兒氣不打一處來,一邊跟母親告狀,一邊責怪自己沒有管住父親。
「你過來! 去年才檢查完肝功能,指標異常都忘了是不是 ?醫生說了不讓你喝酒,你都當耳旁風。」
「哎呀,就是晚上少喝一點,我都這麽喝好幾十年了,我們單位同事頓頓喝大酒喝到住院,我又不多喝,放心好了。」老張不以為然,妻子十分無奈。
其實生活中和老張有「同款心態」的人還有很多,長期大量飲酒對健康不利,少喝點就行 ,以至於每天晚上都要用小酒下飯。
而作為中國傳統酒,白酒自然成了國民首選的下飯酒。
晚餐時小酌白酒,長期下來對人體會有哪些影響呢?少量喝酒真的能控制不良影響嗎?真相或許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拋開酒精過敏這種特殊體質不談,絕大多數時候,喝酒帶來的生理性損害都是逐漸堆積才顯現癥狀的。
也因此,如果一個人剛接觸喝白酒,並且飲酒量適當,那麽初期階段並不會有明顯的癥狀。
不過,對於肝臟代謝來說,酒精的攝入卻是額外壓力。
尤其是度數偏高的白酒,單位時間內,肝臟代謝負擔更大,機體運作的規律也會在此刻被打破。
有些白酒愛好者表示,剛開始接觸白酒時,喝完會有一種刺激感、上頭感,讓人身體暖暖的,大腦也會十分放松和愉悅。
這其實是酒精的神經刺激性物質在「作怪」, 這些物質隨著血液迴圈到達大腦,會對神經系統功能進行抑制,讓人意識相對模糊。
不是身體不難受,而是神經性物質欺騙了大腦的真實感受,掩蓋了不舒服的事實。
這種酒後的朦朧感、愉悅感,會讓人錯誤的認為喝酒很舒服,繼而為喝酒上癮埋下伏筆。
隨著飲酒時間延長,喝酒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不僅是消化系統對酒精的依賴,神經方面對其也產生了依賴。
有些人隔一段時間不喝酒就會感覺空虛,感覺生活缺了點什麽,就是這個原因。
飲酒時間加長,意味著人體攝入酒精的總量在不斷累積。
持續的酒精攝入,讓肝臟疲憊不堪,這時候可能會出現肝功能紊亂和肝細胞損傷。
包括消化道也會因為經常接觸酒精而出現相應的癥狀, 尤其是對於胃腸道敏感者,胃炎、胃潰瘍出現的機率會大幅提升。
消化系統和肝臟代謝功能潰不成軍,人體免疫力會整體下降,後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連鎖反應。
進入後期階段,機體接觸酒精的年限已經足夠長,酒精對機體的摧殘也到達了較高的程度,這時機體可能會呈現出多方面的病理性變化。
比如酒精依賴,長期飲酒者會從心理上和行為習慣上對喝酒有高度需求。
而健康角度下的戒酒行為,可能引發酒精依賴性焦慮、抑郁、行為障礙等問題。
再比如生理方面上,長期飲酒損害肝臟影響代謝功能,可能會導致血液成分呈現病理性改變。
部份指標的升高或降低,則預示著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代謝病的發生。
不難發現,飲酒年限與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呈現正相關,喝酒時間越長,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就越高。
不少人表示,少喝點就不會有影響,甚至具有養生功效,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為了降低飲酒的危害,倡導人們保護健康,生活中一直流傳著「酒類安全攝入量」的概念。
針對白酒,成年男性的安全攝入量為低度酒不超過75g(高度酒不超過50g),女性低度酒不超過50g(高度酒不推薦攝入)。
從減少不適感的角度來考慮,安全攝入量是有意義的。少量攝入可以避免肝臟負擔過重,同時降低不良反應出現的機率。
總體攝入量被控制在機體代謝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代謝系統的額外壓力相對較低,出現不適感的機率便會降低。
但如果從健康的角度來講,酒精的安全攝入量應該為0。
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人體較早出現不良反應,並不意味著小酌沒有危害。
酒精造成的任何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即便是每天按照安全攝入量的標準喝酒,風險仍然存在。
喝酒傷肝、傷胃已經是老生常談,中後期影響有多大、癥狀有多明顯,不必多說大家也明白。
關鍵在於,持續性的酒精攝入,可能損害腦部神經功能和心臟功能。
酒精隨血液達到腦部區域,其中的刺激性成分會影響神經的正常功能。
比如有些人喝酒後明明很清醒,卻察覺不到周遭環境的變化,不能很好的規避潛在危險,這就是酒精蒙蔽了意識導致的。
酒精作用於神經後,會使神經的敏感性變差,無法正常傳遞生物訊號。 主要表現包括聽覺範圍縮小、視覺範圍縮小、註意力不集中等,長期上還可能增加記憶障礙、邏輯能力減退的問題。
心臟方面,酒精可能會引發心肌收縮異常、細胞排列紊亂等問題。
酒精代謝物乙醛等成分,對心肌細胞具有毒性作用。
長期上看,可能對心肌細胞造成損傷,破壞其完整性。
一些人長期喝酒後被診斷出酒精性心肌病,就是這個因素導致的。
需要註意的是,任何不良反應的出現頻率和嚴重程度都是相對的。
從劑量的角度來看,總體攝入量越小(每晚小酌),相較於攝入量大(頓頓喝大酒)的情況,出現不良反應的頻率更低且程度更輕微。
不過這並不表示,少量喝酒能降低不良影響。
小酌在很多情況下,只是延長了酒精損害的行程,而不是讓酒變成一種完全無害的飲料,該警惕的時候仍然要警惕。
有說法稱,少量飲酒對於降低心血管風險有一定作用,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適量的酒精攝入可以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有益膽固醇)。
對此大家應該明白,酒精對人體造成的影響是復雜的,如果從單一角度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該指標的提升確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但綜合酒精在多種角度對機體的危害,單一性的益處往往不足以對沖綜合風險。
也因此,想透過適量喝酒保護心血管的做法是不現實的。
還有些網友表示,幹喝白酒危害大,泡成藥酒更養生。
殊不知,自泡藥酒的風險,可能比白酒更高。
受傳統觀念影響,部份人群對自泡藥酒的功效深信不疑,認為將白酒、黃酒和諸多藥材混合泡制多年,便能制造出有益於健康的藥酒。
拋開酒精對人體的不良影響,隨意加入多種藥材的做法,可能讓藥酒更加危險。
一方面,中醫領域當中講究對癥治療。
也就是說,根據患者的實際問題,調整藥材的搭配方式與用藥劑量,屬於專人專方。
而現實生活中,人們泡酒多半是跟風泡制,或者隨便找個科學無法證實效果的偏方制作而成。
要知道,在身體存在異常的條件下,不同體質的人,對癥的藥材是不一樣的。
如果用單一配方去應對,顯然不符合實際需求,而藥不對癥,也有可能引發其他不適。
另一方面,不懂醫的人對於藥材的搭配禁忌不夠了解,很可能出現看著都是好藥,但不同藥材之間會互相作用,然後產生毒性的情況。
喝自泡藥酒喝出問題住院、洗胃、加劇原有疾病的,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自泡藥酒的安全性尚不能得到保證,更別提養生功效了。
還有一個問題在於,自泡藥酒為了確保其功效,大多會選擇高度酒。
度數偏高,再加上藥材本身的功效,藥酒對人體的刺激性會進一步增加。
相較於普通白酒,喝藥酒後出現不良反應的機率會更高,就算是少量攝入,也不可避免。
飲酒的危害是潛移默化的,從肝臟到大腦,再到心血管,身體裏每一個部份都經歷著酒精的考驗。
頓頓喝大酒的人,早遇到風險,而每晚小酌的人,晚遇到風險。
持續傷害造成的不良影響,遲早都會出現,不會因為少喝點,就預防了健康問題的發生。
飲酒的健康益處不是沒有,而是過於微薄,不足以對沖其帶來的危害。
同樣的,盲目飲用自泡藥酒也不可取,配方不合適、劑量不合適都有可能讓藥酒變成「毒酒」,甚至比普通白酒的危害更大。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飲酒從來沒有安全攝入量,為了保護肝臟、腸胃、大腦以及心血管,盡自己的努力戒酒才是正確做法。
各位朋友,你平常有喝白酒的習慣嗎?你覺得每天小酌對健康有利還是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