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春分不養陽,一年都白忙」,3月20日春分,別忘吃三樣,做三事

2025-03-14養生

春分時節,北半球的春天正式步入盛期,萬物從蟄伏中蘇醒,草木抽芽、百花競放,天地間一衍生機勃勃的景象。春分不僅是農耕的重要節點,更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四時八節」之一,承載著古人觀察自然、順應天時的智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時寒熱調和,陰陽平衡,正是人體調養陽氣、適應自然節律的關鍵時刻。

民間素有「春分不養陽,一年都白忙」的俗語,強調春分養生的重要性。中醫認為,陽氣是生命的根本動力,春分時節陽氣升發,若此時不註重養護,可能導致全年氣血失調、疾病纏身。因此,抓住春分養陽的黃金期,遵循「吃三樣、做三事、忌三事」的原則,方能順應自然規律,為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一、春分養陽「吃三樣」:以食為補,升發陽氣

1. 春芽菜:順應自然生發之力

「春吃芽,夏吃瓜」,春分時節最宜食用芽菜。如香椿芽、豆芽、豌豆苗等,均是自然生發的產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香椿芽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綠豆芽清熱解毒,助肝氣疏泄。古人認為芽菜能喚醒人體陽氣,與現代營養學提倡的「春季清淡飲食」不謀而合。推薦一道「春芽豆腐羹」,以嫩豆腐搭配香椿芽、豆芽,既清淡又滋補。

2. 辛甘之味:調和肝脾,疏通氣機

【黃帝內經】提到「春夏養陽」,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辛甘之味助陽氣升發。韭菜被稱為「春季第一鮮」,其性溫味辛,可溫腎助陽;薺菜健脾利濕,適合春分多雨的氣候。此外,紅棗、山藥等甘味食物能補益脾胃,與辛味食材搭配,可調和肝脾,避免肝氣過旺克伐脾胃。可煮一鍋「韭菜蝦仁粥」,溫補而不燥熱。

3. 時令鮮魚:補益氣血,滋養肝陰

「春潮迷霧出刀魚」,春分前後正是魚類洄遊產卵的時節,肉質最為鮮美。鯽魚、鱸魚等淡水魚富含優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能補益氣血、滋養肝陰。中醫認為,魚性平味甘,利水消腫,尤其適合春季易發過敏、濕氣重的人群。推薦清蒸鱸魚,佐以姜絲、蔥白,既祛腥又驅寒。

二、春分養陽「做三事」:內外兼修,順應天時

1. 踏青賞花:借自然之氣疏解郁滯

春分時節,天地陽氣升騰,正是戶外活動的最佳時機。古人講究「披發緩行,廣步於庭」,即放松身心,漫步於自然。踏青時接觸陽光可促進維生素D合成,改善情緒;而花香中的揮發性物質能調節神經系統,緩解春困。建議每日晨起後散步半小時,或周末登山遠足,讓身體與自然同頻共振。

2. 調節作息:夜臥早起,平衡陰陽

春分晝夜平分,養生需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宜適當早起(建議6:00-7:00),以順應陽氣升發;夜晚則不宜超過23:00入睡,避免耗傷陰血。午間可小憩15-30分鐘,但忌久睡,以防阻礙陽氣執行。明代醫家張景嶽曾言:「春時倦怠,不可久臥,臥則氣滯。」

3. 調暢情誌:戒怒戒躁,護肝為先

春季屬木,對應肝臟,情緒波動易致肝氣郁結。春分時節需保持心境平胡,可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柔緩運動,或透過冥想、聽音樂疏解壓力。傳統養生法「噓字訣」(緩緩吐氣時發「噓」音)可清肝火,每日練習3-5分鐘,效果顯著。

三、春分養陽「忌三事」:避傷陽之舉,守健康根基

1. 忌過早減衣:春捂秋凍,護住關鍵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分雖暖,但晝夜溫差大,且常有「倒春寒」。此時人體毛孔初開,若過早穿單衣、露腳踝,易使寒邪入侵,引發感冒、關節痛。尤其需註意背部、肚臍、腳踝的保暖,可常備一件薄外套,遵循「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

2. 忌暴飲暴食:清淡為宜,少食發物

春季肝氣旺盛,脾胃功能相對較弱。若過食油膩、辛辣或海鮮等「發物」,可能加重腸胃負擔,誘發過敏、濕疹。春分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量飲酒,少吃香椿、竹筍等易致「肝陽上亢」的食物。民間有「春分吃素,清腸養肝」之說,不妨嘗試一日素食。

3. 忌劇烈運動:適度為佳,過猶不及

春分運動講究「緩」,劇烈運動易耗氣傷津,反而不利陽氣蓄積。尤其是體質偏弱或患有慢性病者,應避免長跑、高強度健身,可選擇散步、瑜伽、放風箏等和緩活動。運動後及時擦汗,忌立即吹風、喝冷飲。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