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清晨6點半
65歲的王阿姨準時出現在
廈門市思明區蓮薇社群的
健康步道上
這條環社群步道
串起健身器材、健康知識墻
和一座掛著「健康小屋」的房間
「以前總以為慢性病就得吃藥,
現在才明白,管住嘴、邁開腿
才是真道理!」
蓮薇社群的轉變,藏著當地健康防控的巧思。其所屬的廈門市思明區在去年1月以優異成績透過了「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復審,這是該區自2017年獲評國家級示範區以來第二次透過「國考」。
作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思明區將慢病綜合防控納入社會治理範圍,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實作從行業管理向綜合治理的根本性轉變。
走進蓮薇社群,一園、一車、一屋、一道、一站、一墻的特色健康設施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廈門市第一個「近鄰」健康示範社群,蓮薇社群以六個「一」為亮點,堅持「軟體和硬體」兩手抓, 全力打造特色健康微品牌,推動健康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記者看到,蓮薇社群六個「一」健康設施便民實用。健康主題公園有健身器材和提示牌;流動服務車定期進小區,提供基礎體檢與指導;自助健康小屋支持免費測血壓、血糖等;健康步道能記錄運動數據,輔助健康管理;家庭醫生工作站隨訪慢性病患者;慢性病防治知識墻以互動形式普及知識。
「以前量血壓測血糖要特地去社群中心,現在買菜路上就能測。」王阿姨表示, 她每周能在健康小屋免費測血壓、身高、體重等基礎健康指標檢測。
距離蓮薇社群6公裏的梧村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打造全省首創集智慧健身房、體衛融合、國民體質監測、社會體育指導員誌願服務驛站於一體的「四合一」站點 ,形成覆蓋篩查、幹預、管理的完整閉環。
思明區早在2019年就在全省率先啟動「體醫融合」試點,筼筜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筼筜街道育秀社群成為首批示範點。透過政府主導,街道社群提供場地資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高校組建專家團隊的合作方式,成功構建了 「政府部門—醫院—社群—科研院所」四位一體 的廈門「體醫融合」模式 。
在試點的一年時間裏,100多名慢性病參與者透過為期6個月的運動幹預後,發現其舒張壓、腰圍、臀圍、血糖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數據均往好的方向發展,健康狀況有所改善,試點成果令人欣喜。 到了2021年,該模式升級為梧村街道的「四合一」站點。
53歲的張建國(化名)屬於糖尿病高危人群,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梧村街道社群智慧健身房鍛煉。
墻上的電子屏即時顯示:心率128次/分(處於安全有效的運動強度區間),累計消耗285千卡—— 這正是該社群康復治療師小陳為他 客製的「運動處方」目標值。 「有醫生監控運動強度,比盲目鍛煉安心多了!」老張感慨道。
小陳指著檔案中的歷史數據解釋:「過去紙質處方難落實,現在透過智慧裝置動態反饋,我們隨時可調整方案。」
這一場景背後,是思明區「體衛融合」模式的生動實踐:體育局、衛健系統、街道和企業組成聯動網路,率先對存在慢性病發病風險,如肥胖、代謝指標異常等高危人群開展體質篩查;再由醫生、營養師和運動教練團隊制定個人化運動營養方案; 居民在社群智慧健身房科學運動時,健康管理專家透過微信群同步追蹤數據,動態調方; 更透過「同伴健教」機制,引導達標居民化身誌願者帶動鄰裏互助,推動健康管理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
從筼筜街道的「體醫融合」試點,到梧村街道的「四合一」升級站點,思明區用「篩查—處方—執行—鞏固」閉環,將健康防線前置到百姓家門口。
作為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思明區以「健康融萬策」為綱領,構建起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立體防控體系 ——從企業的智慧食堂到景區的健康步道,從校園的營養課堂到家庭醫生的藥箱,多部門聯手將健康服務織入城市肌理,一場跨界的健康守護行動正在思明區上演。
上午9點,家庭醫生背著藥箱敲響鼓浪嶼街道獨居老人胡阿姨的家門。她邊測血壓邊翻看記錄本:「高壓138mmHg,低壓85mmHg,比上周穩多了!但您這周萵筍吃多了,下次我教您做秋葵蒸蛋。」
胡阿姨指著藥盒感慨:「以前去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拿藥要走40分鐘,現在你們月月送上門,連降壓藥都分好早晚劑量!」這樣的服務已成常態—— 全區家庭醫生簽約重點人群超31萬,覆蓋率達89%。
中午12點,員工陳明(化名)走進公司的健康食堂。 智慧餐台的顯示器提示每道菜的營養成分 ,作為同時關註血壓和體重管理的職場人員,他果斷選擇低脂低熱量菜品。據悉,思明區已有11家企事業單位建成健康食堂,而健康食堂所配備的 智慧營養分析系統 ,也曾被國家考評組列為 「可推廣的職場健康管理創新模式」 。
這場健康行動早已突破部門界限:思明區衛健局建立「厝邊醫生」走街串巷,教育局推動中小學 100% 開設健康教育課。
數據顯示,思明區居民吸煙率5年 下降12.25% ,經常鍛煉人群 達45.27% ;慢性病過早死亡率5年 下降10.89% ,2024年人均預期壽命 84.32歲 。
從樓宇間的口袋公園到覆蓋60個社群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組,從「三減三健」專項行動到1002名居民化身「健康管家」,一張覆蓋百萬人的「生命防護網」悄然織就。
當健康從檔走向生活,便成了最動人的民生答卷。清晨的快走打卡、午間的健康餐廳、傍晚的降壓操課堂…… 思明區用「家門口」的微改變,撬動著全民健康的「大課題」。
從健康步道到智慧食堂,從家庭醫生的藥箱到全民參與的自我管理,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場景,正將慢性病防控從抽象政策轉化為百萬居民的生活日常—— 這樣的「思明實踐」,為大型城市破解慢病管理難題提供了一條可感可循的路徑。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楊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