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填補鄉村褶皺中的「失落」,為20萬鄉村兒童建造健康童樂園

2025-05-02育兒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黔南州攝影報道

一個媽媽同時帶6歲、4歲、2歲三個孩子一起過馬路,怎樣最安全?

翁應麗有自己的一套。

「小火車——」隨著翁應麗這個「火車頭」一聲令下,三個孩子也回應「拉拉拉——」,然後按年齡依次排序,一個拽著另一個的衣角,一邊喊口號,一邊跟著翁應麗,有秩序地將「火車」從馬路這頭「開到」馬路那頭。

「這是我從課上的‘小雞過山’學了之後自己改的,他們喜歡小火車,每次在城裏過馬路,我就帶他們像做遊戲一樣(過馬路),不然我顧不過來。」翁應麗介紹自己的育兒經驗時,笑得羞赧。

翁應麗家住貴州省黔南州龍裏縣洗馬鎮樂灣村爛田灣組,4月,【華夏時報】記者一行到她家時,兩個大兒子去幼稚園了,小兒子睡得正酣。她口中的「課」是「健康童樂園」計畫依托微信小程式建立的科學養育線上課堂「童樂園雲課堂」,「小雞過山」則是其中的一個親子互動遊戲。

「健康童樂園」計畫由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開發中心、安利公益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是針對農村地區0~6歲兒童早期發展遲緩問題開展的全面健康支持計劃。

自2021年啟動以來,計畫透過「環境改善+養育人賦能」模式,依托家庭和幼稚園兩個「陣地」,在中國的鄉村褶皺中填補「失落」,增加「盎然」,為數十萬孩子們搭建起了成長的健康樂園。

翁應麗向記者展示「童樂園雲課堂」的學習界面。

鄉村兒童早期發展的「失落」

鄉村兒童的早期發展是存在「失落」的。

兒童早期發展是指從胎兒期開始到學齡前期(0~6 歲),兒童的營養、生理、心理、運動技能、語言、認知、社交及情緒發展等潛力的全面發展。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教授馬軍指出,中國兒童總體早期發展狀況良好,但城鄉差異較大,尤其中西部鄉村地區兒童的認知、語言、情緒和社會性等方面存在的客觀問題亟需關註。根據【0-12歲中國兒童健康報告】,中國落後農村地區嬰幼兒社會情緒發育遲緩的檢出率高達46.1%,40%以上的嬰幼兒存在認知和語言發育滯後等問題,25%的兒童在溝通、精細運動、粗大運動和個人社會能力中至少有一項發育遲緩。

而這種「失落」具象到生活中,就變成了一個兒童日常中的「瑣碎」。

於厚英和翁應麗是同村,大女兒在職業學校讀幼師,二兒子在巴江幼稚園讀書,小兒子兩歲半,今年下半年也會入園。即便文化水平不高,於厚英也當然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然而,「我太忙了。」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丈夫是殘疾人,自己除了要照顧孩子、做家務、養豬、養牛,還要打理20多畝地。「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玩,陪伴的時間太少。」於厚英有些哽咽。

一方面負擔繁重,無暇顧及,另一方面,她確實無從下手,較少給孩子買玩具,也不太會跟孩子做遊戲。小兒子2歲以前,於厚英每天下地幹活時,就把他「拴」在身後背著。

而面臨和於厚英家類似處境的農村家庭不在少數。

語言的「瑣碎」對應沈默的童年,一些孩子常聽到的是「別亂跑」「吃飯了」等簡單指令,而非有品質的對話互動;遊戲的「瑣碎」對應無意識的浪費,孩子們以戶外跑跑跳跳「隨便玩」為主,精細類運動玩具和遊戲不足;照護的「瑣碎」對應溫飽之外的空白,「養」重於「育」,孩子在身體健康、情緒回應、社交引導方面多有缺失;環境的「瑣碎」對應被限制的探索,比如家裏唯一適合爬行的空間是床……

「人口的高品質發展要從兒童抓起。兒童早期發展差距,將影響他們受教育能力及未來綜合能力素質,以至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後,可能很難適應科技和社會發展需要。偏遠農村地區兒童早期發展整體存在的客觀問題,也嚴重制約‘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實作。」馬軍說道。

由此,「給中國的鄉村兒童一個充滿樂趣、關愛和健康的童年」——在這一目標的堅守下,健康童樂園計畫應運而生,從家庭和幼稚園兩條線入手,對「失落」與「瑣碎」作出了回應。

「大禮包」裏的親子時光

翁應麗是去年接觸到「健康童樂園」計畫的,村裏通知有3歲以下孩子的家庭可以領取價值2000元的物資包。「拿著戶口本填個表就能領,我們都叫它‘大禮包’。」她回憶道。

最讓這位大專學歷的母親驚喜的是「大禮包」裏有書。「老三一聽【抱抱】,就會學書裏面說‘媽媽,抱抱’,有時候三兄弟還會抱在一起。」

翁應麗坦言,盡管她和本科畢業的丈夫都很重視教育,但大兒子快3歲時,才意識到要給他買書。「所以剛開始講故事他很抵觸,靜不下來,我都‘押’著他講,一個故事要講三四十分鐘。」

隨著慢慢養成習慣,三個孩子都發生了變化。「現在晚上睡前,一收手機,他們就知道讀書時間到了。給老大講故事的時間縮短了一半,還能邊講邊交流;老二喜歡先聽,然後模仿我講故事;老三好奇心重,我講一頁,他會問好多個‘為什麽’。」翁應麗說,三個孩子輪流講一遍下來得一個小時。「除非工作特別累,不然我都會盡量講。」

翁應麗的小兒子正在酣睡,遠遠望去,記者看到被子上放著一本繪本【蹦】。房間右側的多功能收納架上也擺了很多繪本。翁應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現在房間太窄,鋪不下爬行墊,等我們的房子修好了再鋪。」

母子四人的「一個小時」,正對應了計畫倡導的「每天15分鐘的高品質親子陪伴」。

「15分鐘的科學性在於,符合嬰幼兒的心理特征,他們往往好動,精神集中的時間是5~6分鐘;也符合農村養育人的行為特點,他們往往教育程度有限、家庭勞動繁重,有時是祖父母為主,註意力集中時間比城市知識分子、白領們要少很多,很難做到長時間地陪伴兒童親子互動。」北京市倍能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與評估中心負責人劉天舒解釋。

而為了解決「高品質」的問題,計畫在「大禮包」的設計上花了心思。

有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認知、社會性,引導孩子積極思考的分齡繪本;積木類玩具提升精細動作、創造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多功能收納架幫孩子在玩耍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爬行墊保障自由探索……十余套積木、玩具、繪本、故事機、運動器具等物資嚴格依據0—6歲兒童發展需求配置,集合線上養育課程,組成了一個多彩、潔凈、安全的兒童專屬空間。

「過年的時候,好多孩子聚在這裏玩。」於厚英指著臥室裏用「大禮包」物資搭建的樂園說道。

她還告訴記者,現在「火火兔」——一個內建了兒歌、故事、伴眠音樂、英文歌等900余個音訊的兒童早教故事機,成了小兒子的最愛。「他走哪都抱著。我在坡上幹活,他就在旁邊聽故事,聽煩了就自己放歌。有時候還抱著睡覺。」

於厚英抱著2歲的小兒子坐在院中,二人中間夾著的是他心愛的「火火兔」,正在放兒歌。

讓孩子們更喜歡幼稚園

「小牙刷,手中拿,早晚都來刷刷牙……左刷刷,右刷刷,小朋友們樂開花。」貴州省龍裏縣巴江幼稚園一樓的健康教室裏,回蕩著孩子們清脆的歌聲。小中班的班主任楊鳳正透過一首「刷牙歌」,開啟今天的課堂。

「小朋友們,牙刷除了幫助我們清潔牙齒以外,也是生活中的好幫手。我們還能用它來做什麽呢?」楊鳳神秘地晃了晃手中的牙刷。

「刷東西!」「刷鞋子!」「畫畫!」……

在楊鳳示範如何用牙刷畫羽毛後,孩子們興奮地嘗試起來。先用黑色的水彩筆畫出羽根和羽軸,再用牙刷蘸取自己喜歡的顏色,從羽軸中間往兩側刷開……隨著「沙沙」的聲響,一根根彩色的羽毛就在孩子們的手中「長」了出來。

「哇!我的羽毛是彩虹色的!」「老師你看,我畫的羽毛多漂亮!」……教室裏此起彼伏的童聲裏,滿是發現的喜悅。

2024年9月,「健康童樂園」計畫進入貴州省龍裏縣巴江幼稚園後,這樣的快樂幾乎每天都在健康教室裏綻放。

小朋友們正專註地用牙刷畫屬於自己的彩色羽毛。

所謂健康教室,即計畫在幼稚園選取一間五六十平米的教室,並配備適齡繪本、玩教具、運動器材、心理小屋等設施;同時,計畫根據兒童發展規律,提煉總結了不同年齡段兒童需掌握的5大模組和21個健康知識點,並在此基礎上開發配備了一整套共計80門幼稚園課程與200個遊戲活動,且內含每個主題活動的詳細活動指南,以此為幼教老師提供健康教育賦能,為學齡前兒童補充健康知識、樹立健康理念,培養受益一生的健康習慣,實作提高兒童全面健康素養的目標。

於是,在這個只有兩個混齡班的鄉村幼稚園裏,記者看到,計畫正以它特有的方式,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孩子們的學習體驗。

「孩子們一進健康教室就很喜歡,更喜歡幼稚園了,整體情緒也更加積極。」園長劉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健康教室提升了孩子們的入園熱情和集體融入度。

她給出了具體的觀察:一是分離焦慮減少。「有極個別孩子很難適應幼稚園,但當他們進入溫馨的遊戲環境,接觸到有趣的玩教具後,就會快速融入,暫時忘記離家的不安。」二是遊戲持續時間延長。「比如丟沙包遊戲,過去需要老師全程指導,否則只有少數孩子玩,現在他們能自主組隊,從頭堅持到尾。」

這些變化源於計畫提供的系統化遊戲設計,使孩子們從最初的教具摸索階段,逐步發展到能夠自主探索遊戲規則並持續參與和互動。「玩的東西越有趣越豐富,孩子們就越喜歡來幼稚園。」劉鈺說道。

在健康教室的一角,幾個孩子正圍坐在一台智慧投影學習機前,爭先指著桌面上的投影認讀字母。劉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學習機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之一。

中大班班主任詹慧則舉例告訴記者,醫生遊戲套裝、仿真廚房情景玩具、健康小遊戲等等,填補了鄉村幼稚園專業教具的資源空白,也填補了孩子們的認知空白。

很多孩子不認識山藥、上海青等常見蔬菜,「小廚房」玩具就成了生動的認知教具;有孩子原本不吃香菇、西紅柿,借玩教具講解營養知識後,他們就開始嘗試了;還有孩子只知道付現金,透過玩仿真收銀玩具,他們第一次知道了「刷卡支付」的概念……「如果沒有這些教具,光靠講解很抽象。在遊戲中講解,效果比單純說教好得多。」詹慧說道。

對於教師們來說,「健康童樂園」計畫為教研工作和教學實踐帶來了實質性改變。

劉鈺給記者算了一筆「效率賬」。「比如給孩子們設計一個晨間鍛煉活動。過去,我們要組織教師一起討論:每個班的情況怎麽樣,孩子是什麽發展階段,要給他們玩什麽,怎麽玩,需要什麽器材,遊戲目標是什麽,這麽玩發展了孩子的什麽能力等等,一五一十地理清楚後,再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整個過程至少三天。現在借助計畫提供的課程盒子,明確了每個活動的年齡階段、發展目標等,比如這麽玩,是發展上肢還是下肢、大肌肉還是小肌肉,鍛煉耐力還是能力等等,清清楚楚,一個下午就能完成教研。」

這種效率提升對師資緊張的鄉村幼稚園尤為珍貴。

記者了解到,巴江幼稚園目前有4名教師和2名保育員,平均年齡30歲,通常每位老師都要承擔教學、保育、行政等多重工作。計畫提供的細化指導形成了有實物、有課程、有實踐、可直接操作的實施方案,即使是專業水平有限的新入園老師也能快速上手,顯著減少了大家「加班夜研」的情況。

楊鳳正在給孩子們演示如何用牙刷畫羽毛。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用牙刷畫畫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和創新思維。

此外,標準化的支持並未削弱教師主動性,反而將他們從繁瑣中解放出來,激發了更多本土化創新。

根據計畫提供的鈴鐺教具,劉鈺設計了「拍鈴遊戲」,她將數位簡譜和音階鈴鐺結合,讓孩子們透過看數位對應拍鈴演奏【小星星】等熟悉旋律。短短一周時間,有孩子就從最初的「跳譜」「拍鈴找不到位置」,進步到能夠邊拍邊唱。

「鈴鐺最開始是用於孩子們搶答的。現在,不僅鍛煉了手眼協調和反應能力,也避免了機械化訓練,更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讓劉鈺欣喜的是,熟練的孩子還會主動教其他小朋友,路過的小朋友也會模仿著拍兩下,形成了自發性的互動學習,這也成為計畫倡導的「遊戲化學習」的最佳體現。

物資捐贈,落於「刻板」?

在走訪中,記者多次聽到計畫方對物資捐贈的強調。

記者了解到,依據0—6歲兒童重要的生活場景,計畫為1家1園整體共配備了408本繪本、故事機、97種玩教具等總計506件物資,並配備了詳細的物資使用說明。同時,計畫整體將高達60%~70%的成本投入於硬體裝置。

物資固然豐富,但是公益事業發展到今天,為落後地區提供硬體設施、物資支持已經不算「新鮮」了,是否可能落於「刻板」?

「我們其實是頂著壓力也要堅持捐物資,做環境改善。」在安利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閆珊珊看來,環境改善不是終點,是激發養育行為的起點。

以家庭環境為例,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家庭空間是最容易進行兒童早期發展幹預的家庭自然環境,是滿足兒童遊戲和活動所需要的重要條件。城市家庭往往會開辟一個或多個專門的區域給孩子,但農村家庭普遍缺乏孩子專屬的成長空間,不僅存在安全性隱患,甚至難以滿足幹凈衛生的基本條件。而這一時期的孩子急需安全感、陪伴以及感官刺激。「因此,我們是透過‘大禮包’的物資,給孩子在家裏建構了一個多感官性的綜合成長環境。」

「這些物資在市場上很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買。但是如果不先給他們,他們很難憑空冒出這個意識,所以我們主張先給孩子一個‘三平米樂園’,激發家庭對幼兒成長空間的重視,也在感官上提醒養育者與孩子互動。拋磚引玉,填補農村地區在兒童早期發展環境上的空白。也透過這種方式,倡導家長以自然輕松的方式參與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將養育視為一項復雜技術。」閆珊珊說道。

於厚英家的「三平米樂園」。

事實上,計畫在幼稚園裏也搭建過「三平米樂園」——給每個班級配備了一個「營養區角」。

「一方面是成本問題,每個班都有,但如果不給不足以體現公平性;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呈現非常有限,而且內容同質化嚴重,意義不大。」由此,計畫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將區角建設升級為健康教室,用豐富的物質資源創設溫馨的環境,用多元課程支持兒童全面發展。

截至目前,計畫已投入超過1億元,在不同省份、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民族地區,均有規模化實施,已惠及20省105縣1166所幼稚園,23300戶家庭,受益兒童超20萬人。

「環境是兒童隱形的老師,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幾年的實踐,我們看到,透過物資捐贈改善環境的效果已經出來了。無論是家庭角還是幼稚園,空間本身就在賦能。這也是我們為什麽現在還堅持花高成本在硬體上——它不是簡單的物資堆砌,而是為兒童打造豐富有趣的成長空間,構建系統的成長支持體系。」閆珊珊說道。

健康教室的一角,擺放著80個課程盒子和一些飲食繪本。

「缺失的1.5分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在計畫走訪中,記者還發現,有家庭雖領取了「大禮包」,但家長參與度不一。

「這反映出計畫落地的現實挑戰。」馬軍分析道,「家長的重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會直接影響兒童早期發展。但是,秉持著公平性原則,計畫選擇試點區域時,旨在將適齡兒童全部納入其中,雖然效果因家庭而異,但這種包容性依然在盡可能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同等機會。基於此,公益計畫在選址、執行等方面考量周全,但求惠及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

「改變觀念是最難的。就像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重要,但改變習慣仍需要過程。」計畫聯合發起方深圳壹基金秘書長李弘補充道,未來計畫將在配備硬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透過開展社群活動,組織誌願者、專家分享等方式鞏固軟體,持續推動養育觀念轉變,提升農村養育人技能。

回歸更理性的層面,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程芬指出,觀察一個公益計畫是否帶來創變有三個層次,一是短期可見效的日常性變化;二是探索可復制的模式,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三是構建社會支持網路,形成社會系統的整體變革。

「目前,健康童樂園計畫在第一個層面,即透過物資支持改善養育環境,透過賦能提升養育能力上打牢了基礎;未來3~5年,計畫在第二個層面有廣闊的可為空間,可以透過試點探索模式,進一步推動政策、打造示範點;而要想形成結構性的變化,需要聯合跨界力量,全社會共同努力。」程芬說道。

離開計畫地前,記者提出,給整個計畫現階段的實施情況打個分。馬軍給出了8.5分(滿分10分)的較高評價。

他坦言:「另外的1.5分裏,有大約一半分值在於相對短期可繼續改進的部份,比如提升家校互動。另一半分值則需要時間,兒童發展是漸進的過程,這不像建廣場、蓋樓,一年半載就能完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效果的呈現非常緩慢,但是越到後面,孩子早期成長的成效會越顯著,我們需要更長時間來觀察計畫帶來的系統性改變。而想改變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3年5年遠遠不夠,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