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女童老「嘟嘴」竟是病! 這些小動作短暫重復家長要警惕

2025-04-13育兒

小朋友時不時嘟嘴,是調皮還是賣萌?鎮江10歲女孩霏霏(化名)時不時就會嘟嘴,父母原以為她的這些小動作就是活潑調皮的表現,沒想到隨著時間發展,霏霏嘟嘴的頻率越來越高。媽媽在網上一通搜尋,高度懷疑孩子得了「抽動癥」,連忙趕到鎮江江大附院(又名江濱醫院)兒科問診。兒科主任醫師李玉勤接診後,進行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認為抽動癥可能性不大,隨後透過長程視訊腦電圖檢查捕捉到了幕後「元兇」——癲癇。

李主任

4月10日,采訪中李主任特別提醒:「癲癇」發作不一定就是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兒童頻繁嘟嘴、擠眼、楞神等看似不嚴重的「小動作」,也可能是癲癇的表現!並且,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一天嘟嘴幾十次,一項檢查破解謎團

大約半年前,媽媽發現霏霏有嘟嘴的習慣,剛開始只是偶爾發生,持續幾秒就結束了,家人覺得可能是孩子調皮的小動作,便沒太放心上。

最近兩個月以來,霏霏嘟嘴的頻率明顯高了,嚴重時一天能有幾十次。媽媽也嘗試讓孩子改掉嘟嘴的習慣,但霏霏的回答讓媽媽很是意外:「媽媽,我不知道自己嘟嘴了啊......」

隨著霏霏不自主地嘟嘴頻率越來越高,媽媽也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在網路上搜尋了不少資料,認為孩子可能是患上了抽動癥,於是連忙帶著霏霏來到江大附院兒科就診。

檢查

兒科主任醫師李玉勤接診後發現,孩子的癥狀並不像抽動癥的表現,反而更像是癲癇。為了明確診斷,李主任建議霏霏接受長程視訊腦電圖檢查。

視訊腦電圖檢查時,霏霏嘟嘴的癥狀出現了數十次,還伴有短暫的楞神。結合發作期腦電圖有陣發的廣泛性放電,真相終於浮出水面——霏霏並不是抽動癥,而是口周肌陣攣伴失神,是一種全面性癲癇症候群。

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警惕短暫重復小動作

確診癲癇,讓霏霏父母很是疑惑:「是不是搞錯了?我家孩子從來沒有抽搐過啊!」李主任解釋,癲癇因為俗稱「羊癲風」,所以很多人誤以為癲癇的癥狀就是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抽風」的表現,其實不然,「抽風」只是癲癇的一種發作型別,兒童癲癇的表現是非常多樣的,很多確診的孩子從來沒有過「抽風」的表現。

李主任強調,60%至70%的癲癇是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發病,除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這樣的「大發作」之外,癲癇還會表現為一些短暫而重復的「小動作」,需要家長及時甄別。

癲癇的隱匿表現:

1、楞神:與發呆有明顯區別,通常會突然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旁人提醒不會及時給出回應。發作結束後,可能對剛剛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印象。

2、肢體抽動:可表現為全身或四肢抖動,有些幼兒家長會誤以為是「打尿顫」。

3、奇怪的表情和動作:不自主地點頭、擠眼、轉頭、嘟嘴等,經常被誤以為是在搞怪。

4、癡笑:莫名其妙地發笑,笑一陣後突然停止。

5、幻嗅、幻聽、幻視:如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說聞到了難聞氣味;在安靜的環境下聽到吵鬧的聲音,或者突然訴說看到動物等。

長期反復的癲癇發作會使大腦處於一種持續的異常的放電活動狀態,造成腦功能的損傷,導致智力和行為的發育遲緩。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是癲癇防治的關鍵。李主任解釋,確診癲癇並不可怕,它不是「不治之癥」,透過規範治療,大多數患兒都能有效控制病情。

霏霏確診癲癇後,透過抗癲癇藥物治療,嘟嘴、楞神的癥狀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已恢復正常學習生活。

治療

癲癇、抽動癥難甄別,關鍵看視訊腦電圖結果

兒童抽動癥和癲癇發作時,癥狀有不少相似之處,很多患兒家長容易將兩者混淆。

李主任解釋,抽動癥和癲癇存在本質上的差別,抽動癥是與遺傳、心理及環境等相關的神經精神疾病,而癲癇是腦部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

臨床上,鑒別兩種疾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視訊腦電圖檢查。一般情況下,腦電圖檢查時,抽動癥患兒抽動時同步腦電圖正常,而癲癇患兒發作時腦電圖會出現相應異常放電。

視訊腦電圖是腦電圖和視訊的結合。在腦電圖裝置基礎上增加了高畫質網路攝影機等視訊裝置,可同步拍攝患者的臨床表現,完整記錄腦電活動和臨床發作,為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客觀準確的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該項檢查無任何電磁刺激,是一種非常安全且沒失真傷的檢查技術。

通訊員 孫卉 錢小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淩雲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