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吃苦幼稚園」火了,你會送孩子去嗎?

2025-04-30育兒

發了燒也舍不得請假,因為「明天輪到我掌勺」;睡前故事還沒聽完就吵著要睡覺,因為「明天還有一堆活兒要幹」;對新來的小朋友評價不高,因為「眼裏沒活兒」……最近,一些孩子的表現,讓江蘇徐州、四川宜賓、湖北武漢等地的「吃苦幼稚園」火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短視訊記錄下的「吃苦幼稚園」裏,孩子們不是在生火做飯,就是在餵雞餵鴨,有的在桌前縫縫補補,還有的在山上「爬坡過坎」。很多活別說孩子在家沒幹過,甚至家長自己都沒怎麽幹過。本以為大家會說「沒苦硬吃」,沒想到,現實中這樣的幼稚園好評如潮,入學名額一票難求;而視訊評論區裏不少家長直呼被成功種草,還有眼饞的網友問「這裏收30來歲的大寶寶嗎」。

作為學校教育的起點,幼稚園被傾註了不少期待。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第一次來到幼稚園,內心大約都有和作家張曉風相似的感受,想告訴世界「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希望孩子被溫柔以待,期盼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老師們向「人類幼崽」張開溫暖的懷抱,陪伴孩子們適應新環境、新生活。社會的目光也總在這裏聚焦,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更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心。「吃苦幼稚園」及其所代表的新鮮教學理念的走紅,正是這種期待的外化反應。

孩子們樂在其中,讓這類創新探索更顯可愛與可貴。烙餅、蒸饃、切菜、炒菜,像模像樣,平時觀察大人做家務時躍躍欲試的心情,化作手上的「十八般武藝」;松土、播種、施肥、收獲,全程「線上」,親手感受生命的律動;吃火龍果發現嘴巴變紅,便和老師一起去山上找不同的紅色,用天然材料調配出「泥巴紅」「橘紅」「蘋果紅」……有人戲稱孩子進幼稚園不是「開學」,而是「開工」。一個個專註的表情、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彰顯著這份「工作」對孩子們的吸重力。「吃苦幼稚園」的課程設定體現了「以兒童為本」,以遊戲化、生活化的教學實操充分滿足好奇心、激發探索欲,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讓他們得以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家長們看中的,還有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習得的本領與品質。前不久,「武漢一幼稚園70%的課程都在巡山」詞條上了熱搜。在「吃苦幼稚園」,孩子們上山拉練、下田插秧,常規運動手到擒來、「野人三項」遊刃有余,吃飯穿衣等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不在話下。在幼稚園盡情「放電」、回家不費爹媽,單這條好處就能讓一眾「老父親」「老母親」心水不已。更不用說還能強身健體、掌握生活技能,並在親近自然中感受喜悅、在團隊互助中增強合作意識、在迎接挑戰中培養創新思維,這些都是在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未來人生固本培元。

為兒童成長畫座標系,要把勞動和體育教育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當然,幼稚園在進行如此轉型的同時,也要把安全和防護措施做到位,還要註意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盲目上強度、上難度,畢竟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另外,幼稚園開設勞動課、戶外課要堅持普惠性,不額外給幼兒家庭增加負擔,讓更多孩子在恣意奔跑中享受金子般的童年時光。

實踐是啟智潤心的沃土,不光學前教育階段要重視,也應貫穿少年兒童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從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到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再到義務教育新課標單獨設立勞動課程標準,引領孩子走進生活、體悟自然、認識社會,正成為今天的育人新共識。作為家長,在為各類「特種兵」式實踐課程點贊的同時,不妨在家中也適當「放手」「讓位」,或許反倒能在孩子那裏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

這正是:

玩泥巴,捉魚蝦,天性本無邪。

勤動手,善用腦,幼苗正拔節。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