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育兒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之我見(三)

2025-03-12育兒

5.平等對待,不居高臨下

  • 不因身份、地位、財富或能力的差異而區別對待他人。

  • 在沖突中保持理性,避免使用貶低、嘲諷或攻擊性的語言。


  • 如果說,在孩子生命早期,我們很難做到不居高臨下,那還能勉強找出個藉口:孩子那麽小小的,在身高上就很容易居高臨下。

    實際上,真正的教育家都告訴我們,當我們跟小小孩對話的時候,應該蹲下來,看著 TA的眼睛跟TA對話。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的權威地位不言而明。我們掌握著孩子成長必需的所有資源, TA在生命早期,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去取悅父母。這段時期其實是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最大影響力的時間。

    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從身高上就已經開始彰顯出, TA要超越我們了,趨勢就是這樣。TA們是越來越強大,而我們卻是逐漸走向衰弱。

    這是生命的規律,看到我們的後代成長起來,超越我們,難道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沖突,但如果我們能覺察到這是生命成長的本質,我們就能在沖突時也盡量保持理性看待孩子一時還幼稚,不成熟的言語和行為,同時,不因我們的權威身份和掌握的資源來控制和打壓孩子,甚至用貶低、嘲諷和攻擊性的語言對待 TA們。

    6.接納不完美

  • 允許他人犯錯或表現出脆弱,不因此否定其整體價值。例如,當他人失誤時,選擇包容而非指責: 「沒關系,我們可以一起解決。」


  • 青春期的孩子,犯錯可能是常態,脆弱更是,只是他們非常小心地想要隱藏起來,不願意暴露。而隱藏的手段,很可能就是對抗。以至於在父母的眼中, TA們時刻在犯錯,還態度非常不好。

    哲學課上,我們經常討論到的一個概念,就是 「完美主義」。很多大人都是完美主義者,不僅對自己,對身邊的家人更甚。

    如果說,對自己的完美主義,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讓我們不斷追求做更好的自己。但是對家人的完美主義,通常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連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這似乎是雞娃媽媽最常幹的一件事情。就因為我自己做不到,當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做到啊!

    殊不知,孩子心裏真正的想法只會是:憑什麽?你都做不到,為什麽要求我可以做到?只因為我是你的孩子嗎?親子關系在不知不覺中,就走到了控制的妄念和絕望的反抗。

    其實,中國包括東亞的父母,自己也都是沒有被好好對待的孩子。大部份人的內心深處都還有一個沒有被療愈的小孩。如果我們不、能會向內看到自己的創傷,慢慢治愈自己,就很難做到包容孩子。

    林巨老師說的,沒有家庭教育,只有家庭療愈。我喜歡的另一位心理學老師常軍也說過類似的話,沒有所謂的教育,只有能量之間的影響。

    只有我們自己學會對自己說, 「沒關系,我們可以一起解決!」,我們才有力量對孩子說出這句話。

    7.言行一致

  • 尊重的核心是真誠。表面客氣背後卻輕視、貶低,實則是偽善。真正的尊重體現在行動中:守時、守信、不背後議論他人。


  • 言行一致也是孩子們最希望父母做到的。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其實很難。否則,能做到 「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就不會被如此推崇了。

    當然,言行一致在難度上比「知行合一」要低。知道和做到的距離,大到不可想象。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也只會喊喊口號,卻從不身體力行。

    但言行一致,尤其對待孩子,我們還是可以盡自己所能做到的。拆開來看,言語上,我們不要信口開河,隨意承諾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僅僅為了安撫。

    例如,承諾孩子達到一個什麽要求,就讓TA周末玩遊戲玩個夠。結果,孩子玩了幾個小時就受不了了,開始各種阻撓,作業還是得做完啊,睡眠必須保證啊。

    那我們在承諾的時候,就應該把這些條件加上。而不是承諾的時候就圖自己嘴巴一時爽!

    我聽過好多小孩吐槽爸媽,他們明明說了怎樣怎樣,但是根本就沒有做到。那種身為小孩的委屈,會積累在身體裏,成為某一天對父母的叛逆!

    真誠,永遠是相處的必殺技。孩子對父母也好,父母對孩子也好,同樣適用。孩子生下來雖不是白紙一張,但是啟用 TA人性中的哪些部份,是我們當父母可以選擇的。

    孩子和父母可以說是互為鏡子,也有人說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印件。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適合所有的關系,是尊重的本質。

    跟青春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請時時覺察,如果是我,是否願意被這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