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奮鬥一輩子,求的是兒孫滿堂,家庭和睦。
但如果沒有原則、盲目自信地認為:子女是你的下一代,可以任意打罵,隨便訓斥,最終,晚年生活也不會幸福。
找到適合自己家庭和睦的相處模式,晚年才能家庭和睦,幸福到老。
1.尊重不蠻幹
子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就要註意相處的方式。
千萬不能認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是自己私有的。不管是打還是罵,孩子不會產生怨氣。因為有血緣關系,就可以自以為是,為所欲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也需要尊重。
決不能遇事不去溝通,不加商議,任意蠻幹。結果造成父母子女感情生分,產生隔閡。
2.幫助不代替
孩子有了困難,做父母的自會傾其所有予以幫助。
但不是傾囊相助就可以完全為所欲為。
要學會讓孩子獨立思考,自主處理問題。
該吃的苦,一步也不能少。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成長所該有的。代替包辦只會害了孩子。
社會上的啃老族、媽寶男都是父母包辦代替的結果。
3.多做不多說
做孩子的最討厭父母的嘮叨、啰嗦、抱怨、瞎操心。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好事。切不可動輒以過來人的心態去教育孩子。
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就沒有效果了,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成年人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不要企圖教育和改變他們。
改變是由內而外的事情。內部沒意願,靠外部督促和提醒,只會是適得其反。
那種多次提醒孩子減肥、說話註意語氣、多顧家、少喝酒、別熬夜等等,大多都是徒勞的。
有時候,還會適得其反,造成父子母女反目。
4.有愛不溺愛
大家都說,隔輩親,的確如此。
但是,親也不是無原則、無底線的。
孫輩的犯了錯,就要提醒、糾正,不能一味溺愛。
嬌慣成性,沒有規矩,自私自利,貪圖享樂,唯我獨尊,以自我為中心,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
聚餐時,孫子爬到餐桌上搶菜,爺爺奶奶還處處護著,這樣的孩子能走多遠,恐怕要打問號。
孫子為所欲為,想吃什麽就得吃,想要什麽就得給,達不到要求,就撒潑胡鬧,這樣的行為能持續多久?
5.包容不計較
在家庭關系中,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系。
有人說,婆媳就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
做父母的要多理解、寬容、包容兒媳;做兒媳的要有感恩的思想,多尊重、孝敬、關心婆婆。
那種把婆媳關系做成母女關系的事例,畢竟是少數。
一家人,相敬如賓,也不現實。如果能做到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就不錯了。
有了問題,或者說不一致的地方,要多溝通,多交流,少計較,不抱怨,不記仇,不著意。
6.適度不過分
做人做事,適度適當,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絕,不把關系鬧僵,是最好的選擇。
所有的家庭關系,要以柔和為主,不強勢,不過分,不絕對。
柔弱勝剛強。一家人,沒有什麽絕對的是非對錯。即使有誤會,也不能計較。
距離產生美。
要保持適當的距離。要遠近適度,親疏適當。
子女與父母吃不到一塊,很正常。遇到事,思維不一致,也很正常。
要多溝通,允許不一致,以多樣化解決問題。
陪伴子女,是階段性的。不論是長期生活在一起,還是父母階段性帶孫,只要求同存異,互相理解,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論語】說,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很難。
有時候,妥協,也是一種智慧。
願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