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子女撫養成本,特別是3歲以前的嬰幼兒托育服務成本居高不下。」武漢市政協委員汪東華說。
今年,武漢市兩會如期召開。托育問題,再度成為代表委員們關註重點。
1月8日,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生育托育支持力度。完善促進生育政策措施,建成15個托育服務綜合指導中心,推動托幼一體化幼稚園建設。
針對托育問題, 大剛觀察(DGbeacon) 采訪了兩位專家。一是市政協委員、民建武漢市委常委、市民建科技與健康委員會主任汪東華,今年他帶來了關於加快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提案。二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杜玉開教授。
武漢市政協委員、民建武漢市委常委、市民建科技與健康委員會主任汪東華。九派新聞記者 符程郡 攝
采訪中我們發現,許多雙職工家庭都有托育需求,另一方面,現有托育機構卻面臨招不滿員的問題。
這一反差根源何在?以下是采訪內容。
大剛觀察:當下托育服務的發展現狀怎樣?
杜玉開: 我在2021年和2022年期間深入基層進行了調研。在實地走訪一些地區深入了解後,我們發現了一個主要矛盾:目前托育機構大多數是民營的,而公立機構相對較少。
一方面,我們提出到2025年托育服務投入位數要顯著提高。粗略估算,85%-90%的家庭都有托育需求。有了小孩之後,要是因為照顧孩子沒法上班,誰能願意呢?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大力開展托育機構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意義所在,能把勞動力解放出來,投入到社會經濟開發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與貢獻。
但現實情況是,除了少數各方面條件優良的托育機構能招收足額兒童外,大部份托育機構存在招不滿員的現象,這並非是因為兒童數量過多而無法滿足需求,而是現有托育資源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從孩子的實際需求來講,托育機構的數量遠遠不夠。但從現實的接納能力來看,卻又有富余。大家的需求確實很高,可又有點「可望不可及」,這正是當下存在的難題。
汪東華: 武漢市在托育服務方面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三大挑戰:
一是托育資源供給不足。當前,武漢市普惠性托育機構數量有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托育需求。許多家庭因找不到合適的托育機構而面臨困擾。
二是托育服務成本較高。受市場供需關系、師資成本等因素影響,武漢市托育服務價格相對較高,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三是托育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安全問題是影響嬰幼兒家庭選擇托育服務的重要考量因素,部份托育機構存在管理不規範、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影響了嬰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家長的滿意度。
大剛觀察:一邊需求大,一邊招生難,為什麽會產生這一反差?
杜玉開: 托育機構在看似價格合理的情況下仍難以招滿生源,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部份家庭的老人有能力承擔照顧小孩的責任,這種情況家長傾向於選擇家庭內部照顧。另一方面,托育所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再者,家長普遍擔心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安全與適應力問題,例如,托育所孩子容易生病這一現象,就讓大家焦慮不已。
但從個人觀點來看,百姓並非不理解托育服務的意義,也並非沒有需求,實則是受自身承受能力的限制,這是當前托育服務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
大剛觀察:什麽樣的價格,能夠在大多數人的承受範圍之內?
杜玉開: 我們致力於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目標是讓85% - 90%的家庭和兒童在可接受的條件下享受就近托育服務。然而,在此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即「普惠」的定義尚未明確。究竟普惠的標準應由國家制定,還是由各省市地區自行確定,目前並無確切且強制的界定,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普惠托育服務的推行帶來了困難。
當下,托育機構收費情況各異,單個小孩2000元/月至2500元/月較為普遍,也有3000元/月至5000元/月的價格檔位。從普惠角度出發,我們著重關註2000元至2500元這一價格區間,此價格看似低廉,可百姓卻仍難以接受。
以一名小孩為例,每月托育費在2000元至2500元區間,部份機構還不包含早午餐。從普惠的角度來看,即便雙薪家庭人均月收入為5000元(實際往往達不到此水平),夫妻二人月收入共10000元,也難以承受每月2000至2500元的托育服務價格。
養育一個小孩,吃國產奶粉每月大概需1500元至2000元,尿不濕每月至少500元(實際可能更多),再加上2000元至2500元的托育費,僅這些費用就已超出5000元,還尚未計算孩子所需的其他營養補充以及早教活動等費用。
若家中有兩個或三個小孩,經濟壓力將更大。由此可見,從家庭經濟實際承受能力出發,為實作普惠托育,一個小孩一個月的托育費用不能超過1000元。
在我看來,所謂普惠,其價位應確保85%左右乃至90%的家庭能夠承擔得起,才能稱之為普惠。對於那10%到15%經濟實力較強的家庭,他們可以選擇高端服務,比如僱用家教、保姆等。從這個層面出發,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建立起能讓85%到90%的家庭負擔得起的托育機構,只有這樣才實作了真正意義上的普惠。
汪東華: 普惠托育服務屬於托育服務的範疇,區別在於突出「普惠」,其收費標準實行政府指導價。建立健全托育服務補貼機制,對普惠性托育機構給予財政補貼,降低家庭托育費用負擔。
大剛觀察: 現實中,如何才能實作普惠托育服務?
杜玉開: 以武漢市為例,人均薪資實際上沒有達到5000元。目前出台的托育服務促進條例,對第三方力量確實能起到積極調動作用,但光靠這些力量,想要實作托育服務大面積普及與推廣,還遠遠不夠。托育沒辦法普及,那它後續的發展活力、存續的穩定性都難以長久維系。
托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看國家整體的推進。依我看,政府必須要牽頭主導,多部門合作及全社會參與,積極引導各級單位、機構、團體參與其中,同時鼓勵社會力量作為有益補充。
不管是各機關團體、大專院校、各類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得創造條件行動起來。首先保障自家職工的托育需求,國家政策和經費給予支持補貼,再聯合社會力量一起落實完善托育體系和制度。
國家給企業撥一部份經費,企業自身籌措一部份,老百姓再適當承擔一點費用,這樣多方合力,托育難題或許就好解決了。要是光靠某一方力量,當下的托育困局肯定是難以推行。
大剛觀察:是不是一些企業應該或者有義務建立自己的托育所?這對中小企業會不會帶來負擔?
杜玉開: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要是獨立辦托育所存在困難,其實也可以靈活處理,比如臨近的幾家企業聯合起來辦。畢竟老百姓也需要交一部份費用,國家也會依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補助,有了這些資金支持,托育所才能夠維持運轉下去。
托育這件事,必須是政府、部門單位、社會、家庭多方合力推進,而且政府得占主導地位,因為這屬於公益事業,相應地,政府投入的資金補助也該是主導。要是把這份任務、這份期望全寄托在第三方、民營托育身上,即使建起也很難永續性發展。民營托育也要生存,不然他們自己該怎麽能生存下去呢?
汪東華: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普惠性托育機構的投入力度,透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增加托育服務設施,滿足家庭多樣化的托育需求。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托育服務體系建設,透過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托育領域。
大剛觀察:武漢有沒有可能超前一步規劃和布局?
杜玉開: 這得看各省市區自身的財政實力。像江浙滬、珠三角一帶,在托育這件事上可能行動更超前一些,不過即便如此,他們也還沒達到全面普及的程度。要知道,只有做到普惠到85%-90%的家庭或人群,才談得上普及。目前的情況是,只有一部份拿著高薪資的群體,才有經濟能力支付費用,把孩子送去大家普遍認為各方面條件既好又安全的托育機構。
實際上,就托育本身來講,「托」 在前,「育」 在後。我們可以一步步來推進,先把「托」這件事做好,重點是保障孩子的管、安全,再搭配科學餵養,就足夠了。說到 「育」,其實是要借助遊戲等各類活動,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交流的過程裏增長知識,而不是強迫孩子去背唐詩、學英語,這是兩個概念。在孩子還沒有到掌握知識的時候就開始用小學生的教育形式、內容、方法來要求孩子,是不妥的。
托育機構根據資金狀況不同,構建的基本要求也應靈活變動、上下浮動,後續再依據實際發展情況,持續系統地完善。現階段,關鍵是先保證孩子有人照顧。不可能一夜之間,全國托育機構各方面都成熟完備。只要做事靈活機動,依據各地具體的情況,制定出貼合實際、客觀合理的標準,我相信托育機構普惠化這條路是能走得通的,也會更具生命力。
九派新聞記者柴歸 實習生 曹李欣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