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簽戳傷了寶寶耳朵
之前是流血
之後一直‘流水’!」
近日
深圳市兒童醫院耳鼻喉科
接診了一起令人揪心的病例
原來,一名1歲半的幼兒在家中 模仿大人掏耳朵時,不慎將棉簽戳入耳道深處 ,隨後,其耳道處有血慢慢流出。可過了一會兒, 孩子的耳朵不再流血,但卻流出了一些清澈的液體……
患兒受傷的右耳。圖源:深圳市兒童醫院
受傷耳朵滲出的液體
竟是腦脊液
患兒被家人送往深圳市兒童醫院,該院耳鼻喉科醫生立即取樣送檢,經檢查,「不明液體」中含有 葡萄糖 成分。
「糟糕!可能是腦脊液漏了!」
通常,耳朵受傷可能會有滲液或者出血,但這些液體不含葡萄糖成分。而 耳蝸裏的淋巴液和大腦裏的腦脊液相連通 ,腦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成分。
醫生推測,患兒把棉簽戳進耳朵後,不僅把耳膜捅破了,還損傷了內耳結構。因此, 腦脊液透過損傷的耳蝸卵圓窗流出耳道。
什麽是腦脊液?
腦脊液,是存在於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 無色透明液體 ,負責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和穩定性。
當腦脊液異常外漏時,顱內的壓力會降低並 產生頭痛 的癥狀。此時,微生物可能經此逆行進入顱內,引起 化膿性腦膜炎 等嚴重並行癥。
來源:騰訊醫典
治療後癥狀消失
鼓膜上穿孔待修復
入院後,患兒出現 惡心、嘔吐 癥狀,隨後又開始 發燒 ,醫生判斷其可能出現 顱內感染 。
經過9天的醫治,患兒的耳道不再流出液體,惡心和嘔吐的癥狀消失,但鼓膜上仍留有穿孔,導致其 中度聽力下降 。
醫生表示,患兒的鼓膜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恢復。如未能自愈,之後可能需要做修補手術。
「耳屎」,醫學術語稱為 「耵聹」 ,是外耳道軟骨部皮膚耵聹腺分泌的淡黃色分泌物。
很多人熱衷於掏耳朵,隔三岔五給耳朵「搞衛生」,還有人將采耳當成了一種「休閑」活動。
人為什麽這麽喜歡掏耳朵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耳道敏感,有非常豐富的神經末梢,當采耳工具觸碰摩擦時,很多人會覺得身心放松,實際上這 利用了我們機體的一種獎賞機制。
那麽
「耳屎」真的有必要掏嗎?
拿棉簽、指甲等掏耳屎
真的安全嗎?
掏耳屎的正確方式又是什麽?
耳屎,要不要掏?
大多數人
都不用掏耳屎
實在想掏,盡量去醫院掏
耳屎其實很有用,能 阻擋外界異物入侵、保護外耳道的皮膚和鼓膜 ,而且具有自潔功能。
絕大多數情況下, 吃飯、喝水、咳嗽等張口運動 ,就能讓大部份耳屎自動掉落。
經常掏耳朵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包括 耵聹栓塞、鼓膜穿孔和引發感染 等。
圖源:深圳衛健委
掏耳朵的「正確姿勢」是什麽?
不要用棉簽等掏耳朵
棉簽等工具易 把耳屎推到耳道深處,使得耳屎堆積 。還可能對耳朵造成損傷,如 刺破耳膜 。
圖源:深圳市兒童醫院
平時清理耳朵,只需用濕潤的毛巾等 輕輕擦洗耳朵外側和耳道口,不要過於深入。
不要去非醫療機構「采耳」
如采耳工具不幹凈,掏耳朵後,很可能 將細菌或真菌 帶入耳道, 引起感染最後導致發炎。 因此,不與他人共享采耳工具並保持其清潔非常重要。
耳部不適 勿信偏方
比如 用酒精或醋滴耳,可能會加劇感染 。如 瘙癢難耐,可能是外耳道濕疹 ,應及時就診。
如 耳道堵塞影響聽力, 不要在家盲目處理,需及時就診,如確診為 耵聹栓塞 ,醫生會用專業的裝置掏耳屎。
國家應急廣播提醒
日常不建議大家掏耳朵
並盡量保持耳道幹爽、避免進水
如耳朵長期瘙癢、反復發作
應盡快前往耳鼻喉科就診
©2024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艾玖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