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追蹤「不吃肉的人」:堅持素食後,身體怎麽樣了?

2025-04-16生活

內卷,躺平,精神內耗,靈活就業……這裏是十點人物誌的系列欄目「當代青年生活實錄」。大到就業婚戀,小到吃飯購物,21世紀新新青年的快樂與憂愁全在這裏。

追蹤「不吃肉的人」:堅持素食後,身體怎麽樣了? ,十點人物誌,16分鐘

采訪、撰文|Fann

編輯|芝士鹹魚、野格

十點人物誌原創

「我好多吃素菜的朋友都去世了。」

在前不久熱播的一檔綜藝中,74歲的劉曉慶分享了自己對素食主義的看法。她提到,老友陳祖榮曾堅持素食長達16年,後期因營養攝入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最終不幸離世。

劉曉慶發表對素食主義的看法,圖源網路

這番言論迅速將「吃素是否健康」的話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在社交媒體上,圍繞素食利弊的討論愈發熱烈,有網友以素食名人的健康狀況舉例分析,將大S因流感離世與她曾長期吃素聯系起來,也有人提到方大同生前身體欠佳,認為這或許與他的素食習慣有關。

歌手方大同長期吃素,圖源網路

在「均衡攝入肉、蛋、奶」成為主流營養建議的當下,關於素食是否不健康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也有觀點認為,個體經歷不代表整體,不能因為個別案例徹底否定素食。

眾說紛紜中,我們不禁好奇: 長期吃素,身體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堅持素食的人而言,這樣的選擇又意味著什麽?

從無肉不歡到葷腥不沾

清晨,天光漫過窗簾,蓓汀的廚房裏彌漫著淡淡的豆香。鷹嘴豆搭配燕麥和奇亞籽,一同翻滾成粥,最後撒上一撮姜黃粉和肉桂粉,這便是蓓汀一天中的早餐。

今年25歲的蓓汀常年居住在香港,從2023年8月起開始嘗試素食,到如今已經堅持了一年多。

蓓汀的日常飲食,圖源受訪者

是什麽促使她選擇吃素?蓓汀說,最初的動力是來自對健康的考慮。

過去的她頓頓不離肉,很少吃蔬菜,「飯可以不吃,肉不可以沒有」。然而,這種飲食習慣為她帶來了不少煩惱。蓓汀從小體毛較重,讀高中時還曾在一個學期內迅速增重20 斤,不只臉上爆痘,月經也遲遲不來。去醫院檢查後,她被診斷為多囊卵巢症候群。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蓓汀了解到這種疾病與體內激素分泌異常有關,可以透過少吃高脂肪肉類緩解癥狀。當時的她難以想象不吃肉的生活,但這個建議像是一顆種子,悄悄埋進了她的心裏。

真正讓蓓汀下決心改變的,是一次與網友的對話。2023年,蓓汀認識了一位網友,也是她所遇見的第一位素食者。聊天中,對方分享了自己選擇吃素的原因:減少對動物的傷害。

這個理由觸動了蓓汀,也讓她重新想到吃素這件事,並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吃素。

曾堅持素食五年的珍娜,選擇吃素的起因則更為隨性。她回憶,自己是在2016年開始嘗試素食的。那一年,受社交媒體推動,以及公眾對健康、動物福利和環境保護等議題關註度的提升,素食理念在網路上逐漸走紅。谷歌搜尋數據顯示,「素食」一詞的搜尋量在當年顯著上升。

珍娜透過網路了解到素食可能對身體有益,她也希望借此機會改變生活方式,於是開始踏入素食的世界。

素食並非只吃蔬菜水果,根據飲食習慣的不同,可分為多個型別:其中,「純素」指完全不食用任何動物性產品,包括肉類、蛋類及奶制品;「蛋奶素」則在植物性飲食的基礎上,適量攝入蛋類和奶制品。此外,還有一些較為靈活的素食形式,例如「海鮮素」或「彈性素食」,允許食用魚類或少量動物性食物。

為了確保蛋白質的攝入充足,珍娜選擇了「海鮮蛋奶素」,以素食為主,偶爾吃海鮮、雞蛋和奶制品。由於她原本的飲食結構以碳水為主,不太愛吃肉,因此這場「由葷轉素」的轉變對她而言不算困難。

珍娜偶爾會吃海鮮和素肉,圖源受訪者

對於自稱曾是「肉食動物」的蓓汀來說,從頓頓吃肉到葷腥不沾的過程卻並不輕松。

剛開始吃素的那段時間,盡管她保持著規律的一日三餐,卻總覺得吃完還是餓,缺乏飽腹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通常會吃得更多。偶爾,蓓汀也會想念肉的味道,這時她會選擇吃口感接近肉類的素肉,「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吃肉的人,所以當時想先拿素肉過渡一下,讓我更順利地進入素食狀態。」經過兩個月的調整,蓓汀慢慢適應了素食生活。

和蓓汀的經歷類似,今年27歲的薇薇也經歷了一段不那麽容易的轉素過程。薇薇回憶,剛開始吃素的第一周特別難熬,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過去她有吃夜宵的習慣,一到半夜就覺得饑餓難忍,「餓到想啃床」。

這樣的情況在一周後有所緩解。薇薇逐漸適應了吃素的狀態,並摸索出「少食多餐」的辦法來幫助自己調節饑餓感。慢慢地,她開始覺得,其實吃素「也沒那麽難。」

素食的利弊:

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復雜

「吃素會給身體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是人們對素食主義最常見的好奇之一。對此,蓓汀表示,自從開始吃素後,她感覺身體變得更加輕盈。

過去,蓓汀幾乎每天都吃肉,蔬菜攝入很少,導致腸胃功能不太穩定,經常腹瀉或便秘。而在吃素後,大量蔬菜的攝入帶來了豐富的膳食纖維,改善了腸胃狀況,「吃素後我完全不便秘了」。

薇薇也有類似的感受。自從開始吃素,她感覺腸道每天處於幹凈的狀態,舒適了不少。薇薇註意到,吃素後她的身體圍度有了明顯變化,腹部的贅肉逐漸消失,臀部和大腿也變得越來越纖細。

除此之外,薇薇發現,吃素還幫助她保持了更穩定的情緒。與以前相比,她變得不那麽容易生氣,在她看來,自己的整體運勢和磁場似乎都在變得更好,整個人感覺事事順心。

女星張靜初就是一位素食主義者,曾公開倡導吃素,也因此飽受爭議,圖源:網路

然而,吃素讓她們身體輕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難以忽視的困擾。 薇薇發現自己的發質變差了。她的頭發曾經濃密光滑,常有人說她的頭發可以直接代言發膜。可自從吃素後,頭發開始變得幹枯,顏色逐漸褪成了板栗色。

其次,薇薇的皮膚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吃素後,她的皮膚不怎麽出油了,卻變得非常幹燥,有時還顯得有些松弛。她推測,這可能是皮膚水分和膠原蛋白在流失的原因。

在薇薇遇到的所有問題中,最嚴重的還是月經紊亂和甲狀腺問題。自保持素食起,她的月經不再規律,時常停經或延經,內分泌嚴重失調。由於她本身的甲狀腺就不大好,吃素加重了這個問題,導致頸部有些腫大。

薇薇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保持素食的利弊,圖源受訪者@Mormi

十年前曾嘗試過素食的羽佳表示,吃素除了容易感到餓外,身體並沒有明顯變化。珍娜也是如此,在堅持素食五年期間,她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似乎沒有太大改變,既沒有更健康,也沒有更虛弱。

不同的人在選擇吃素後,身體的反應各有不同。 那麽,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長期吃素健康嗎?

吃素的益處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健康和降低癌癥風險上。以英國EPIC-Oxford研究為例,經過18年的追蹤研究,涉及48188名參與者。研究發現:素食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2%,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了19%,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29%。

不過,研究也發現素食者的中風風險上升了20%。研究者推測,素食者中風風險偏高或許與其較低的膽固醇水平以及較缺乏維生素B12有關。關於癌癥風險,英國生物樣本庫的研究表明,素食者總體癌癥風險降低了14%。該研究認為, 保持素食可能透過減少紅肉攝入、增加纖維攝入,幫助降低癌癥風險,但因果關系仍需進一步驗證。

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癌癥風險的研究,圖源BMC Medicine

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是復雜且多維度的。目前,學界仍在持續進行關於素食的研究,吃素是否能提高健康水平尚無定論。如【廣州日報】所報道,對於這類研究的解讀,不能一概而論。 吃素是否能降低死亡風險,不僅與飲食相關,還與多種社會、環境等因素密切聯系。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杜鴻祎表示,合理的素食飲食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和患癌風險,但在全因死亡風險上,素食者與有健康意識的非素食者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

她指出, 長期且極端的純素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足,例如蛋白質攝入不足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而鐵吸收率較低則可能引發貧血。 因此,如果選擇素食,需要特別註意補充易缺的營養素,比如透過混搭雜糧、豆類、菌菇和海藻等食物,確保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入,並定期體檢,及時調整飲食或補充劑。

為了更加健康地堅持素食,蓓汀自學了很多營養學和中醫學知識,豐富自己的飲食結構。她在每餐中搭配豆腐、腐竹和蘑菇來補充蛋白質,同時額外食用堅果來補充鐵和鈣。此外,她還準備了營養酵母來保證維生素B12的攝入。

蓓汀透過多吃豆腐來補充蛋白質,圖源受訪者

蓓汀註意到網路上關於大S、方大同等素食名人的討論,部份網友認為他們的早逝與素食有關,但蓓汀認為這些言論過於牽強。「早逝人群中吃肉的也很多,但只要有素食者去世,就會把這個標簽附加上,仿佛強行尋找一個共同點。」

在蓓汀看來,素食並不等於「不健康」,也不完全等於「健康」。堅持素食最重要的一點,是確保合理的營養搭配,「吃素的方式很重要」。

吃素還是吃肉,

相互尊重更重要

對於許多素食者來說,如何均衡營養、保持健康通常是邁出吃素這條路的第一步,更棘手的問題往往是外界的質疑與壓力。

最直接的壓力來自家人善意卻固執的勸導。珍娜在決定吃素後,告訴了自己的家人。但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家人卻謊稱肉餡餃子是素餡,勸她吃下。珍娜咬了一口便察覺不對,立刻跑到衛生間吐掉了肉。

珍娜回憶,當時之所以反應強烈,是因為覺得家人沒有尊重自己,「我已經明確表達過了,為什麽還要用類似誆騙的方式讓我違背意願?」

看到珍娜吃素的態度如此堅定,家人不再幹涉,只提醒她一定要註意營養。

在薇薇這邊,家人對她吃素的態度則經歷了三重轉變:從反對到妥協,再到尊重。

起初,母親反對她吃素,擔心影響身體健康。薇薇和父母多次溝通,解釋自己希望透過吃素保護動物。即便如此,父母仍然會做葷菜,試圖讓她改變主意。意見無法統一,薇薇便很少回家吃飯,一度選擇在外用餐。漸漸地,父母開始妥協,每次吃飯都特意為她準備一兩道素菜。

後來,薇薇的父母甚至會主動和鄰居提起這件事,解釋「女兒吃素是因為心地善良」。這種小小的變化,讓薇薇感受到,他們的態度已經從妥協走向真正的尊重。

薇薇的日常飲食,圖源受訪者

除了來自家庭的壓力,吃素者還常面臨社交場合的困擾。 蓓汀提到,外出聚餐時難以始終堅持純素,有時為了給對方「面子」,她也會吃些肉蛋奶。比如最近一次和同事聚餐,餐廳的蛋奶素食物售罄,她只好吃了一點海鮮。

蓓汀說,剛轉素時,很多朋友都很體貼,會主動讓她挑素食餐廳。但有一次,一位朋友提前強調自己必須要吃肉,讓蓓汀挑個大家都能吃的餐廳。那番話讓她有點受傷,感覺自己沒有被朋友們接納。

但她後來反思,其實對方的要求並不過分。就像自己不想為一頓葷菜買單,朋友可能也不想為一頓素食花錢。「當時我剛轉素,特別敏感多疑,害怕別人不接納我。事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把自己的需求擺在了別人前面。」

從那以後,蓓汀更註重共同聚餐的朋友的感受,有時還會主動勸朋友點葷菜吃。她坦言,這樣的行為多少有些矛盾,自己為了減少肉類消耗才吃素,卻又鼓勵身邊人吃肉。

朋友提醒她, 這或許是因為她太害怕被當成「異類」。

去年諾獎得主韓江的小說【素食者】中,主人公英惠因一個夢境而對吃肉產生強烈排斥,進而拒絕所有與肉相關的食物。她的堅持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在勸說英惠吃肉失敗後,她的父親強行掰開英惠的嘴,將一塊肥肉塞了進去。

書中,主人公的母親對她說:「你現在不吃肉,這世界上的人們就會吃掉你」。

南韓小說【素食者】,圖源網路

在現實中,素食者也常常被視為「不合群」的存在。蓓汀認為,任何不同的選擇都容易被視作異類,尤其在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內,很多人特別在乎「能否吃到一起」,素食因此顯得格外不合群。

面對他人好奇或不解的目光,薇薇通常只簡單解釋「因為信仰原因吃素」,不願多費口舌。她覺得,真正理解保護動物發心的人很少。

後來因長期月經不調,薇薇恢復了部份肉食。身邊人普遍對此表示贊成,她外出聚餐社交的頻率也有所提升,但她內心依然對無法堅持素食感到有些遺憾。

珍娜近年也重新吃起了肉,希望改善身體狀態,提升運動表現。但她從不後悔那五年素食經歷。她覺得,過去能堅持五年素食的自己很棒,現在大口吃肉、擼鐵健身的自己也特別了不起。吃素還是吃肉,都是那個階段最適合她的決定。

珍娜的健身照,圖源受訪者@九朵珍娜花

在羽佳看來,吃素或吃肉是個人選擇,關鍵是要尊重他人、不極端:「吃素的人別勉強他人,註意營養搭配;吃肉的話,也別濫殺、別浪費。」

如今,蓓汀與朋友們已經形成了飲食上的默契。聚餐前大家會相互協商,一起選擇餐廳,她也會註意不刻意宣傳素食,努力做一個「不令人生厭的素食者」。她稱,在「吃」這件事上,素食者和肉食者可以相互尊重,共同享受食物帶來的美好。

參考資料:

1、Tammy Y N Tong等【Risks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in meat eaters, fish eaters, and vegetarians over 18 years of follow-up: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EPIC-Oxford study】

2、Cody Z. Watling等【Risk of cancer in regular and low meat-eaters, fsh-eaters, and vegetarian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3、Animal friends croatia【12/28/16 Into the New Year with Veganism】

4、丁香園【「好多吃素的朋友都去世了」,長期不吃肉,真的靠譜嗎?】

5、廣州日報-健康有約【知名演員稱「好多吃素的朋友去世了」引熱議,長期素食到底好不好?】

6、健康時報【劉曉慶感慨「好多吃素的朋友都去世了」!這種吃法對身心「雙重傷害」】

7、她勢界【<素食者>:吃素這件小事,終於演變成了全民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