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距離小暑不足3日!高溫來襲,中醫良方守護健康,防暑降溫、生津止渴!

2025-07-04生活

內容來源: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

作者:李萌

高溫容易引發人體不適,致使中暑、腸道疾病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發病率上升。

因此,高溫時節做好防暑降溫是非常重要的。

【黃帝內經】中有雲:「夜臥早起,不厭於日」,夏季晝長夜短,陽氣應時而旺,此時節應當順應太陽調整作息。

晚上亥時(21-23時)為最佳入睡時間,最晚也不應超過23時,晨起卯時(5-7時)陽氣初升,此時起床,有助提振心陽,促進氣血的執行。

午時(11-13時)陽氣最旺,此時午睡15-30分鐘可助養心安神,避免劇烈活動耗傷津液。

此外,夏季宜穿棉麻材質、淺色衣物,利於汗液蒸發,避免熱郁生濕。

在飲食方面,宜清熱生津為原則,可以喝一些如綠豆湯、酸梅湯、荷葉茶等解暑飲品,吃一些如苦瓜、黃瓜、西瓜、冬瓜等瀉火、補水、清熱解暑的食物。

物理降溫及穴位調理

可用溫水擦拭腋下、肘窩、腹股溝等血管密集處以蒸發散熱,此外按揉穴位也可以幫助防暑降溫。

按揉大椎穴

簡便尋找法:低頭時,頸部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即是。

可解表散熱、通陽理氣,緩解暑熱引起的發熱、頭痛、頭暈等癥。

按揉足三裏穴

簡便尋找法:坐位時膝蓋自然彎曲,用同側手的虎口圍住膝蓋骨上緣,四指向下,中指尖所指處即為足三裏。

可增強脾胃功能,避免夏季暑濕困脾導致的食欲不振。

近日,北京中醫醫院延慶醫院急診科推出烏梅飲(基礎版),具有生津止渴、促消化的功效,適宜夏季解暑或改善食欲不振等癥。

方藥組成:

烏梅30g 山楂10g 陳皮25g 桑葚15g

玫瑰花3g 生甘草5g 薄荷1g

註:暑濕明顯者可加霍香,佩蘭等,如有需求,請由專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及臨床癥狀辨證開方。

熬煮方法:

加水2500ml,浸泡1小時,砂鍋熬煮開鍋後10分鐘即可(2-3人量),熬煮好時,放入冰糖調味(糖尿病患者不適宜)。每劑可熬煮2次(第二次加水1000ml,其余同上)。

禁忌人群:

消化系統潰瘍患者、孕婦及經期婦女禁用,其他人群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傳統醫學方法適用於中暑預防及輕度暑熱癥狀緩解。若出現高熱、意識模糊、抽搐等重癥中暑表現,須立即送醫,不可單純依賴傳統方法,以免延誤病情。

來源: 首都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