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戒掉晚飯減肥後再吃可能會反彈」「中國醫院開始設立體重門診」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體重管理」迅速出圈,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
人們愈發關註體重管理、重視慢病預防,是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的體現。然而,在有減重意向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急於求成,不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卻寄希望於吃藥、手術等「懶瘦」方法。這不僅導致「減不下去」「易反彈」,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減重有沒有捷徑?如何科學、合理地減重?3月11日,健康報記者對多位專家進行了采訪。
減重不可「求急求快」
「許多減重人群急於求成,但‘求急求快’是不可取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陳偉表示,抱著「懶瘦」「躺瘦」的心態,盲目地追求「立竿見影」的減重效果,並不能達到長效體重管理的健康預期,甚至會適得其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鄭超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以註射類減重藥物為例,如果減重人群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僅依靠藥物註射減重,不但在停藥後反彈得快,而且肌肉量會減少,人變得虛弱。這類藥物雖減重效果強,但停藥半年後,若不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約50%的人會回到原先的體重水平。」
針對如今不少減重人群自行購買並註射司美格魯肽的現象,多位專家表示「令人擔憂」。鄭超解釋:「若不遵循醫生專業指導,自行用藥的風險很大,如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良反應,嚴重的會出現腸麻痹、腸梗阻等。我們就遇到過這樣的患者。」
「我們並不否定藥品本身。許多用藥細節說明書上沒有,只有在醫生指導下精細化用藥,才能確保科學安全。」陳偉坦言,就司美格魯肽而言,這類藥物有不同使用劑量。比如,患者前期低劑量用藥是為了讓身體適應藥物,減少副作用和不良反應,之後逐漸提升劑量。但很多患者為了圖「快」直接用高劑量,導致出現很多不良反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副主任張鵬表示,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均有與之相匹配的治療方式。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品質指數(BMI)及合並代謝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患者千萬不能靠主觀感受自行判斷,也不能以危害身體健康為代價「拔苗助長」。
當下,醫學減重治療主要包括醫學營養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3種。陳偉說,手術減重治療亦有嚴格的適應證,患者需達到一定的肥胖程度、合並特定疾病等,且醫生一般是在判斷患者無法透過自身行為改變達到減重目標時才考慮手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專家們就「減重沒有捷徑」達成了共識:樹立科學的減重觀念是正確減重路徑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進行科學減重。
科學運動是必由之路
「管住嘴,邁開腿。」運動幹預在體重管理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些人抵觸運動,認為僅憑節食就能達到減重目的,其實,科學運動是減重的必由之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張漓研究員指出,研究發現,最難減重的人,往往有多次節食減肥失敗的經歷。究其原因,涉及脂肪代謝的底層邏輯。
張漓解釋,脂肪代謝需要經歷3個環節:動員——調動脂肪組織中的甘油三酯分解為甘油和遊離脂肪酸並進入血液;轉運——遊離脂肪酸透過血液運輸至需要能量的細胞,如肌肉和肝臟細胞,並進入粒線體;氧化——進入細胞的脂肪酸在粒線體內進行β-氧化,同時釋放能量。而運動使3個環節一氣呵成。
「人在饑餓狀態下,並非只動用脂肪提供能量,而是連脂肪與蛋白質一起動用,並且優先動用後者。」張漓說,缺乏運動的減重,效果無法持續,一味地節食,更會導致肌肉流失,基礎代謝功能降低。
「對於多數人而言,最安全、最有效、最簡易的減脂運動方式就是健步走。」張漓介紹,每日減脂健步走的時長控制在1~1.5小時為宜。時間過短減脂效果不明顯,時間過長則可能引發疲勞性肌肉或軟組織損傷。尤其是對於久坐不動的人,他們更需註重循序漸進,不必拘泥於固定方案,而需根據自身情況動態調整時長和步速。「如果有條件借助專業裝置依靠專業人士測算出最大脂肪氧化強度點,把步速調整至最佳狀態,減脂效果還能顯著提升。」
除健步走之外,高強度間歇訓練、抗阻訓練也是可選擇的運動方式。「不同強度的運動對機體的刺激不同,機體也會相應產生不同的生理適應。對於有不同減脂塑形需求的人群,建議他們向專業人士尋求健身指導,制訂個體化精準化運動方案。」張漓說。
許多「上班族」抱怨自己沒有空閑時間運動,甚至將運動當作額外負擔。對此,張漓表示,運動有助於減輕因工作產生的疲勞,是對主要臟器的一種天然養護,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體力和腦力損耗。「華爾街精英早起跑步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充分認識運動的必要性,相信每個人都能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主動健康的時間。」
體重管理行業其興可待
在陳偉近10年的門診診療中,約80%的患者是因體重問題而來。「我從2015年開始做減重治療,年門診量從2015年的1萬人次增長到2024年的6萬人次。」陳偉表示,10年來,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的肥胖人群開始關註體重管理、尋求醫療幫助。
對此,張鵬也感觸頗深:「去年之前,我每次出診大概接待10來名患者,現在這一數位已翻番,且門診基本每次都爆滿。」
更多人主動「擁抱」體重管理的背後,是中國體重管理規範化水平的提升與政策機制的完善——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提出力爭透過3年左右時間,實作體重管理支持性環境廣泛建立,全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顯著提升,全民參與、人人受益的體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漸形成等目標。2024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系統性闡述肥胖癥的病因學、流行病學、定義、診斷、評估、治療方式以及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指導提升肥胖癥診療效果。2024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指導醫療衛生人員圍繞體重的分類標準、體重管理相關評估、超重肥胖的幹預和治療、健康體重的管理與維持等方面,科學開展體重管理工作。
「這些政策措施的釋出,為醫療機構規範化診療肥胖癥等提供了準繩。」陳偉舉例說,在肥胖癥的治療中,醫生需精確地制訂患者的飲食和運動計劃,而國家釋出的檔對患者每日的運動消耗、飲食攝入等具體指標都予以明確。
「體重管理行業其興可待。」陳偉認為,公立醫療機構若能將體重管理納入基層慢病管理服務,設立收費專項,同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資訊化建設,將更好地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鄭超認為,在公立醫療機構內部,進一步強化各科室協同、加快形成體重管理的多學科診療體系,是進一步改善患者健康狀況、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應有之義。
文:健康報記者
楊世嘉 趙星月
編輯:管仲瑤
校對:李詩堯
稽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存取yuanben.io查詢【1Q3GXEDS】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