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生活

高考後的「怪現象」!醫院裏圍滿女高中生,家長卻排隊去民政局?

2025-06-11生活

這幾天高考剛剛結束,這1335萬的高考生將在兩個月後迎來自己新的人生。

但最近幾年,高考後竟出現兩大 「奇觀」:各地醫院幾乎被高考生 「占領」,咨詢台被圍得水泄不通,手術預約表排到一個月後。

與此同時,民政局天天爆滿,家長們一起紮堆隊伍常常排到大廳門外,場面堪比熱門景區檢票口。

高考後不都該在家躺平放松嗎?怎麽醫院和民政局反倒成了 「打卡地」?這兩屆家長和考生,到底在忙些什麽

高考結束即 "換臉"

在整形外科候診區,隨處可聽到這樣的討論: "我同桌做了開眼角,現在眼睛特別有神。" 紮馬尾的女生指著手機裏的對比圖,聲音裏帶著羨慕。

和她一起來問診的閨蜜一邊點頭贊同,一邊說:"我想墊個鼻子,我的鼻頭太大了,總感覺拍照側臉不好看。"

而門後的主任醫師則摘下眼鏡疲憊地揉了揉眼角,面前的問診單堆成小山,"最近每天接診 200 多個學生,雙眼皮、隆鼻、牙齒矯正最熱門。"

根據這家醫院去年的數據顯示,高考後一個月內,該科室青少年手術量占比達 70%,較平時增長 400%。

為啥這麽在意顏值?很多學生把大學當 "重新開始" 的機會, 覺得好看能增加自信,甚至是融入新環境的 "入場券"。

有重點高校新生群裏說:"顏值是第一印象,好看的人更容易被記住。"

短視訊平台上,"高考後變美" 的話題播放量超過 10 億次 ,醫美機構的 "學生套餐" 更是盯上了這群人。

更難能可貴的是,現在家長們的思想越來越與時俱進, 甚至有個女孩還是自己的媽媽主動帶著她來做雙眼皮和隆鼻的。

現在的時間也很合適,高考後的暑假有三個月,就算把近視眼矯正、雙眼皮手術和隆鼻一次性全做了,等大學開學時也已經過了恢復期, 到時候誰還認識你是那個高中穿著校服戴眼鏡埋頭苦讀的「醜小鴨」?

並且,這兩年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整形科的男生也逐漸多了起來。

在傳統印象裏,男生高考後就該學車、打通宵遊戲、做暑假工買手機。

但現實中,男生也不那麽「糙」了, 有男生邊研究醫美攻略邊學車,甚至去打暑假工的錢也得攢下來做近視眼手術。

這不是矛盾,而是現在年輕人對自己的多元認識:既能和兄弟打球打遊戲,也能在意自己的外表。

就像有男生發朋友圈,左手駕照右手雙眼皮術後註意事項,配文 "成年人的暑假,我都要"。 以前曾經被視為 "女性專屬" 的變美需求,也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男生群體中擴散。

不過,相對於醫院裏的整形外科的歡快氣氛,爸爸媽媽們在民政局可就煎熬多了。

父母的高考後 "解約"

6 月 9日早上 8 點,某省會城市婚姻登記處剛開門,取號機前排隊人數就已變成了一大溜。

這些人都是在孩子高考完後來離婚的 ,他們坐在座椅上沈默的等候,手機螢幕亮了又暗,偶爾對視時夫妻二人也只是沈默的定一兩秒,而後轉過頭去。

不過,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早就見怪不怪了, 畢竟孩子畢業季,家長離婚潮的狀況已經存在好幾年了。

"只要從高考結束開始,之後每一天至少都有幾十對來辦離婚,比平時多個三倍。" 登記處主任翻看著記錄本說。

數據顯示,每年六月離婚量明顯比平時多,其中有85% 的家庭有剛高考完的孩子。

這背後是中國家庭的 "孩子優先" 觀念。

家長們覺得自己離婚會影響孩子情緒,進而影響高考成績, 所以婚姻就成了備考的 "臨時合約",離婚證也成了這場忍耐的 "結束訊號"。

有家長直言:"不想讓孩子在沖刺階段分心,離婚這種事,忍忍就過去了。"

其實,有些孩子早就看出來自己家長不對勁了, 很多家長誤以為 "考完就離婚,孩子沒時間受影響",卻忽略了高考結束本身就是情感宣泄期。

有學生回憶:"高考後第一天,媽媽說 ' 其實我和你爸早離婚了 ',當時我看著剛撕完的復習資料,還幻想著接下來可以一家人出去旅遊。"

另外,高考後本來是孩子最需要爸媽支持的時候,比如適應大學生活、處理人際矛盾。 但這時候爸媽忙著離婚、吵架、分財產,根本顧不上孩子。

孩子在學校遇到事兒,想跟爸媽說,卻發現他們各自有一堆糟心事,慢慢就會覺得 「反正沒人在乎我」,變得孤僻或焦慮。

還有一點很現實:孩子以後對婚姻可能會有陰影。

他們看爸媽為了自己 「忍了這麽多年」,要麽覺得婚姻就是湊合、裝樣子,要麽害怕結婚,覺得 「早晚都會散」。甚至有人自己談戀愛時,會特別敏感,總擔心對方在騙自己,很難真正投入感情。

所以啊,家長與其藏著掖著等高考後離婚,不如早點跟孩子坦誠溝通,哪怕孩子當時難受,但至少知道 「爸媽的問題不是我的錯」。 離婚後也別撒手不管,該關心孩子還是要關心,別讓孩子覺得 「高考完,家也散了」。

這些事情說明,高考不只是一場考試的結束,更是很多關系的轉折點。

對父母來說,是婚姻忍耐的終點;對孩子來說,是自我重塑的起點。當社會把 "成功" 和家庭、外貌都聯系在一起時,高考後的這兩個場景,就成了社會現象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