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不乏商業神話,卻獨缺東來式的踐行者。當胖東來成為零售業的精神圖騰,整個行業卻陷入怪誕的集體癔癥——人人都能如數家珍地道出胖東來的好,卻無人願做那個"起而行之"的愚公。這場關於商業倫理的宏大敘事裏,充斥著"汝當學"的指責與"吾不能"的托辭,恰似一群圍爐夜話的寒士,競相論證火焰的溫暖,卻無人肯添一根新柴。
那些高談闊論的商業論壇裏,"胖東來現象"早已淪為精致的談資。企業家們用鍍金的語言拆解其成功密碼,咨詢師們將之包裝成天價案例,媒體則炮製出無數"學不會"的宿命論調。這種集體表演式的商業懺悔,恰如中世紀贖罪券交易的現代翻版——透過口頭懺悔獲得道德豁免,卻不必真正改變經營之道。當"員工幸福感"淪為PPT裏的數據模型,當"顧客至上"異化為行銷話術,胖東來的靈魂早已在過度解讀中支離破碎。
細察這場集體癔癥的病根,實則是商業文明的價值迷失。在急功近利的資本邏輯下,人們慣於將道德標桿供奉在神龕,卻拒絕讓其照進現實。就像古希臘第歐根尼提著燈籠尋找"真正的人",今天我們更需要尋找"真正的踐行者"。商業文明的進步從來不是靠旁觀者的掌聲推動,而是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在質疑聲中,固執地種下第一棵橄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