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和劉少奇在農業合作化問題上的意見分歧是什麽?

2025-01-12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中央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改隨即在全國廣泛開展,至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部份少數民族地區,全國基本完成土改。

全國3億多無地農民分得土地,成為土地主人,實作政治翻身。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廢除,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生產力解放,為農業發展和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然而,作為現代化後發國家,新中國成立前是半殖民半封建的農民社會。在此基礎上追趕已開發國家工業行程,並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問題因此成為根本性挑戰。

由於社會主義實踐無前例可循,如何妥善解決農民問題成為亟待探索的重大課題。爭論焦點在於:應國家引導農民合作化、集體化,還是放任小農經濟,最終導致資本主義改造。

薄一波憶述,1951年4月,山西省委提議互助組升級為初級農業合作社。劉少奇與華北局反對,認為此路不通向社會主義。毛主席則不贊同,批評了否定互助組轉向合作社的觀點。

毛主席認為,西方資本發展時有工場手工業階級靠分工提升生產力,同理,中國合作社透過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

在缺乏工業化和農業機械的國家,能否依據農民自願,組織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推進農業合作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根本性問題。

毛主席認為,在中國,農業合作社透過統一經營和組織勞動力,能合理利用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采用新技術,尤其在抗災中,其優越性遠超單幹農民,即便缺乏大量農業機械。

土地改革完成後,關於是否引導農民合作化的爭論迅速平息,全國隨即迎來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如何辦好農業合作社再次成為關鍵議題。至1955年下半年,中央精選出各省市送出的176篇經驗材料,約90萬字,毛主席為其撰寫【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序言】,顯示農村發展路徑仍有廣泛爭議。

在【序言】中,毛主席指出:有人認為,農業合作化幾年間顯現一規律,冬季提倡發展,春季便有人反冒進,此說源於過去已數次出現反冒進的情況。

反冒進意味著停止發展,還強制解散已建合作社,引發幹群不滿。農民或絕食、臥床、怠工,抱怨政策多變。中農樂見,貧農憂慮。湖北農民聞訊心寒,部份中農則視為解脫。

部份富裕中農,尤其資本主義傾向嚴重者,在合作化初期抵觸社會主義改造,因合作社改變其私有生產資料及經營方式,是根本變革。農民走集體化道路面臨巨大阻礙,政府需積極作為。

毛主席1955年指出,土改後農民分化,若無新舉措助其增產增收、共同富裕,窮農將不信任黨。為鞏固工農聯盟,應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實作全體農民遠超當前富裕水平的共富。

明末前,小農經濟阻資本主義發展,後轉而滋養之。1840年前因閉關自守存,後被資本主義吞噬。集體化道路保護小農,人民公社斷資本主義念。分田到戶促資本大發展,農民進城成資本目標。

回顧毛、劉在合作化問題上的爭論,劉少奇主張照搬蘇聯,待工業化及農業機械充足後強行集體化,此想法幼稚。農民分散易致兩極分化,且小農經濟根深蒂固,國家工業積累亦需農民支持。故該想法極不現實。

毛主席依據中國國情,采取互助組至高級社的逐步過渡方式,推進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並依靠農業支撐工業,實作工業化的原始積累,此乃循序漸進之策。

農業領域的分歧持續存在。1961年,安徽曾希聖向毛主席提議責任田,獲準試行,劉少奇、鄧小平支持。但次年,毛主席在政治局會議上叫停單幹,指出半年內農村階級分化明顯。

毛主席就包產到戶指出,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變動會動搖工業基礎,引發工業公有制變,加速兩極分化。國際環境嚴峻,包產到戶嚴重影響人民、民族與國家利益。

在1962年9月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主席強調:整個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時期,存在階級鬥爭與兩條道路鬥爭。這種鬥爭復雜曲折,會反映到黨內,國內外反動勢力是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