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紅軍被阻三天三夜,是誰首先突破湘江,開啟紅軍渡江通道的?

2025-04-15歷史

前言

1934 11 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在長征途中抵達湘江邊,面臨一場生死攸關的考驗。蔣介石調集 40 萬大軍,構築第四道封鎖線,試圖利用湘江天險將紅軍圍殲。紅軍左有桂軍、右有湘軍,後有中央軍和粵軍追擊,前方則是敵軍火力嚴密封鎖的湘江江面。三天三夜,紅軍先頭部隊浴血奮戰,卻始終無法突破,犧牲慘重。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一支部隊挺身而出,率先撕開敵軍防線,為紅軍開啟了渡江通道。這是哪支部隊?

湘江封鎖下的絕境

1934 10 月,紅一方面軍因第五次反 圍剿 失利,被迫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 11 月底,紅軍行至廣西境內,遭遇蔣介石精心設計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作為天然屏障,被敵軍視為阻擊紅軍的最佳陣地。

蔣介石調集 40 萬兵力,部署桂軍、湘軍、中央軍和粵軍,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對岸,敵軍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機槍和火炮密集布防,將江面封鎖得水泄不通。

紅軍若不能迅速渡江,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然而,渡江之路異常艱難。紅軍先頭部隊在夜色掩護下嘗試強渡,戰士們一批批跳入冰冷的江水,卻被對岸的猛烈火力無情擊退。

江面上水花四濺,鮮血染紅了河水,三天三夜的激戰未能開啟局面。與此同時,後方追兵架起重炮轟擊紅軍營地,形勢岌岌可危。

紅軍上下彌漫著一種緊迫的信念:必須突破湘江,擺脫敵軍的圍追堵截。然而,敵軍的火力優勢和地形屏障讓渡江行動屢屢受挫。紅軍將士前仆後繼,犧牲無數,卻始終無法撕開敵軍防線。絕望與希望交織,突破湘江成為決定長征命運的關鍵一戰。

第四天淩晨的轉機

第四天淩晨,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意識到時間已所剩無幾。他雙眼布滿血絲,語氣堅定地召見四師十二團團長謝松,下達死命令: 今日上午,你們團必須殺出一條血路! 謝松同樣神情凝重,斬釘截鐵地回應: 若不打過湘江,我提頭來見! 這一刻,紅軍的命運系於一線。

謝松迅速召來了一位傳奇人物 —— 劉遠生,人稱 劉猛子 ,他是二營六連的連長。劉遠生的連隊因驍勇善戰而聞名全師,從江西蘇區出發以來,多次在突破敵軍封鎖線中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 猛子連 。面對謝松的召喚,劉遠生毫不猶豫趕到。

謝松不等劉遠生開口,便以軍團長的名義下令: 劉遠生同誌,我代表軍團長命令你,率領 猛子連 ,不惜一切代價強渡湘江,開啟突破口! 劉遠生挺身立正,行軍禮,高聲回答: 報告團長,我連誓死渡江,殺出一條血路! 這鏗鏘有力的誓言,成為湘江戰役轉折的起點。

猛子連的浴血突襲

天色微明,在全師團火力的掩護下,劉遠生率領 猛子連 投入戰鬥。全連戰士脫去上衣,僅穿短褲,毅然跳入冰冷的湘江,開始泅渡。對岸敵軍的槍彈如暴雨般傾瀉而來,江面激起無數水花,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奮力前行。

遊至江心,劉遠生突然感到左腳一陣劇痛 —— 他中彈了!鮮血染紅了江水,但他並未退縮,反而高聲激勵戰友: 大部隊已全面出擊!黨員同誌們跟我沖!決不讓戰友掉隊,上岸就是勝利!

在劉遠生的鼓舞下,戰士們士氣大振,冒著炮火繼續向前。最終,他帶領 80 余名戰士成功登上對岸,成為首批突破敵軍防線的紅軍部隊。這一壯舉如同一把尖刀,刺穿了敵軍的封鎖。

登陸後,敵軍驚慌失措,立即後撤。敵方督戰隊揮舞手槍試圖穩住陣腳,但 猛子連 如猛虎下山,劉遠生手持大刀沖入敵陣,與敵軍展開近身肉搏。殺聲震天,敵軍節節敗退,最終放棄陣地。紅軍終於奪取了湘江渡口,為後續部隊開啟了通道。

突破後的堅守與勝利

天剛破曉,晨光驅散了江面的陰霾,紅軍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登上對岸。劉遠生強忍傷痛,指揮 猛子連 占領渡口兩側陣地,與反撲的敵軍激戰三天三夜,成功掩護主力渡江。他的堅持不僅保住了突破成果,也為紅軍擺脫追兵贏得了寶貴時間。

渡江完成後,劉遠生率部追上大部隊。彭德懷親自接見了他和 猛子連 ,對他們的英勇表現給予高度贊揚。這一接見不僅是對劉遠生的肯定,更是對紅軍精神的傳承。劉遠生的壯舉,成為長征史上的一段佳話。

為何是劉遠生?

劉遠生並非孤膽英雄,他的成功離不開 猛子連 的整體實力。這支連隊在長征初期已多次證明其戰鬥力,驍勇善戰、紀律嚴明。劉遠生作為連長,既有身先士卒的勇氣,也有激勵士氣的智慧。他的負傷不退和高聲吶喊,點燃了戰士們的鬥誌,促成了突破的實作。

在紅軍被阻三天三夜、士氣受挫的危急關頭,劉遠生挺身而出,體現了關鍵時刻的擔當。他的果斷行動與彭德懷、謝松的信任密不可分,正是這種上下同心的協作,讓 猛子連 成為突破湘江的先鋒。

#百家說史品書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