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駑
上一篇講了瞿秋白、王劍虹、丁玲之間微妙的感情。丁玲為了成全閨蜜,主動回避。她選擇離開。她們後來的人生軌跡是怎麽樣的呢?

九、美人如玉劍如虹
轉眼到了第二年暑假,丁玲決心離開上海,到北京求學。去之前,她回湖南探望母親。丁玲把自己的打算告訴了瞿秋白和王劍虹,「他們沒有理由反對,他們同意了。……我走時,他們沒有送我,連房門也不出,死一樣的空氣留在我的身後。」
也許,沒有送別,倒是最好的選擇,可以避免許多尷尬。在瞿秋白和王劍虹方面,對丁玲的離去,是不舍的。事後,瞿秋白在王劍虹寫給丁玲的信尾補充道:「你走了,我們都非常難受。我竟哭了,這是多年沒有過的事。」

(瞿秋白就義前遺照)
在這封信中,丁玲更收到不祥的資訊:王劍虹告訴她,自己時常感到身體不適,可能生病了。
不久,在湖南的丁玲突然收到王劍虹堂妹的電報:「虹姊病危,盼速來滬。」
丁玲惴惴不安趕回上海。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慕爾鳴路住宅已經物是人非。瞿秋白趕去廣州開會了,王劍虹的棺木停放在四川會館。
墻上掛著王劍虹的遺照,正是那天丁玲送給瞿秋白的照片。如今瞿秋白用一張白綢將照片包著,背後題寫著一首詩:「你的魂兒我的心」。「你」指的丁玲,因為丁玲叫王劍虹「虹」,聽上去像是「魂」;「我」是指瞿秋白自己,他稱呼王劍虹「夢可」,是法文「我的心」讀音。
後來丁玲第一部小說,題目就叫【夢柯】。她還以瞿秋白與王劍虹的愛情為藍本,寫了小說【韋護】;「韋護」是瞿秋白的筆名之一,取自嫉惡如仇的韋陀菩薩。

丁玲知道,瞿秋白和王劍虹寫了很多詩。她尋找他們的詩稿,卻不見影蹤。問瞿雲白,瞿雲白懵然不知。
十、撲朔迷離的關系
這裏需要說一說瞿秋白的二弟瞿雲白與丁玲的關系。有一個流行甚廣的傳言:瞿秋白與王劍虹結為伉儷時,瞿雲白與丁玲也談上了戀愛。甚至,這一說法出現在美國記者裏夫(Earl H.Leaf)所寫的【丁玲——新中國的女戰士】一書中。(此書寫於1937年,1938年出版。)

裏夫又是怎麽得知的呢?他的資訊,可能來源於丁玲的好朋友沈從文。沈從文在【記丁玲】一文中寫道:「丁玲女士似乎也與瞿××(指瞿秋白,因文章在國統區出版,不敢直呼其名)的一個兄弟,有過一度較親切的友誼。」

(沈從文)
此說法還有一個史料,來自彭述之的回憶。彭述之的名字,現在知道的人不多,而在當時,他是中共最高層僅有的三四個決策人之一。他從蘇聯學習回國,住的地方,正是丁玲記載的慕爾鳴路那幢房子,具體門牌為「307號」。

(彭述之)
彭述之說,他住在瞿秋白房間下面,這時瞿去了廣州,房間空著,他親眼看見瞿秋白的弟弟瞿韻(雲)白,和「未來的小說家丁玲」在這房間裏進出,「這兩個年輕人,完全被他們的愛情史所陶醉。」
彭述之的說法可信嗎?筆者覺得可信度不高。彭述之是「陳獨秀路線」的主要推行者,1927年批判陳獨秀時,瞿秋白的主要矛頭,指向的就是彭述之。所以彭述之對瞿秋白非常不滿,或者坦白地說,是 懷恨 。「‘恨’屋及烏」的心思有沒有呢?我覺得是有的。

(瞿秋白和雲白、景白、堅白)
另外,從時間線上分析,彭述之看到丁玲,應該是丁玲接到電報回上海,到四川會館祭奠了王劍虹,然後到307號暫住幾天。這時她的房間已被其他同誌占用(是不是彭述之這間,筆者不能肯定),只好借住在樓上空著的瞿秋白房間。
彭述之還說,幾天後瞿韻(雲)白和丁玲同去了北京,這也是失實的。
瞿秋白的房間,後來入住的是蔡和森和向警予。可惜,丁玲在離開上海後,向警予才來,不然她見到「九姨」,存在改變她人生道路的可能。

(向警予1928年犧牲)
對此傳聞,丁玲有過回答。丁玲歷盡滄桑,已至老年,她的兒子蔣祖林曾當面問過丁玲,與瞿雲白是什麽關系?丁玲直截了當地說:「沒有的事,那是謠傳。我那時自視甚高,怎麽看得上瞿雲白?他那時只是個替瞿秋白管家的角色,沒有多少趣味。」
丁玲心高氣傲,後來還有表現,容後再敘。
十一、相遇北京
可嘆「美人如玉劍如虹」的王劍虹女士,竟爾英年早逝。丁玲傷心地離開上海,前往北京。「我像一個受了傷的人,同劍虹的堂妹們一同坐海船到北京去了。」

瞿秋白留言叫丁玲寫信給他,並留下通訊地址。但丁玲因王劍虹的去世,遷怒於瞿秋白,她憤憤不平想的是:「不管你有多高明,多麽了不起,我們的關系將因劍虹的死而割斷。雖然她死於肺病,但她的肺病從哪兒來,不正是從你那裏傳染來的嗎?」
丁玲此推測只是一時怨氣,還有其道理?沒有答案。那個年代,肺結核流傳很廣,瞿秋白確實感染過。但另一方面,王劍虹的母親和姐姐都是死於肺病。

(瞿秋白和楊之華)
丁玲在北京期間,陸續收到瞿秋白十來封信。信中瞿秋白十分自責,甚至說「只有天上的夢可(指王劍虹)和地上的冰之(指丁玲,蔣冰之)才有資格批評他。」
丁玲晚年在寫回憶瞿秋白的文章時,把這句話的後半句刪掉了。在另外一篇訪談文章中,作者把丁玲的話改成了:「只有天上的女子王劍虹,和世上的女子楊之華能批評他。」
楊之華,瞿秋白妻子,他們於1924年11月結婚。12月,瞿秋白因躲避敵人通緝,來到北京,住了一個來月。次年初,他返回上海,參加中共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

在北京期間,他與丁玲見過一面。丁玲回憶,這天傍晚,她回到學校,門房告訴她,有人要見她,等了兩個鐘頭,留下一封信。原來是瞿秋白。她如約去瞿秋白住處看望他。瞿秋白不在,只有瞿雲白在屋裏。瞿雲白東翻西找,終於在行李中找到一張照片,高興地拿給丁玲看。
這是楊之華的照片。「一見這張照片我便完全明白了,我沒有興趣打聽劍虹的情況,不等秋白回來,我就同雲白告辭回學校了。」

楊之華是1924年春入學上海大學的,丁玲認識她。「她長得很美,與張琴秋同來過慕爾鳴路。」(插話:張琴秋是中共最早一批女幹部,她先後同茅盾的弟弟沈澤民、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結婚。)
楊之華倒是親眼目睹了王劍虹去世的情況。她回憶道:我和其他三位同學,前往醫院看望生病的王劍虹,發現王劍虹被病痛折磨得皮包骨。「她(王劍虹)用自己的雙手要求抱瞿秋白,並時時吻他,不斷的(地)叫他。而他慌亂而苦惱地彎手去抱她,也發出同樣悲慘的呼聲。汗與淚混在一起從他的頭上點滴地流著。……(她)只覺冷。狼狽的秋白捏住她的手不斷地流淚……(他)站在屋角,雙手蓋著眼睛悲傷地痛哭。」

幾個月後,楊之華與丈夫沈劍龍離婚,嫁給了瞿秋白。這裏有一段佳話:1924年11月27日,上海報紙登出三份啟事:沈劍龍與楊之華離婚;瞿秋白與楊之華結婚;沈劍龍與瞿秋白結為好友。
沈劍龍親來參加了瞿、楊的婚禮並致祝賀。唯一不接受的是沈劍龍的父親沈玄廬。沈玄廬是中共創始人之一,他一怒之下,宣布退黨。

(沈玄廬)
楊之華保存了瞿秋白寫給王劍虹的數十封信。在那些信中,瞿秋白向王劍虹吐露的愛意令人感動。楊之華晚年,她的孫女問她,為什麽將瞿秋白寫給王劍虹的信,同寫給她自己的信收藏在一起?楊之華回答:「因為她(王劍虹)是我愛人的愛人。」

十二、不喜歡過於理智
回頭再說丁玲和瞿秋白,他們在這一個來月裏,同在北京,卻像陌生人一樣,互不來往。甚至丁玲的朋友受了無妄之災。
丁玲對瞿秋白滿腹怨氣,她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兩個字:「薄幸!」——「為了劍虹的愛情,為了劍虹的死」。
她把這些情緒告訴好友譚惕吾。譚惕吾冷靜地勸她:你不值得難受,把過去的事拋進大海吧。丁玲覺得譚惕吾說得有道理,「但我卻連她也一同疏遠了。我不喜歡這種透徹,我不喜歡過於理智。」

(右一為譚惕吾,民主黨派領導人,終生未嫁)
在瞿秋白即將離開北京之前,丁玲與他見了一面。因為楊之華寫信來,信寄到丁玲處,請她轉交瞿秋白。丁玲只好去蘇聯大使館找他。瞿秋白正在裏面開會,看見丁玲,他走出會場,默默接過信,然後陪丁玲一同吃飯,問她生活、學習、朋友,「就是一句也不談到王劍虹,一句也不談楊之華。」
瞿秋白寫給丁玲的十封信,是極其珍貴的史料,丁玲把保存在李達夫人王會悟那裏。後來丁玲被捕,她的東西轉存在謝淡如家。解放後謝淡如把東西還給丁玲,唯獨沒有了瞿秋白的信。這也可以理解,因為信末姓名標示「秋白」。在那時,發現瞿秋白的字跡,是要被殺頭的。

十三、「韋護」
一晃五六年之後,他們又在上海見過兩三面。
1930年夏,丁玲的丈夫胡也頻在一次黨的會議上見到了瞿秋白。瞿秋白當即寫了一封信,叫胡也頻帶給丁玲,信末姓名標示「韋護」,正是丁玲小說【韋護】中主人公的名字。韋護的原型,就是瞿秋白。
年底的一天,瞿秋白和瞿雲白兄弟突然來到丁玲家中。對於瞿氏兄弟的來訪,丁玲夫婦既興奮又尷尬。因為他們「窮得想泡一杯茶招待他們也不可能」。瞿秋白笑著對丁玲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現在是一個有名的作家了。」
秋白看了丁玲懷中的兒子,問:「他叫什麽名字?」丁玲回答:「母親給他取名祖麟。」瞿秋白笑道:「應該叫韋護,這是你又一偉大作品。」

這次存取後不久,丁玲的丈夫胡也頻於1931年2月7日,和另外22名同誌,被殺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其中有5人,是左翼作家聯盟成員。(「左聯五烈士」遇害披露情節,可參見前面袁殊故事)。
面對白色恐怖,丁玲沒有退縮,她逆流而上,主編左線上關刊物【北鬥】。她在約稿時,曾在魯迅家見過瞿秋白,但他們的對話,僅限於編輯與作者的交流。

1932年3月,丁玲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儀式在一家酒樓的雅間舉行,由潘漢年的哥哥潘梓年主持(潘梓年後面還會出現在故事中)。令丁玲意外的是,瞿秋白代表中央宣傳部出現在會場。

大家都知道,這幾年瞿秋白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1927年,瞿秋白代替陳獨秀,成為中央最高領導人;不久因為「左」傾盲動錯誤被批判;後來他去了江西蘇區;紅軍長征,他被留下;轉移途中,被國民黨軍逮捕,於1935年6月遇害於福建長汀。

瞿秋白囚禁期間,曾接受記者采訪。在談到丁玲時,他的回答饒有深意:……丁玲原為上海大學學生,我當時有一愛人、與之甚要好,故丁玲常在我家居住。丁玲適時尚未脫小孩脾氣,常說,「我是喜歡自由的、要怎樣就怎樣黨的決議的束縛。我是不願意受的。」我們亦未強制入黨,此時仍為一浪漫的自由主義者,其作品委甚為可讀。與胡也頻同居後,胡旋被殺,前年忽要求入黨。作品雖愈普羅化,然似不如早期所寫的好。

瞿秋白曾參加丁玲入黨儀式,當然清楚丁玲的黨員身份。此時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綁架,他現在這樣說,明顯是為了掩護丁玲。
丁玲後來又經歷了哪些起落波折?容後再敘。

(瞿秋白、楊之華和女兒瞿獨伊)
(本文作者:馬駑,「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