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長津湖戰役後,國軍戰犯們紛紛含淚請戰:這一仗,我心服口服

2024-09-04歷史

1950年6月25日,北韓爆發內戰。

隨著美國的介入,這場原本只是小國之間的內戰,逐步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戰爭。

9月15日,以美軍為首的十六國「聯合國軍」登陸仁川,並罔顧中國政府的再三警告,大舉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向北韓半島北方,迅速向中朝邊境推進。

此時,遠在台灣的蔣介石異常「興奮」,他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 自從他「引退」至台灣之後,賊心不死的蔣介石始終對大陸虎視眈眈,於是,他迫不及待地聯絡美方,想要借此機會重返大陸。

而那些被俘不久的一眾國民黨戰犯,此時心中也在暗自竊喜,甚至在腦海中構想:聯合國軍和我軍必有一戰,如此,武器裝備差距懸殊的我軍定不是對手。

他們在等著看看我軍敗給美軍的「好戲」。

然而很快,長津湖戰役勝利的訊息就傳回了國內。對此,百姓們為此歡呼雀躍,而這926名戰犯們卻異常地沈默,甚至淚流不止。在平穩情緒後,這些國民黨戰犯紛紛遞交申請,想要奔赴前線,開始發自內心地接受改造。

甚至還有國民黨戰犯表示:這一仗,我心服口服!

那麽,長津湖戰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麽?能讓這些原本等著看「好戲」的國民黨戰犯,突然有如此大的轉變?

奔赴北韓戰場

1950年10月19日,中國誌願軍們踏上了在異國他鄉為國征戰的旅途。在初次戰役中,誌願軍們充分發揮了奇兵制勝的優勢,次次告捷。隨著初次戰役的勝利,我軍自然成為了戰場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為了能夠快速在北韓取得一席之地,誌願軍決定發動以東線作戰和西線作戰為主的第二次戰役。長津湖原本只是為了給周邊地區發電而建立的蓄水湖,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湖畔,奠定了北韓戰役勝利的基礎。

11月5日,毛主席和彭德懷將軍透過電報,確定了「如敵再進,讓其深入後殲滅之」和「各個殲滅之」的戰術策略。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中央和前線統帥的默契,往往會帶來軍事決策的奇妙反應,進而促進作戰行程的快速發展。

按照原本的計劃,駐守在上海、杭州一帶的第九兵團,要在那裏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整訓,再去秘密執行他們的任務。但隨著韓戰爆發,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第九軍團奉命來到了山東地區,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接到準備入朝的指令的宋時輪此時也犯了難,第九兵團的冬服太過於單薄,不足以抵抗北方的酷寒天氣,這禦寒的衣被該如何解決呢?但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不容遲緩,在他們定下第二次戰役的決心後,第九軍團的入朝時間再次大幅提前。

10月31日,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下達指令:第九兵團全部於11月1日陸續開赴東北,先由一個軍作為先頭部隊。11月3日,第九軍團第20師率先抵達沈陽。

得知此事後,副司令賀晉年當即趕來迎接這支來自華東的勁旅,看到他們的裝扮後卻覺得很詫異: 「怎麽穿的這樣單薄?」

戴著大檐帽、腳下踩著單膠鞋、身上裹著薄棉衣的20軍師長說道: 「為了能夠盡快趕到這裏,沒來得及準備後勤。」

溫帶地區的人沒有體會過北方的嚴寒,為了更好地保存將士們的體力,第九軍團司令決定向東北軍區求援。接到訊息後軍區決定事急從權,將為第13兵團準備的三萬多件棉大衣,轉交給第九軍團第20軍。

為了能夠實施好此次突擊戰,十萬余誌願軍們晝伏夜行,翻山越嶺,面對著美軍種種手段的監控和占據著絕對優勢的美空軍,誌願軍們絲毫沒有退縮。終於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中,嚴密偽裝的第20軍、第27軍分別於11月15日、11月17日先後抵達長津湖一帶。

原本在東線負責掩護第九兵團的第42軍部隊,在完成任務之後,陸續向西行軍,參加了後續的西線作戰。

而這時,宋時輪他們早已確定了此次的主要作戰目標:由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組成的一支部隊,他們現在也在向長津湖地區行軍。

11月中旬,東線戰場突降大雪,氣溫驟降,個別地區甚至達到了零下四十多度。哪怕是後勤保障異常出色的美軍,都有2700名非戰鬥傷亡傷患,其中兩千多名都是凍傷傷患。

美軍如此,更不用說衣著單薄、後勤無法供應的誌願軍將士們了。

長津湖所在的鹹鏡南道位於北韓東北部的蓋馬高原,這一地區平均海拔超過兩千米,冬季氣候異常寒冷。

而長津湖作為長津發電站的蓄水湖,周邊群山環繞,地勢險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限制美國的機械化部隊,也是誌願軍們最擅長的遊擊戰的最佳伏擊點。

只是,雖然誌願軍早早在這裏做好了埋伏,但是寒冷的天氣,還是給剛從溫區抵達的部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他們只能竭力穿上了身邊所有能禦寒的衣物。

有一位北韓人民軍聯絡官看到後,這樣說道:「這樣的部隊來這裏有什麽用呢?還不是要全軍覆沒。」

聽到這話,第九軍區司令宋時輪糾正說:「我們的部隊是有戰鬥力的!」

誰知對方竟反駁道:「別說是美國人,就是隨便來個人都能輕易地把你們打倒呀。」

「那咱們不如來較量一下!」看到他這番態度,宋時輪脾氣也上來了,當即要跟他約戰。

說罷,宋時輪便隨手解開自己的軍裝外套,猛地沖過來,瞅準機會,一拳擊向了對方的胸口。挨了一拳的人民軍聯絡官,承受不住巨大的沖擊力,倒退了好幾步,還因為沒站穩摔到了地上。

他踉踉蹌蹌地站起來,心服口服地說:「我現在服氣了,從你身上我看到了你們的戰鬥力!」

是了,誌願軍們雖然衣著單薄,但是他們的士氣仍然旺盛,戰鬥力令敵膽寒。

在這樣殘酷的野戰環境下,誌願軍們於11月27日發動突襲,由27軍從外面進攻東線美軍和南韓軍,第20軍則從側後實行迂回包圍戰術。經過一天的激戰後,他們雖然成功將美軍的分割包圍,但是美軍憑借著優良的裝備進行了瘋狂反擊。

從28日拂曉開始,美軍便在飛機、坦克、大炮的立體火力支援下,猛攻第20軍據守的死鷹嶺陣地。他們先用飛機大炮、轟擊,隨後用坦克引導步兵沖鋒,最後再用飛機、大炮轟擊,我軍的炮傷也因此高達80%,在如此巨大的火力壓制下,美軍也多次成功攻占了防守點。

迫於下雪冰凍和地形條件限制,20軍的炮車很多都沒能參戰,只有一部份重迫擊炮和一架八二迫擊炮以及一部平射炮參戰。

透過與敵軍在第一次戰役上的交鋒,他們的戰術弱點也早已暴露: 攻擊力弱,怕近戰夜戰,怕被斷後。 於是在28日夜晚,誌願軍們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夜戰優勢,不僅浴血奪下了死鷹嶺,也打退了其他各處美軍的反撲。

白天面臨著絕對的火力壓制,20軍的將士們選擇就地隱藏、保存實力;而到了夜晚,他們就如同奪命無常般,悄無聲息地將一個個敵人收割。

要想以少勝多,自然要用到誌願軍們最熟悉的圍點打援戰法,再將敵人層層包圍後,他們一方面壓縮著包圍圈,一方面命俘虜喊話瓦解敵方的鬥誌。

此時,與誌願軍們「戰必勝」的氣勢截然相反,美軍第1陸戰團早已人心惶惶,東線戰場上各處美軍的反撲也全部被擊退了。但是由於對敵軍人數的判斷失誤,誌願軍們也無力再去圍攻包圍圈中的敵人了,戰役陷入了僵持。

此時,第九兵團包圍長津湖美軍的訊息傳出,接到指示的美第10軍軍長艾爾蒙德決定撤退。

宋時輪意識到,戰場上的敵軍數量遠超預想,他決定根據偵測到的實際情況調整作戰方案。11月29日,宋時輪致電彭德懷等人,匯報了自己的作戰方案:率先消滅掉相對孤立的新興裏美軍,然後進行逐一殲滅。

就在這時,美軍透過空投,向新興裏提供了大批的補給;而另一個包圍圈中的美軍也企圖打通與這裏的聯系,但是被誌願軍強勢阻斷了。但彈藥驟然充足的新興裏敵軍,還是給誌願軍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與此同時,古土裏、堡後莊等地的英、美、韓軍陸戰隊,集結了一千余人,組成了一支以德賴斯·特為總指揮的特遣隊。他們讓空軍在空中偵查視野,以坦克帶領步兵向前沖鋒。

對於火力嚴重不足的誌願軍而言,他們最熟悉的就是「圍點打援戰法」,離開了陣地的美軍就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一般。在179團的圍追堵截之下,特遣隊節節敗退,他們也給敵方下達了最後的通牒: 五分鐘的時間決定是否投降。

五分鐘後,面對著我軍猛烈的火力,殘余240人的特遣隊鬥誌全無,最終選擇了投降。

11月30日晚,誌願軍總攻新興裏的戰鬥開始了。他們先透過急襲讓敵軍自亂陣腳,待到他們匆忙迎戰之時,再從兩側夾擊、全面進攻。直至12月1日拂曉,誌願軍四個團先後突破美軍前沿陣地,大幅擠壓他們的視野範圍,並成功擊殺了麥克雷恩。

12月1日,美軍出動飛機緊急支援,但是新興裏的美軍陣地已經被壓縮大半,他們雖然有著強盛的空軍,卻難以發揮出優勢。看到救援無望,新任指揮官費斯命令下屬毀掉火炮等重裝備,率領殘余部隊組成了突圍小隊。

這支以坦克為先導,由飛機實行空中掩護的突圍小隊,突破了誌願軍第241團的阻擊,隨後,27軍決定調整部署,展開追擊、截擊作戰。而突圍出去的殘敵也先後被擊滅於後浦、泗水等地,費斯同樣也被擊斃在逃亡途中。

12月2日4時,新興裏戰鬥結束。在此戰役中,美軍第7師第31團,全軍覆沒。

這是美軍中擁有特殊歷史的主力部隊,他們曾獲得了「北極熊團」的稱號,並且擁有象征著無畏精神的「北極熊旗」。然而,它的輝煌到此刻便戛然而止了,它以加強團的形式覆滅於誌願軍的兵鋒之下,而這也是第二次戰役中最成功的殲滅戰之一。

新興裏戰鬥結束後,東線美軍全線動搖,艾爾蒙德指揮軍隊撤退的步伐愈加緊湊,他下令,讓柳潭裏的軍隊快速向南收縮,與下碣隅裏軍隊匯合。

12月3日,突圍的美軍得到了友軍的支援,開始猛攻我軍駐守的陣地,而堅守主峰的一個營靠著僅剩下的六十余人,打退了敵人八次沖鋒。

由於預備隊沒能及時趕到,天寒地凍之下,無法行走的將士們只能看著美軍殘部逃之夭夭。裝備精良的美軍伴隨著人員銳減,用了整整三天才撤退了22公裏,每個小時堪堪行軍數百米。

此時,20軍59師177團2營也早已在一側設好了埋伏,扼住美軍撤出長津湖的咽喉要道。待到接防的部隊上來時,發現全連125名將士已經全部凍死在高地上。

他們一個個身著單薄的冬裝,持槍俯臥在挖好的戰壕中,保持著隨時起身沖鋒的姿態,眼神註視著前方。他們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座座冰雕,在他們的臉龐、衣物上滿是風雪的痕跡凝結成了厚厚的一層冰。他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職責,等待著敵人前來,哪怕身體漸漸失去了知覺,哪怕大腦逐漸喪失了意識。

12月6日拂曉,美第1師沖出了突圍圈,向南奔逃,第26軍倉促發起攻擊 沒能成功阻攔下他們。此時,第20軍主力已經到達了黃草嶺南北地域。

於是指揮部決定: 第20軍負責層層阻擊,第26軍繼續追擊,第27軍從右側迂回截斷他們退路。

次日,美軍1師突圍至古土裏。為了能夠將他們全數殲滅,20軍派人炸毀了這裏的橋梁,而敵軍則憑借著空中優勢,利用飛機運來了橋梁架構再次建橋,並反復攻擊誌願軍陣地。雙方鬥智鬥勇,激戰了整整一天。

誌願軍在衣衫單薄、饑寒交加的情況下,始終在堅守陣地,兩個連最後只剩下20人在堅守。哪怕是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美軍也始終無法突破誌願軍們的防守,只能選擇繼續撤退。

伴隨著美軍一路南逃,我軍在堡後莊、龍水洞等地繼續實行頑強阻擊,但是由於美軍切斷了我方後勤供給,導致未能守住阻擊陣地。

12月12日,陸戰第一師殘部在第三師的接應下沖出包圍圈,陸續逃往沿海鹹興、興南一帶。這也標誌著東線作戰告一段落,沒有將美軍陸戰第1師全部殲滅,無疑是歷史的遺憾。

同一時期,我軍在西線戰場上的戰鬥也大獲全勝,美第8集團軍完全撤退到「三八線」。12月24日,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收復興南地區及東線沿海各港口,這次戰役最終以勝利結束。

而此次戰役也一些人稱之為:「美陸戰隊歷史上最為艱辛的磨難。」

長津湖戰役勝利的訊息傳回國內,上級的肯定和褒獎紛至沓來,而蔣介石想要依靠韓戰重回大陸的幻想也被徹底粉碎了。毛主席也在電報中高度贊揚了此次戰鬥,稱贊他們: 「在極其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

雖然東線戰役獲勝了,但第九兵團的損失也非常沈重,在超過四萬人的減員中,因為嚴寒和惡劣的後勤,導致非戰鬥減員遠遠超過戰鬥減員,而冰雕連的故事至今都震撼著無數人。

此時,國內那些被關押的國民黨戰犯們,每天的任務就是進行學習改造。中國將士們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自然也是他們學習的素材。在得知此次戰鬥的慘烈後,有不少國民黨戰犯因此淚流不止,甚至開始遞交申請想要奔赴前線。

1959年,中共中央決定特赦一批已經改惡從善的戰爭罪犯,而這些人也得到了再次為國家做貢獻的機會。

小結:

家國危難之際,無數誌願軍在饑寒交迫之下帶著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奔赴前線,哪怕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沒辦法回到自己親愛的故鄉,他們仍然無所畏懼。

我們如今的國泰民安來自於何處?來自於先輩們英勇無畏的犧牲。

忠魂不滅,浩氣長存!直至今日,還有數不盡的烈士們埋骨他鄉。祖國不會忘記那群最可愛的人,我們也不能忘記為什麽國旗這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