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齊秦兩國崛起: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和齊威王治理下的齊國,相繼崛起,連續擊敗魏國,使魏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消失。各國都想要采取措施,來改善外交環境。

在戰國那段風起雲湧的歷史中,各國之間的賽局從未停歇。而「稱王」這一行為,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政治格局。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韓昭侯前往齊國徐州會盟,會上齊魏兩國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史稱「齊魏相王」。這看似簡單的舉動,卻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波瀾,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讓各大國紛紛卷入了這場「稱王」的浪潮之中。

魏國,曾在魏文侯時期透過李悝變法,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魏文侯、魏武侯兩代國君南征北戰,打遍天下無敵手。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繼位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便擅自稱王。那時的魏惠王,憑借著魏國強大的國力,可謂是意氣風發。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馬陵之戰的慘敗,讓魏國元氣大傷;河西之地又徹底被秦國搶走,更是讓魏國的處境雪上加霜。魏惠王自己也曾感慨:「連續三次打敗仗,太子被人抓了,上將死了,國內空虛,簡直沒臉見列祖列宗了。」他所提及的,正是桂陵、馬陵、河西三次戰敗,其中太子申被齊國抓起來殺害,大將龐涓也戰死在馬陵。

面對如此困境,魏惠王深知魏國已失去了天下最強國的地位。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一東一西,讓魏國腹背受敵。此時,魏國丞相惠施為他出了個主意:既然打不過齊國,不如把齊國捧高一點。這樣一來,其他國家自然會看齊國不順眼,也就等於化解了齊國對魏國的優勢。魏惠王覺得此計甚妙。當時,南韓正依附於魏國,於是在公元前336年,魏惠王拉上韓昭侯,兩次朝見尚未稱王的齊威王。為了表示身份低於齊威王,他們都戴著布做的冠。

兩年後的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韓昭侯再次來到齊國徐州朝見齊國國君,並尊其為王,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齊威王也禮尚往來,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從此,齊國的國君也開始稱王。
齊魏相王這一行為,引來了趙國和楚國的不滿。他們覺得齊魏兩國怎能如此隨意地稱王,還互相承認?於是,趙國攻打魏國的黃城(今河南內黃),楚國則圍攻徐州,把齊國打得大敗。但齊魏兩國並未因趙楚的反對而放棄稱王,畢竟趙楚並不能真正把齊魏怎麽樣,況且楚國國君一直以來就自稱楚王。

幾年之後,秦國憑借商鞅變法積攢了強大的國力,連續多次打敗魏國。隨後,秦國準備采取張儀的連橫之策,試圖把韓魏拉進自己的陣營。公元前326年,秦國把占領魏國的幾座城還給魏國,次年邀請魏韓的國君會盟。在這次會盟上,秦國國君稱王,並且承認魏、韓都是王。
張儀主張連橫,而他的對手公孫衍則主張合縱。為了破壞秦國的連橫之策,公元前323年,公孫衍發起了「五國相王」。魏國、南韓、趙國、燕國、中山國五國君主相會,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然而,齊國對此卻不高興了,齊國認為中山國太弱小,而且是蠻夷,不配稱王。可齊國也只是嘴上反對,並沒有能力滅掉中山,即便中山稱王,齊國也無可奈何。

不過,公孫衍團結五國反對秦國的計劃最終也沒有成功。當時秦國還沒有展現出遠超其他國家的實力,其他國家覺得沒必要緊緊盯著秦國不放。所以「五國相王」之後,各國便各自散去。

在戰國那個各大國勢力相對均衡的時代,承認對方國君為王逐漸成為了一種外交手段。透過這種方式,各國在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中尋求著自身的利益與平衡。「稱王」背後,實則是各國之間權力的角逐與較量,而這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構成了戰國歷史中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