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國歷史中最負盛名的一次「叛亂」,也是讓大唐由盛轉衰的一次叛亂。
這一次叛亂,到底有多亂?
最後,又是誰平定的?誰是唐軍中的最大功勞者?
安史之亂有「八大亂」
①、皇帝昏庸,奸臣當道
唐玄宗年輕時、中年時,都是很有為的,但是,天寶年開始後,更確切地說,是在寵幸楊玉環後,忽視朝政,沈溺於嬌妻美色之中。
就此,大唐的危機真正開始了。
這時候不得不說三個人,第一個就是李林甫。
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當了十幾年的宰相,培植黨羽,掌控朝政,讓朝廷開始亂了起來,人心開始不穩。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上位。這就是第二位關鍵人物。
楊國忠這老小子,手腕比李林甫差,膽子比李林甫強,欲望比李林甫更大。
他當宰相後,驕橫跋扈,欺下瞞上,權欲心極重,除了奢侈無比,還有一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氣勢。
這樣的宰相在位,亂是必然的,不亂是暫時的。
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對付。安祿山是第三位關鍵人物。
安祿山一人身兼三個節度使,範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平盧節度使。
這多麽滑稽,好一大片土地,基本被安祿山一個人掌控。相當於山西、河北的大部份、遼寧的一大部份,都歸了安祿山。不算安祿山能影響的北方遊牧民族,這麽大的勢力範圍,完全可以和唐朝廷掰手腕了。
安祿山權力很大,楊國忠野心也不小,且兩人矛盾很大,發生沖突勢在必然。
楊國忠屢次勸諫,希望唐玄宗除掉安祿山。
但是,安祿山除了會跳胡旋舞,還是楊貴妃的幹兒子,唐玄宗的寵臣,在各種試探下,安祿山始終未倒。
有一種感覺,很讓人討厭,那就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安祿山被楊國忠惦記的心煩,不安全感日漸加重,終究在755年年底,造反了。
②、濫殺大將,自毀長城
安祿山
安祿山造反了,氣勢洶洶,不可一世。
唐玄宗趕快進行了安排,他讓安西節度使封長清兼任範陽、平盧節度使,這意思是把安祿山的兩個的節度使之位,放到了封長清頭上,然後讓封長清鎮守洛陽。
同時,唐玄宗安排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開始東征。
這意思就一個,未來怎麽樣,看你們仨了。
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隊在哪裏?邊軍。可是邊軍無法很快到來。於是,高仙芝等人就在長安、洛陽募兵。
很快,安祿山就輕松奪取了洛陽。這感覺不要太好,立馬建國登基,當了燕國皇帝。
洛陽被攻下,距離長安僅僅三百多公裏。
高仙芝、封長清退守潼關。
唐朝的潼關,是一座雄關,安祿山想要突破是比較難的。
從戰術角度看,高仙芝確實是名將,先阻敵於潼關之外,如此,可以保長安之安全,等待聚集實力,再打回關東。
可是,唐朝的宦官很厲害,常常當監軍。太監當中,有真才實學的實在少。
監軍太監跑回去報告皇帝:高仙芝這孫子不好好平亂,很消極。
於是,唐玄宗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
這就是典型的自毀長城。
將軍最怕的,就是皇帝老兒不懂軍事,卻偏要瞎指揮、瞎判斷,不聽還要斬首。
很明顯,唐玄宗對於軍事,和「盲人」沒啥區別。
③、皇帝不懂,繼續瞎指揮
太可怕了,外行指揮內行。
但這種可怕在繼續。
高仙芝死了,名將哥舒翰接替了高仙芝的位置,領兵20萬,鎮守潼關。
去過潼關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正面直接對戰,哥舒翰很難輸給安祿山。
但是,潼關以東,是60公裏長的峽谷,盡頭還有古時的函關谷。透過這條路,想要到洛陽,必須提防敵人設埋伏。
哥舒翰將潼關城墻加固了,他想固守。
固守沒錯,因為安祿山的大軍悄悄在潼關外隱藏。
此時,李光弼和郭子儀,從北殺向南(內蒙古到河北),從後方攻打河北大地,收復了很多城池。
這二人也好,哥舒翰也好,都認為,潼關只要堅守,安祿山的叛軍就會大亂,如此,可以平定了。
而此時的安祿山都後悔叛亂了,因為失敗肉眼可見。
但是,對方陣營有豬隊友啊!
看哥舒翰不進攻,楊國忠和一幫奸臣給唐玄宗上眼藥,說哥舒翰守住潼關不進攻,是有二心。
這一天天地給唐玄宗上眼藥,而這老李頭又是個軍事白癡,於是,下令哥舒翰出關進攻。
哥舒翰可以不進攻嗎?不能,高仙芝就是例子。
756年6月初四,這邊哥舒翰開始進攻,那邊,安祿山的快刀已經準備好了。
這一頓好殺,一二十萬大軍,只有八千逃回,潼關就此失守。
哥舒翰仰天長嘆,欲哭無淚。
終於,一個不小心,哥舒翰就被部下綁著投降了安祿山。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奸臣,放什麽樣的名將都沒用。
④、老皇還在,新皇又立
潼關失守,安祿山樂壞了。
老皇帝唐玄宗,攜一眾皇子、妃子、大臣、太監、宮女、衛隊,湧出了長安城。
756年農歷六月十四,到了馬嵬驛,在有心人的策劃之下,爆發了兵變。
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言,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帶人策劃的,因為他和楊國忠有過節。
馬嵬驛兵變的結果是,楊國忠被砍死,楊玉環被逼自盡。凡是和楊國忠關系密切的楊家子弟,全都被收拾了。
唐玄宗很傷心。
但是,此時他更重要的是反思,為何會如此?可是,指望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這反思,好像也不現實。
逃亡大軍繼續前行,玄宗要入蜀,太子要西行,兩人分道揚鑣。
但是,唐玄宗做夢都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個月,756年農歷七月十二,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這個強行將自己擡到太上皇位置的舉動,讓唐玄宗很不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兒子篡了老子的皇位。
不僅如此,李亨還派人給唐玄宗送去了信,信中大致意思如此:爹,你年齡大了,休息養老吧!管理國家這麽辛苦的事情,還是有兒子來。
此時,唐玄宗李隆基已經71歲了,李亨45歲。
李亨繼位,史稱唐肅宗。
唐肅宗上位了,他做了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讓郭子儀當了兵部尚書,李光弼當了戶部尚書。
⑤、安慶緒殺死老爹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此話不假。
757年年初,安祿山患了眼病,幾近失明,但腦子好像也壞了,他口口聲聲要廢了太子安慶緒,要立小兒子為皇帝。
於是,在757年1月初五,安慶緒、李豬兒、嚴莊三人合作,殺了安祿山。
李亨只是廢了老爹唐玄宗,這位是殺了老爹。
都是狠人啊!
安慶緒殺了老爹安祿山,自立為燕國皇帝,開始對史思明喝五邀六,進行各種協調安排。
⑥、睢陽之戰,關鍵之戰,張巡為大戰贏得了時間
北方一片大亂,南方的兩淮地區、江浙地區成了大唐賦稅的重要來源。
從757年年初開始,安慶緒派大軍南下,在睢陽,碰到了硬茬,這個硬茬就是張巡。
從1月到10月,歷經十個月時間,經過400多次戰鬥,張巡拖住了叛軍南下。這位大唐贏得了時間。
當時的張巡確實艱難,幾千士兵越打越少,城中物資越來越少。
糧食吃完了,吃戰馬。戰馬吃完了,吃麻雀、老鼠等。最後,大唐收復長安、洛陽後,睢陽終於失守。
但以張巡為首的36人不屈而死。
之後,大唐大軍來到,叛軍被平。
這是個悲慘的故事,甚至【新唐書】都說,有很多老弱病殘被吃了,據說高達3萬。這個有待商榷,有些誇張。但這種個別現象,應該是存在過。
很多人在質疑,為了拖住叛軍,張巡做的值不值得?
從人性看,不值得。但是,從唐朝的整體情況看,值得。如果不是張巡,會有更多的人死去。
⑦、為了收復長安,和回紇有了迫不得已的「醜惡協定」
757年,整體穩定後,李亨派出了平亂大軍,元帥是兒子李豫(後來的唐代宗,沈珍珠的男人)、副元帥是郭子儀。
9月,他們不僅帶了自己的軍隊,還忽悠了回紇、西域之兵不少人參戰。號稱二十萬。
借兵容易,條件難出。
借兵時,承諾回紇:長安城的金銀財寶歸回紇,土地、大臣官員歸大唐。
而且,李豫和回紇太子結拜為兄弟。
在種種刺激下,大軍一戰收復長安。回紇就要開始搶了,廣平王李豫說:給個面子!現在就搶,恐怕百姓以為是叛軍,控制不住長安。要不然,你們攻下洛陽後再搶。
回紇人同意了。長安收復後,李豫安撫了百姓三天,全城狂歡三天。
很快,回紇人和唐朝將軍仆固懷恩,一起攻下了洛陽。回紇人搶了洛陽城的官家財物,又搶了百姓三天,包括城郊農村的。
這種政府允許的「搶劫」,百姓真的是欲哭無淚。
「亂」!
三天後,大唐答應給回紇人一萬羅錦,回紇人滿意地回家了。
⑧、史思明歸順,後又復叛,最後也被兒子殺死
史思明
安慶緒等人在洛陽遺失後,到了河北邯鄲鄴城(臨漳縣西、安陽市北郊)。
唐肅宗此人,比他爹強不了,不知道所謂的「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忙著讓大家收拾各處殘局,自己籌劃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歸的事情。
如此,在鄴城的安慶緒漸漸滿血復活。
安慶緒不像安祿山,他對史思明沒有什麽感情,只是想多利用史思明。
不過,看史思明能耐挺大,勢力見長,安慶緒有了除掉史思明的想法,並與部下密謀此事。
漸漸地,史思明發現這侄子完全靠不住,就帶著人馬投降了大唐。
要投降就好好投降,私下裏,史思明和安慶緒還多有往來,有點腳踩兩只船,有點像紅杏出墻的有丈夫的女子。
看史思明歸降不誠心,唐肅宗計劃除掉史思明。
誰承想,計劃外泄,史思明二次反叛。
758年的9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人進攻鄴城。你來我往六個月,終究在759年的三月,在一個糟糕的天氣裏,郭子儀等人被前來給安慶緒助戰的史思明擊敗。
此後,因為宦官魚朝恩告黑狀,郭子儀被調回去接受處理了。
於是,叛軍卷土重來,士氣大振,重新奪了洛陽。
這時,史思明考慮一個問題了,這安慶緒不老實,怎麽辦?做了他。
於是,在某一天,安慶緒因為雙方結盟之事,來到了史思明的大營。安慶緒來時好好的,可就是回不去了。
殺安慶緒之前 ,史思明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說道:「打敗仗,丟長安、丟洛陽,都沒事。但是,你殺自己親爹,這個我看不下去了。」
就這樣,史思明把安慶緒殺了,然後做了「燕國」(偽燕)的皇帝,繼續和唐朝廷分庭抗禮。
還別說,一時半會,唐朝還沒什麽壓倒性的優勢,史思明和唐朝大將李光弼,你來我往,各有勝負,期間,還有不少投降了史思明的。
不過,史思明也犯了安祿山一樣的錯誤,對大兒子橫加指責,對小兒子頗為欣賞。
於是,761年的三月,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當了叛軍的首領。
叛軍內部開始有些亂了,畢竟,史朝義還不能服眾。
762年農歷4月(陽歷5月3日),唐玄宗病逝,享年77歲。神奇的是,僅僅過了十來天,唐肅宗在5月16日病逝。
就此,李豫成為了皇帝,這就是唐代宗。
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派自己的兒子李適當了大元帥,仆固懷恩當了副帥,再次借了回紇兵馬,一路向東殺去。
叛軍缺乏主心骨,缺乏凝聚力,雖然人馬不少,但信心全無。
很快,洛陽城被收復。
763年的春天,史朝義部下投降無數,他終究無路可走,最後自殺,部下無人再進行抵抗了。
就此,安史之亂結束了,整整七年零兩個多月。
安史之亂有多亂?
唐玄宗昏庸無道,奸臣興風作浪,高仙芝無辜被殺,哥舒翰被逼投降;
李亨篡了唐玄宗的位,安慶緒殺爹篡位,史朝義殺爹篡位;
百姓流離失所,張巡等人帶著滿城人抗爭到底;
太監屢屢進獻讒言,郭子儀、李光弼被影響;
很多將官們投降,一會是唐,一會屬燕......
真的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為他人作嫁衣裳!
甚荒唐!
2、平定叛亂,誰的功勞最大?
平定安史之亂,到底誰的功勞最大?
眾說紛紜,有的說是郭子儀,有的說是李光弼,還有的說是仆固懷恩,更有人說是回紇。
我想,此處應分為兩部份。
(1)叛軍內亂,幫助了唐朝廷。
大家仔細看看,叛軍為何前期能幹,後期慢慢不行了?
有這麽兩個節點需要註意。
①、安慶緒殺了自己老爹安祿山。
後期的安祿山,雖然眼睛看不見了,但是,長期混跡於朝廷和官員之間,組織力和判斷力還是不錯。有他在,大局控制還是可以。
但是,他看不上大兒子,想換小兒子當太子。於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幹掉了。
這太影響隊伍情緒了,一個連老爹都能殺的 人,誰敢忠心不二?
何況,後來還想誅殺叛軍二把手史思明。
這對凝聚力有著很強的影響。
②、史朝義殺了老爹史思明。
史思明能力非常不一般,鄴城之戰,郭子儀、李光弼,幾乎就是敗於史思明之手。
因為這,郭子儀被雪藏,李光弼和史思明纏鬥,但並沒有形成一面倒的情況。
說明,史思明還是有兩下子。
但是,史思明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錯誤,也得到了和安祿山一樣的遭遇,被大兒子史朝義殺死。
史朝義在761年殺了父親史思明後,叛軍馬上形勢不妙。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當仆固懷恩帶著大軍前來時,洛陽被攻下,然後直接一潰千裏,史朝義只有自殺的份。
其實,一個軍隊,如果軍隊建設和制度管理做得一般,那麽,主要是靠領導魅力和能力在支撐。當核心領導沒了,這個軍隊就該散了。
(2)唐軍中的功臣們
唐軍中的第一功臣,應該是郭子儀。
郭子儀是大才,是唐軍的中樞人才,沒有郭子儀,唐朝挺那麽久很難。
郭子儀的謀劃能力出眾,帶兵水平非常好,而且胸懷寬廣,很受將士們的愛戴。
平亂之初,李光弼就是郭子儀推薦的,後來的仆固懷恩,也是郭子儀的部下。總之,平亂眾將,很多都和郭子儀關系匪淺。
如果不是哥舒翰被逼出關,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安祿山的後方,還能做出大事,那樣,叛亂早平了。
757年收復長安、洛陽,郭子儀絕對是第一功。
因為這之後,大唐可以讓都城正常運轉了。
唐軍中的第二功勞,當然是李光弼了。
李光弼強在打仗,如果只論戰績,李光弼是所有平亂將軍裏第一位的,這是大家公認的,李光弼帶人在常山之戰、太原之戰、河陽之戰等戰役中,發揮極其出色。
很多人認為,李光弼應該是唐軍中的第一功。
只看戰績,確實如此。
但是,我們要看綜合貢獻,要看將領的戰績、看對人才的貢獻度、關鍵節點上的行動,如此前後一對比,李光弼就是唐軍中貢獻第二位的存在。
唐軍中第三功勞,就是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在最後的追殺史朝義叛軍時,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但是,我們要看到一點,這時,叛軍內部已經出現大問題了。
可以這樣說,仆固懷恩早期跟著郭子儀大帥做沖鋒,表現尚可。
後來的仆固懷恩,就是完成了臨門一腳,完成時,對方的隊員們心不在焉,早就散了。
唐軍中第四功勞,就是張巡。
張巡是個悲壯的英雄,是他帶領一城人,阻擋住了叛軍南下,而且堅持了十個月。這讓唐朝的南方賦稅沒有受到大影響,戰火沒有燒到淮河兩岸,也沒有燒到江浙大地。
張巡一個人,帶著幾千士兵,一城的百姓,阻擋住了叛軍的鐵騎,殲滅至少12萬敵軍。
可惜,最後悲壯的犧牲!可惜,城中的軍民,太悲慘了!
他們用行動影響了整個戰局,給予了大唐回血的空間。
安史之亂太亂了,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均田制被破壞,土地兼並嚴重,流民增多;是府兵制被破壞,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這讓節度使對軍隊有了更大的控制權;這是內政制度出了問題,要麽奸臣當道,要麽宦官弄權。
這一切,只會導致兩種結果,要麽農民起義,要麽軍閥作亂。
安史之亂是軍閥作亂,大唐丟了半條命。後來的黃巢起義,就是農民起義了,結果幾乎要了唐朝的命。
一切,都是高層決定的,唐玄宗才是「安史之亂」的那個主要源頭,誰也不能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