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賡前後三次入朝卻不指揮戰鬥,美軍感嘆:他是來修長城的

2024-09-05歷史

「我這個人一輩子沒幹過外交,不知如何下手。我看,還是換個懂外交的同誌去吧。陳司令員,我覺得你就很合適。你是老資格,蔣介石都怕你,老美更沒什麽說的。你不是參加過停戰談判麽,這方面比我有經驗!我覺得,你去比較好。」

1951年下半年,北韓戰場的局勢已經相對穩定。美國不再企圖侵占整個北韓,並且表示願意在「三八」線附近展開停戰談判。中朝領導人於是決定邊打邊談,爭取和平解決北韓問題。誌願軍作為這場戰爭的主打力量,當然必須要派出代表參加。而誰來帶隊談判,就成了一個問題。彭德懷總司令推薦的人選,是誌願軍的副總司令鄧華。但是鄧華卻感覺自己不合適,於是就說出了上面那段話。他口中的「陳司令員」,就是新中國赫赫有名的大將陳賡。

然而陳賡卻笑了笑,說道:「 今非昔比啊。如今我的身體和頭腦都不如從前了。你見過拄著拐去談判的代表嗎?那不是讓人家看笑話嗎。 」他揚了揚手中的拐杖,對鄧華說,「 外交確實不是你所長,但你是咱誌願軍第一副司令,五次戰役你都參加了,情況你最熟悉。所以,這次和談,你最有發言權。我們都同意彭總的意見。

於是,鄧華走馬上任,成了誌願軍和談的首席代表。而陳庚則潛心搞起了工程研究,幹了一件震驚對手的大事。

首次入朝,行色匆匆

在和談這一次的前後,陳賡司令員曾經兩次來到北韓。

第一次是在1950年。

當時,陳賡正在指揮抗法援越戰爭,取得了邊界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美國人曾經報道說:「 法國駐紮在中越邊境的精銳部隊,一共有3500人。他們在遭受了由新中國訓練和武裝、已經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越盟軍隊的進攻之後,大部份被消滅了。越南與中國接壤的約250英裏的邊界地區,法軍已經完全沒有了防衛力量。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法軍最大的軍事失敗。

幾乎是在取得勝利的同時,陳賡就在計劃著入朝作戰。當誌願軍跨過鴨綠江的那天晚上,陳賡在日記中寫道:「 昨晚失眠,一直在思考著北韓的戰事。工作是艱苦而又殘酷的,我已經準備好貢獻我的一切。

1950年11月1日,陳賡啟程回國。到了北京之後,他馬上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了越南方面的情況,並且請戰參加抗美援朝。毛主席風趣地說:「 陳賡啊,你怎麽這麽好戰呢?一聽打美帝,我看你的氣色都好了。看來,你得去感謝一下杜魯門啊! 」在得到主席批準後,陳賡經由沈陽去到了北韓。這次他沒有帶兵,而是詳細考察戰場情況。1951年元月底,越南方向情況又出現了變化,陳賡不得不回國趕赴雲南。

二次入朝,因故回國

陳賡走後,誌願軍打響了第四次戰役的槍聲。美方的指揮官李奇微絕非等閑,他早就制定了務實的防守反擊戰術。雖然誌願軍在戰役第一階段,取得了殲敵2.2萬余人的戰績,但之後卻不得不面臨敵人的瘋狂反撲。而自己的反擊動作,也沒有達成戰略目的。2月16日,第四次戰役以平手結束。

2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專程回國,向毛主席匯報了北韓戰況,並請求援助。他建議,應該讓陳賡指揮的三兵團 迅速入朝。但是此時,陳賡的身體出了很大的問題。 由於長期的勞累,他那條受過老傷的左腿再一次關節炎復發。 陳賡疼得無法行走,只能先讓部隊入朝,自己則留在北京治病。

8月17日,腿部剛一消腫,陳賡便拄著拐離開了北京,經由大連、沈陽、丹東再次入朝。此時,第五次戰役已經結束,戰場上已經形成均勢,誌願軍也進入戰略防禦的新階段。 然而,陳賡敏銳地感覺到,敵人可能在北韓半島西海岸再次進行登陸作戰。 於是,誌願軍在這一方向做好了準備,防守得非常嚴密,最終讓敵人的計劃胎死腹中。

在做好防禦的同時,陳賡還對誌願軍入朝之後的戰術和傷亡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五次戰役中,誌願軍和敵人的傷亡比一直是在一比二、一比三之間。 陳賡意識到,仗不能再這樣打下去了,戰士們的生命是寶貴的,決不能幹用生命還勝利的事情。 他的頭腦中,回憶起當年淮海戰役中,曾經保護過戰士們的戰壕來了。可能,這正是改變情況的契機。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陳賡走出了司令部,開始到前線視察。他看到了前方戰士們自己改良的「貓耳洞」後,贊不絕口,覺得與自己的設想不謀而合。 這種所謂的「貓耳洞」,就是一種在戰壕側壁挖掘的,一種外大內小的洞,既可以用來隱蔽,也可以用來儲存彈藥。 將「貓耳洞」中間用通道一相連,就是一個攻守自如的防禦工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坑道」的前身。

於是從1951年9月開始,陳賡親自主持工程,在防禦正面修築了200公裏長度的坑道,將海防和陸放連線起來。同時,他又調配後勤資源,在防禦的縱深面囤積了大量的物資。前線的戰士們,從此再也不用為吃飯和但要擔心了。 從前的炒面就白雪,變成了油條蘸豆漿,已經徹底達到了毛主席要求的「先吃飽、再吃好」的要求。

然而,國內此時又出了一些事情,陳賡不得不再次回國處理。他的第二次北韓之行,也就此截止。

三次入朝,創造奇跡

身體不好的,不止陳賡一人。彭德懷元帥在北韓支撐大局,身體也已經是超負荷了。他本身患有嚴重的慢性腸炎,又經過了兩年的高強度工作,實在是難以支撐了。而此時,誌願軍第一副司令鄧華也因為身體原因,回國休養。北韓戰場迫切需要一位能掌控全域的人去主持。 於是1952年4月,陳賡受命再次入朝支援,全面接管誌願軍的所有指揮工作。

陳賡立刻開始召開了軍長級會議,在誌願軍全軍推廣坑道工事。同時,他還結合自己的設想,提出了改良意見。在他的提議下,坑道體系的設計越來越完善。 不但能做到堅固、防水、防毒,還有餐廳、倉庫、廁所等固定功能區。甚至大一些的坑道內,還有開展政治教育的小禮堂。

在陳賡的命令下,前線的戰士們一手拿槍,一手拿起了鋤頭和鎬,開始了揮汗如雨的施工。在那個時候,鎬和鑿子成了部隊中消耗量最大的物資。後來,戰士們做了一種奇妙的廢物利用: 美軍打過來的炮彈和炸彈,上面用的鋼鐵都是非常優質的。有人將其融化之後做成工具,竟然比從國內調配的品質還要好! 用敵人的物資對付敵人,成了當時誌願軍中的一大笑談。

辛苦的施工,很快就收到了豐碩的成果。

從美軍發起的夏季攻勢之後,誌願軍的傷亡數位開始顯著下降!雖然美國人闊氣,從不限制使用炮彈的數量,但是他們的戰果卻並不大。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樣的場景:美國人在發起了幾輪轟炸,以為誌願軍陣地上已經不會再有活人,於是便發起了沖鋒。可是每一次的沖鋒,都會被密集的火力打回來。 美國和南韓軍隊幾乎被折磨的崩潰,因為他們不管扔出多少火力,誌願軍陣地上的槍聲就是不會停止!

而反觀誌願軍部隊自己,則是越來越輕松愜意。隨著坑道施工品質的不斷提升,防禦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有的時候,甚至敵人的炮彈在坑道口爆炸,都不會對誌願軍戰士造成傷害。他們所要做的,就是等炮聲停止之後,居高臨下的消滅敵人的沖鋒步兵。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軍的炮火將山頭都削掉近兩米,可始終沒能讓15軍失去戰鬥力。 坑道,成為了誌願軍們堅固的堡壘!

後來據統計,1951年下半年,美軍要打出40—60多顆炮彈,就能造成一個誌願軍戰士的傷亡!到了1952年,這個數位由提到高了660顆炮彈!比起開戰之初來,更多的誌願軍戰士得以保全。陳賡終於在戰士的生命和戰役勝利的天平上,找到了平衡點。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修築的坑道,總長度達到了1290公裏左右。如果算上戰壕和交通壕,那總長度則達到了6240公裏!這相當於從中國的沿海城市連雲港,挖了一條直通古都西安的石質隧道。比起著名的萬裏長城來,還要長出不少。後來,美國人在得知這個情況之後,不由得感嘆道:「誌願軍不是來打仗的,是來修長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