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合肥發現疑似古城墻遺跡條石!

2025-03-13歷史

近日,

合肥包公園內發現了

疑似合肥古城墻遺跡的條石,

引發了市民的廣泛關註。

包公園管理部門

聯合文物、文史相關專家,

對發現的條石進行了實地探訪。

據了解,這塊條石發現於合肥包公園內包公腳印塘的北面,工人在進行綠化整理時,從土壤中挖出來這塊條石,放置在綠化帶邊緣,後被熱心市民發現。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表示:「可能是護城墻墻基的石頭。」

專家團隊隨後擴大考察範圍,沿環城馬路尋找,發現綠化帶內有多處散落的石塊與古城墻構造特征高度相似。盡管這些石塊缺乏文字標識,但專家認為,結合合肥老城墻「就地推平」的歷史背景,這些遺存極可能是城墻基址或護城河結構的組成部份。

據專家介紹,如今的環城馬路本身便是合肥老城墻的「化身」,上世紀50年代,合肥老城墻被推平改建為環城路,磚石就深埋於如今的馬路下方,這也是環城馬路的高度遠遠高於周圍地勢的原因。

安徽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教授張愛冰表示,合肥城墻的磚石結構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代大規模加固,清代又有修繕。環城馬路沿線的石塊,無論是體積還是堆砌方式,都與歷史記載中的城墻構建特征一致。這些陸續被發現散落於地表的石塊,可能是當年未被完全掩埋的墻基或護坡石,它們也是合肥古城墻的「碎片記憶」。

對於現代城市建設與古跡保護,專家表示需平衡看待,環城路如今是合肥重要的交通脈絡,盲目挖掘復建並不可取。但這些石塊的存在提醒我們,可以透過非破壞性手段——比如地質雷達探測或三維測繪,對地下遺存進行精準記錄,為歷史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從包公園到環城馬路,一塊塊沈默的石塊,串聯起合肥古城墻的滄桑脈絡。此次探訪不僅是對合肥這座城市歷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全民參與的文化啟蒙。未來,合肥或將以「數位化保護」與「文旅融合」為方向,讓深埋地下的古城記憶以新形式「重現江湖」,續寫千年廬州城的文化篇章。

合肥,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江淮唇喉、皖中都會」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合肥老城內,經常會有一些遺跡被發現,有專家說,合肥是一座「移動的城市」。

歷史上曾經歷過四次遷徙、建設。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201年,東漢揚州刺史劉馥建立州治,城址在城北「古城郢」,也就是如今的四裏河一帶,史稱「漢城」。

到了公元233年,魏國大將滿寵在如今的合肥老城西北方向,三十崗雞鳴山麓建造「三國新城」,以抵禦東吳水師進攻。這座新城城墻堅固,易守難攻,東吳多次進攻都未能得手,因此被稱為「鐵打的廬州」。

公元618年,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再次遷城,選擇了老城的東南處高地,建起了「金鬥城」,開啟了合肥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500多年後,到了公元1169年,南宋淮南西路元帥郭振將金鬥城南半部切出城外,主城池大振幅北移,形成面積約為金鬥城3倍的「鬥梁城」。後來,元、明、清歷朝又對合肥城不斷加固,到了民國,合肥城的面積達到5平方公裏。

歷經四次遷徙、建設,再到上世紀50年代拆除重建,合肥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而「合肥」地名的由來,也充滿了歷史韻味。北魏酈道元在【水經註】中記載:「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意思是說,夏季洪水暴漲時,南淝河與東淝河在此地交匯,因此稱為合肥。

另一種說法是,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裏分而為二,其中一條東南流為南淝河,另一條西北支為東淝河。兩條河流交匯,因而稱為合肥。無論是哪種說法,「合肥」地名的由來都與水息息相關,體現了這座城市與水的不解之緣。如今,合肥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都市,但歷史留下的銘印依然清晰可見。漫步在合肥街頭,您依然可以感受到這座千年古城的獨特魅力。

據合肥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