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解放戰爭末期,毛主席對蔣介石的失敗進行了點評,指出蔣介石麾下本有三名猛將,若能重用其一,結局或許不至於如此淒慘。
1945 年 8 月,蔣介石妄圖挑起內戰,卻苦於沒有借口,於是搞了重慶談判,表面上與共產黨達成合作,實則暗中準備內戰。之後,他撕毀和平協定,解放戰爭由此爆發。令人意外的是,起初蔣介石擁有巨大的兵力優勢,最終卻慘敗收場。
國民黨內部的確有不少善戰之人,首先要說的是白崇禧,他在國軍中素有 「小諸葛」 之稱。軍閥時期,奉系與桂系實力強大,白崇禧便是桂系的代表,與蔣介石處於對立關系。
白崇禧出生於 1893 年的廣西,家族顯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11 年 10 月,18 歲的白崇禧踏上革命道路,因其能力出眾、才華橫溢,很快成為部隊中的領軍人物。
北伐戰爭時,白崇禧已是國民黨高級軍官,與蔣介石有所交集,兩人曾建立過友情。然而在蔣介石搞政變奪權時,白崇禧不僅未協同,還站在對立面,逼迫蔣介石放權,從此二人成為冤家對頭,難以相互信任。
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再度合作。白崇禧在台兒莊戰役、武漢戰役、昆侖關戰役中表現出色,為抗日勝利貢獻頗大。但在解放戰爭中,白崇禧多次向蔣介石提出戰略指揮建議,均未被采納,主要原因便是蔣介石對白崇禧缺乏信任。蔣介石逃往台灣時,白崇禧隨之而去,卻依舊未獲信任。
孫立人也是國民黨內的一員悍將。他出生於富裕家庭,不僅接受良好教育,還有機會赴美留學,並在英法等國接受軍事訓練,軍事能力出色。投身革命後,孫立人表現卓越,抗日戰爭中,他與日軍浴血奮戰,重傷之下仍未讓日軍占領蘇州河。
後來的遠征緬甸,孫立人同樣表現出色,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孫立人的出色引起了美國人的關註,這讓蔣介石對其產生懷疑,認為他圖謀不軌。遠征結束回國後,蔣介石將孫立人調往台灣,不讓其帶兵,限制了他的發展。
最後一位是薛嶽,在抗日戰爭中,薛嶽勇猛善戰,堪稱國民黨內部的清流,上陣殺敵毫不畏懼。但到了解放戰爭,他卻屢戰屢敗,如同換了個人。這主要是因為他對國民黨失去信心,不願與共產黨為敵,而蔣介石對他也不信任。
這就如同三國時期的袁紹,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如沮授、田豐等皆有大才。然而袁紹剛愎自用,不能善用人才,最終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蔣介石亦如此,雖有猛將,卻不能信任重用,導致最終的失敗。
毛主席的這一評價,深刻地指出了蔣介石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誤。共產黨這邊的將領大多出身農民,文化素養相對較低,但憑借堅定的信念、卓越的戰略和緊密的團結,最終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而蔣介石空有兵力和人才優勢,卻因自身的猜忌和不當用人,走向了失敗的結局。這一歷史教訓,值得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