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認知中,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而關於楚文化的種種發現則揭示了長江流域具有同等的輝煌歷史。身為長三角居民的我們,也應當對這兩千年前文化之源的重要組成部份有所了解,回望舊路,以鑒將來。
楚文化東進,如何在江東實作治理理想
楚國,又稱荊、荊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周成王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是楚國建國的開端。楚人立國之初,國家地處南方蠻夷之間,貧弱、落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楚國在春秋楚成王時開始崛起,向外征服擴張,不斷兼並周邊各小諸侯國,在楚莊王時,楚國達到鼎盛時期,稱霸各諸侯國。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懷王時期攻越國,盡得越國故吳地,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但因為「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導致國勢逐漸衰敗。公元前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楚國啟用吳起變法,盡得越國
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之後,楚人開始東進,這將楚文化的影響向東擴大。公元前506年吳人入郢後,楚基本上結束了江淮地區,但公元前473年吳國滅亡,楚國又重返淮河流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擊敗越國,囊括了整個淮南之地,楚國疆域延伸至東部沿海地區,在江南也推進到江東西境;公元前306年,楚又進一步攻占江東東境,盡收故吳舊地,設郡江東。隨著楚國領土向東的推進,楚風俗文化也隨之東漸,楚考烈王後期,春申君改封吳地後,他攜帶著晚楚文化,實作了楚在江東東境真正的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
在楚國疆土最廣大的時代,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陜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楚國的文化與社會風俗也影響著這片廣闊的土地,其根基深厚,底蘊綿延千年,在今天的湖南、長三角地區仍留有影響。
從荊條到銅礦:「蠻夷」走向中原
一般認為,楚國因在西周時期被分封於荊山一帶而得名,【楚居】則記載,火神祝融其中一支後代部落的為鬻熊,其妻妣厲剖腹產後死去,巫師用荊條包裹裂開的腹部,該部落於是自名為楚,也就是荊條。
3600多年前,商代崛起,楚人的祖先被迫南遷,落腳於今天的湖北西北部荊山一帶,這裏與北方相比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富。楚人從中原來到江漢大地,一方面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又與南方百濮、揚越等方國部落相互交流,彼此影響。譬如,楚人最初使用中原「殷式鬲」,為適應南方多湯汁的飲食習慣,將器型改良為鼎足高、容量大的「楚式鬲」。
從血統上看,楚人是華夏舊族,但由於文化習俗的原因,北方商王朝把楚人視作蠻夷。在周文王姬昌的反商大業中,楚人也受到了召請,然而,周滅商後,周王分封自親戚始,並未分封遠在南方的楚人,直到周成王時,才授爵子男,分封五十裏。這一時期的楚剛剛建國,貧瘠而落後,在後來的諸侯會盟中也未得到應有的禮遇。昭王南征後,楚國放棄了向中原王朝恭順妥協,轉而致力於國家富強。
銅綠山的發現,導致春秋時期,國家硬實力的急劇提升
春秋時期,銅是鑄造兵器、禮器、樂器的主要來源,影響著宗教祭祀與戰爭,銅儲量與國家實力直接相關。春秋時銅綠山形成了科學完整的采礦系統,包括通風、排水、礦石提升等,累計產銅量驚人。西周末年,趁周王朝衰微,楚武王熊通改良兵器、發展戰車技術,四處征戰、擴張領土,征服隨國奪得銅綠山,大大助理了楚國的強盛。逐漸地,中原國家開始感覺到來自楚的強大威脅,周王朝也迫於武力而正式承認了楚國。
「問鼎」之後:楚文化迎來蓬勃時代
公元前688年,楚成王熊惲在位期間,楚國軍隊北上,征服權、羅、鄧、絞、申國,後又不斷擴張版圖至地方千裏,對華夏世界形成了新月形包圍。就在幾年前,齊國為解決宋國內亂,主持召開春秋時期諸侯首次盟會「北杏之盟」,尊王攘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作為維護中原秩序穩定的諸侯之長,齊國聯合中原各國對抗日漸強大、四處侵略的「南蠻」荊楚。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八國軍隊,以楚國不貢包茅為由向楚國施壓,經過談判,成功遏制了楚成王北上的勢頭。
插入:楚莊王向中原學習,提出「止戈為武」觀念,最終登上霸主
楚成王的稱霸夢想並未就此消失。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聯合各國攻打依附於楚國的鄭國,企圖接替齊國成為新的尊王攘夷的諸侯領袖,宋楚爆發泓水之戰,宋軍因宋襄公等待楚軍渡河而錯失良機大敗。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受禮的制約,比試量力必須建立在道德、誠信的基礎上;而非禮的荊楚蠻夷戰勝了崇禮的中原宋國,反映出周王室禮儀制度逐漸崩潰,楚國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開始被效仿。
楚莊王即位後,肅清國內亂局,繼續向外擴張,來到洛水之濱閱兵,作出了著名的問鼎中原之舉。周大臣王孫滿以「在德不在鼎」回擊,憑借強調德性與精神震懾楚莊王,也自此開啟了楚國的中原化之旅。自楚莊王始,楚國開始學習中原禮儀文化,在外交等場合逐漸與其他諸侯國靠攏。戰勝鄭國後,楚莊王按照中原禮儀接受了鄭襄公的請罪,與鄭國議和;戰勝陳國後,楚莊王恢復其國家;提出「止戈為武」觀念,這一系列仁義之舉代表著楚國逐漸由蠻夷走向華夏文明,也使得楚莊王終於登上霸主之位。
然而,楚莊王死後,由於人才選拔機制弊端,國內人才流失,政局日益動蕩,申公巫臣叛往晉國,聯合吳國夾攻楚國。楚靈王自縊後,楚國的霸業逐漸雕敝,被滅族的伍子胥叛往吳國,幫助闔閭上位,推行其滅楚復仇計劃,吳兵一路長驅直入攻入郢都。楚國遭受重創,遷都紀南,又在昭王、惠王兩代中休養生息,於新的都城重新振作,這與楚國所奉行的老莊哲學有著深厚關系,仰賴於楚國幾代之間逐漸積蓄的文化力量。
從楚昭王時代起,楚國的文化發展走向高峰。早在張騫出使西域前四個世紀,楚國就已經開辟了中西文化交流之路,有蜻蜓眼、人騎駱駝銅燈等物件反映外來文化的影響,楚國商人足跡廣布,經濟上的開放性極大。楚國文化具有極其顯著的獨特風格,有著遠超中原的浪漫情懷與想象力,楚人崇鳳而貶虎,楚文字字型更修長、筆畫更富於變化,像飛鳥一樣靈活,演變出頭身尾爪,被稱為「鳥書」。
楚昭王時期已開辟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上為人騎駱駝銅燈,下為鳥書
遲來的禮樂與貴族的末路
由春秋進入戰國時代,中原諸國經歷著禮樂道德急劇崩壞的過程,功利逐漸取代禮儀,成為社會執行的基本原則。「昭惠中興」後,隨著北方三晉的崛起,楚國北部邊境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疆域不斷縮減,楚國的王權也受到封君制的嚴重威脅。戰國中期的楚國貴族生活極盡奢華,廣泛使用奢侈華美的彩繪漆器、家具,制衣遍用絹、紗、羅、綺、錦、繡。
公元前383年,魏國名將吳起受魏武侯猜忌,憤而投奔楚國,向楚悼王獻計變法,卓有成效地啟用了社會活力、促進了邊疆開發,但因強烈威脅到貴族利益,吳起在楚悼王的葬禮上被誅殺。吳起變法失敗的同時,秦國因商鞅變法而逐漸強大,兩國變法差異的根源在於其民族本性的不同:生長於豐饒南土的楚人在被中原「文明化」以後,民族性格懷柔崇禮,西北苦寒地域的秦人則粗獷、尚武而團結。
楚國貴族廣泛使用奢侈華美的彩繪漆器
由於楚國貴族勢力過於穩固,屈原廣納賢才的改革政策未能施行,權貴集團內部的鬥爭和消耗,使得楚國在變法成風的戰國晚期逐漸沒落。反秦聯盟在函谷關大敗後,楚國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大減弱;張儀以六百裏土地騙得楚懷王與齊國斷絕來往,更使楚懷王怒而草率出兵,與秦戰於丹陽,損失大量土地,被迫議和。楚國深厚的貴族禮樂傳統使得楚懷王再一次相信了秦人的計謀,前往秦國「迎娶公主」,被囚於秦鹹陽,三年後郁郁而終,楚國也接連被秦人入侵,被迫幾度東遷。
中原化是一把雙刃劍。在發展的最初階段,中原的高度文明與邊緣國家的野蠻氣質相結合後,這個國家的政治、軍事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會迅速增長;可是,一旦邊緣民族的質樸、好戰精神被中原化磨滅,邊緣國家往往就走向衰落。楚國最後的歲月中,工藝技術出現了明顯的倒退,青銅器鑄造簡陋,郢都制漆業水平一落千丈。公元前223年,楚為秦所滅,這個出身蠻夷、因致力於中原化而逐漸強大起來、最後卻淪陷於禮樂與貴族政治的國度,畫上了最後的句號。
參考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作者:楊穎
文:楊穎圖:來自網路編輯:李念責任編輯:李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