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陳賡大將和楊得誌、葉飛、趙爾陸上將,大家對他們的故事和經歷都很熟悉,陳賡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人,是我軍著名的軍事、情報「兩棲」將軍,更以幽默詼諧、智計百出而聞名。楊得誌是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團長,葉飛是我軍中高級將領中唯一出身於華僑家庭的將軍,趙爾陸將軍為我軍後勤、軍工、衛星事業貢獻了畢生力量。
他們個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屢建戰功,但唯獨想不到他們與征戰在白山黑水的第四野戰軍有什麽關聯。其實,這幾人當初都被毛主席點將去往東北,要不是形勢有所變化,他們都將成為四野的一員。
1945年之際,東北擁有三千多萬人口,鐵路公路運輸極為發達,鋼材、電力、水泥等工業產量占當時全國的60%至90%以上,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大的工礦生產基地。
抗戰結束後,東北地區豐富的資源,成為了國共爭奪的焦點。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上,黨中央就提出了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抗戰勝利後,黨中央從關內各戰略區抽調十萬精銳部隊趕往東北,並從日偽手中奪取了連線華北和東北的重鎮山海關。
然而,國民黨也在加緊爭奪東北。按照原計劃,蘇聯將於1945年11月底前從東北撤軍回國,國民黨為了迅速搶占東北,依靠美國軍艦將第13軍、第52軍運抵秦皇島登陸,然後透過陸路向山海關推進。
我軍在山海關的守軍只有山東軍區第7師和冀熱遼軍區的三個團,全部兵力加在一起只有萬余人。以區區萬余人來抵禦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兩個軍六七萬人,無疑是十分吃力的。
為守住山海關這一戰略要地就必須增加兵力,但當時我軍已經抵達東北的兵力只有三萬多人,有戰鬥力的老部隊也不多,並且就這點有限的兵力還分散在沈陽及其外圍各城市。戰鬥力較強的山東軍區主力和新四軍第三師正在日夜兼程北上,東北局和林彪一時也無兵可調,來迎擊國民黨軍準備發起的大規模進攻。
為了守住東北的大門,1945年10月下旬,黨中央緊急決定在已經調撥十萬軍隊去東北的基礎上,再次增調部隊趕赴東北,包括晉冀魯豫的楊得誌縱隊、陳賡縱隊,新四軍的葉飛縱隊,晉察冀的趙爾陸縱隊,共約十萬人。
陳賡
這四個縱隊都是各自所屬戰區的絕對主力,黨中央給他們下達的命令是限於12月下旬到達熱河、遼寧、冀東交界處,從外線協助關外我軍夾擊國民黨軍。
命令下達時,陳賡縱隊正在參加晉冀魯豫軍區在同蒲鐵路沿線對國民黨軍閻錫山部的進攻戰役,葉飛縱隊剛剛從蘇浙一帶跨越長江北返,按照新四軍軍部命令前往山東,接收由山東開赴東北各部的防區。山海關形勢吃緊,這些部隊立刻安排向東北進軍的事宜,動作最快的楊得誌縱隊更是立刻飛馳北上。
11月上旬,準備充分的國民黨軍隊在美軍軍艦的掩護下向山海關發起進攻。我軍雖然打得頑強,但是部隊裝備簡陋,彈藥嚴重不足,又缺少重武器;山海關守軍既有原晉察冀部隊,又有原山東部隊,上下友鄰之間互不熟悉,部隊各級都缺乏地圖、電台,指揮系統龐雜忙亂;加之山東第7師此前長途跋涉剛剛抵達山海關,未等休整即刻就投入戰鬥,部隊十分疲憊,難以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為了爭取主動,保留部隊的基本實力不受損,11月16日我軍主動放棄山海關。
國民黨軍占領山海關後,趁我軍主力尚未到達,沿公路、鐵路向綏中、興城、葫蘆島快速前進,並占領了這些地區。
1945年8月30日,八路軍光復山海關
鑒於東北形勢的變化,中央決定原定調往東北的陳賡、葉飛、楊得誌、趙爾陸四個縱隊不再按計劃行動。
中共中央和東北局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對中國共產黨我軍經略東北的方針進行了重新研究,即:把大城市讓給蔣介石,我軍占領中小城市,並迅速在東滿、西滿、北滿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部隊主力分散,去執行剿匪和建立根據地任務,只留少量主力部隊防範國民黨軍的繼續進犯。這一戰略被概括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
陳賡縱隊繼續參加劉鄧首長統一指揮的同蒲路作戰,殲敵萬余人,切斷了閻錫山、胡宗南兩部的聯系,粉碎了敵人南北夾擊圍殲我軍的企圖。
葉飛縱隊留在山東,歸山東軍區指揮。
已經走到熱河的楊得誌縱隊、趙爾陸縱隊則留在熱河地區作戰。趙爾陸縱隊原屬於晉察冀軍區,熱河也是晉察冀軍區的邊緣,還算是在自家地盤內,但楊得誌卻與陳賡一樣同屬於晉冀魯豫軍區,這時卻不得不留在了當地,他本人再未重返晉冀魯豫軍區,只有楊得誌的搭檔蘇振華率領該縱隊的一部份重新歸入劉鄧大軍。楊得誌後來擔任了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
楊得誌
葉飛
趙爾陸
這四個縱隊,後來分別發展成為二野的第13軍(陳賡縱隊)、第16軍(楊得誌縱隊)、三野的第20軍(葉飛縱隊)、華北軍區的第64軍(趙爾陸縱隊)一部。
第13軍是抗戰時期八路軍386旅的傳人,第16軍是我軍第一支蘇械合成化軍,第20軍是新四軍的代表,是粟裕指揮時間最長的部隊,第64軍190師改裝為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機械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