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北周那會兒,有個叫宇文護的家夥,他的一生那可真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權力大戲。
這故事得從宇文泰臨終說起。宇文泰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他的親兒子們都還小。當時西魏八柱國集團勢力盤根錯節,就像一團亂麻。宇文泰沒辦法,只好把權力交給了侄子宇文護。其實啊,宇文護可不只是簡單的「輔政」,他就是宇文泰為了家族延續找來的「過渡代理人」。
宇文護掌權之後,麻煩事兒就來了。他雖然靠著於謹等元老勉強立住了腳跟,可他這權力就是不正宗啊。他沒法像曹操、司馬懿那樣把皇權完全架空,只能靠「廢立皇帝」這一招來保住自己的地位。這麽一來,他和皇權的矛盾就越來越深,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樣。
他一不做二不休,連著殺了三個皇帝。殺西魏恭帝拓跋廓,是為了完成宇文泰改朝換代的心願;廢殺宇文覺、宇文毓,是怕皇權威脅到自己。他這麽幹,也暴露了權臣的困境:一方面得靠皇權給自己撐腰,另一方面又怕皇權反過來咬自己一口。
有人就納悶了,他為啥不幹脆自己當皇帝呢?這就得說說他的難處了。他只是宇文泰的侄子,又不是直系血脈,篡位根本就沒道理。而且八柱國集團還有殘余勢力,像獨孤信、趙貴這些人,一直都盯著他呢。他得不停地清理這些異己,哪有時間去建立新政權啊。
當時外面還有北齊、突厥這些強敵,就像一群餓狼圍著北周。要是他篡位引發內亂,北周說不定很快就完蛋了。所以他只能「挾天子令諸侯」,這既是為了保命,也是為了延續宇文泰的政治遺產。
宇文護這人啊,太迷信自己的權力了。他根本就沒把宇文邕放在眼裏,覺得這皇帝就是個傀儡,沒啥威脅。他靠著三次廢帝的經驗,陷入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結果就犯了大錯。
再說說宇文邕,這小夥子可聰明著呢。他登基之後,表面上對宇文護那是言聽計從,還主動把權力交出去,其實啊,他背地裏可沒閑著。他偷偷拉攏禁軍,分化宇文護的黨羽。他心裏明白,先示弱才能麻痹對手。
到了572年,機會終於來了。宇文護剛平定了北齊邊境的沖突,聲望達到了頂峰,整個人都有點飄飄然了。宇文邕就選在這個他「功高震主卻放松警惕」的時候動手。這一出手,就把宇文護打得措手不及。
其實啊,從古到今,權臣都逃不過「功高蓋主」的詛咒。從霍光到鰲拜,都是一個下場。宇文護的死,也證明了在專制皇權下,權臣要麽篡位當皇帝,要麽就只有死路一條。
這事兒啊,也給咱們留下了不少啟示。首先,權力得有合法性,像宇文護那樣沒有法統支撐的強權,遲早得垮台。其次,在權力鬥爭中,隱忍比蠻幹有用,宇文邕蟄伏12年,最後成功反殺就是最好的例子。還有啊,權力不能太集中,八柱國集團的瓦解就說明了,過度集權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宇文護的死,不只是他個人野心的終結,也是北周從權臣政治轉向皇權集權的轉折點。在專制體制裏,權臣就像是皇權叠代的過渡工具,他們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