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克誠長有「反骨」,一生「九上九下」,大將排名第三比陳賡還前

2024-09-04歷史

黃克誠身材不高,面容消瘦,又是個近視眼,看起來毫不起眼,這種形象跟開國大將相去甚遠,這完全就是個文文弱弱的教書先生的樣子。但是就是這名外表文弱的,高度近視的人,卻是一位不折不扣地有著超強戰略眼光的硬骨頭將軍。他性格剛正不阿,為正義敢於仗義執言。從戰士到將軍,秉性一生不改。也就是因為他總是仗義執言,不顧及情面,所以他的一生註定不平凡,一生「九上九下」但他依舊不改初心。

1902年10月1日黃克誠生於湖南省永興縣,恰巧國慶日就是他的生日,並且和毛澤東又同是湖南人,可謂兩人頗有淵源。黃克誠和很多的革命者一樣也是年幼家境貧寒,然而黃克誠比較幸運,因為黃家為了能改變貧窮的局面,家族各家湊錢要黃家出一個識文斷字的人,天賜聰穎的黃克誠就是這個幸運兒。

黃克誠也不負眾望,憑借自身的天賦和刻苦的精神,20歲的黃克誠成功地考取了湖南省第三師範學校。在學校期間黃克誠首次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在報紙書刊中看到了毛澤東撰寫的進步文章,這讓年僅20歲的黃克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後每逢看到有毛澤東的文章發表他都會收藏起來,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1925年黃克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委派到廣州進行革命的理論和軍事方面的培訓,而給他上第一課的就是早已被他認定為共產主義革命路上導師的毛澤東。

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憑借英勇的作戰精神,屢建奇功。1927年,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時年25歲的黃克誠返回湖南,積極地發動群眾,同年參加了湘南暴動,但是也是從那時起便開啟了他「九上九下」的曲折的道路。

由於在暴動中反對殺伐過重,被多次批判,最終被撤職。最終暴動失敗,隨後黃克誠的隊伍與朱德、陳毅領導的南昌起義隊伍會師,並一同上了井岡山。

同年4月又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軍隊在井岡山會師,會師後黃克誠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一名團長。1930年又因為力挺毛澤東反對打長沙的建議,再次被免職。

而僅僅過了一年,1931年又因為抵制肅反運動中鎮壓「AB」團,而差一點被處決,是彭德懷以命相保,最後才相安無事,所謂AB團就是「反布爾什維克」的英文縮寫。

而在隨後的紅軍長征的幾年間,不斷地給中央提意見,竟前後三次被撤職,就連他的老戰友彭德懷都跟他說「少說兩句吧,再說就把你踢出紅軍隊伍了」,黃克誠卻說「我又不是啞巴?張著嘴就是要說話的。」對此老戰友彭德懷也毫無辦法。

這一時期黃克誠主要從事的是一些後勤工作,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在後勤工作上的作用,不亞於蕭何為之劉邦的作用。紅軍會師後,黃克誠搖身一變又成了軍委衛生部的部長,建醫院、培訓醫護人員,從而大大減少了部隊的非戰鬥性減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克誠適時地向中央建議,為保障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思想上堅定抗日的決心,建議恢復政委制度,這一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不久黃克誠被調任到115師344旅擔任政治委員,和他搭檔的正是有「徐老虎」之稱的徐海東。

1940年旅長徐海東因病休養,黃克誠奉命帶領344旅南下與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師,組建了八路軍第4縱隊並擔任政委,皖南事變後黃克誠的部隊改編成為新四軍第3師,他任師長兼政委。

在南方與日寇進行艱苦卓絕的戰鬥之時,還曾多次致電中共華東局,闡明利害關系,建議在國共關系沒有完全破裂的時候,不要對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然而他的建議並未被采納,還被冠以右傾保守主義的錯誤,再次被撤職。

黃克誠將軍幼年讀書時看壞了眼睛,他的視力很差,不戴眼鏡根本就看不清東西,因此在部隊裏經常被叫做「黃瞎子」,無論上下級都拿此事開玩笑,黃克誠也刻意和大家打成一片。

然而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他的近視眼確實是個隱患,尤其是在夜裏急行軍的時候,即便他戴著眼鏡也幾乎什麽也看不見,由於需要隱蔽又不能讓前面的戰士佩戴醒目的標記物,他只能憑借感覺和混沌的人影進行行軍。

一次他突然看見前面有個模糊的影子停在前面,他也趕緊急剎車,差點撞到前面的「戰士」。他拍了拍前面的「戰士」問:「小鬼,怎麽了?」一問不要緊,黃克誠就感覺被什麽踢了一腳,原來他剛才拍的是一頭馱著物資的騾子的屁股。

此事在部隊中傳開,弄得大家哭笑不得,但是有一次因為他的眼鏡卻讓彭德懷大發雷霆。那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一次遭遇戰,他和師長張錫龍一起到前沿勘察戰鬥情況,由於黃克誠眼睛看不清楚,他們就走得離敵人更近了一些,沒想到敵人發現了一個戴眼鏡的黃克誠,頓時一排子彈向他們這個方向射來,張錫龍不幸中彈犧牲,黃克誠在混亂中眼鏡被打掉,他在地上摸索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好在兜裏還有一副備用眼鏡,他帶上眼鏡才發現身邊的張錫龍已經犧牲。

戰鬥結束後,作為他們上級的彭德懷勃然大怒,指著黃克誠的鼻子大罵:「黃瞎子,以後打仗不許你再往前跑,你戴那麽大一個眼鏡,是個人都知道你是個當官的,子彈不往你這打往哪打?」雖然彭德懷嚴厲地批評了黃克誠,但誰都聽得出來,這是愛之深責之切,張錫龍已經犧牲了,他不想他另一員大將再有什麽閃失。

雖然黃克誠的眼睛近視,但是他的戰略眼光卻非常獨到,1945年日本投降,八年抗戰結束,為了協商戰爭之後組成聯合政府的事宜,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臨行前中央指示,在重慶談判期間由劉少奇同誌全權處理黨內外的一切事務,並獲得了批準。

就在重慶談判沒多久,黃克誠憑借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對整個大局觀的考量,他找到了劉少奇,匯報了自己的考慮和想法:第一、國共和談必將失敗,內戰是不可避免的;第二、現階段應該立即出兵東北,以東北為根基憑借東北的重工業基礎,確立由北向南的戰略方向從而推翻蔣家王朝。

劉少奇聽到匯報後緊急電報毛澤東,毛澤東看到這份電文,考慮到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又借鑒了中國歷代的統一之路,除了朱元璋趁元朝內亂由南向北奪得了政權之外,其他的都是執行的由北向南的戰略,金滅遼、元滅金和南宋、朱棣的靖難之役、清滅明,都是這個戰略。

毛澤東迅速回電「此建議非常重要」隨後中共中央根據黃克誠的建議制定了,「向南防禦、向北發展、從北到南、解放全國」的戰略總方針。隨後不久中央電令黃克誠,讓他率領所部官兵揮師占領東北。

這時黃克誠再次發揮了獨到的戰略眼光,出關後他再次致電毛澤東要求暫時不和駐紮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進行任何戰鬥,而是去發動群眾將盤踞在東北的大小土匪肅清,建立多個鄉村鎮的根據地,先在東北紮下根,再意圖大計。中共中央也接受了黃克誠的建議,這也為了日後的遼沈戰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黃克誠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兼任後勤司令,他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後勤保障制度和體系,建立了一個堅固穩定的大後方為日後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提供了充分的戰略保障,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建國後黃克誠成為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1955年授予大將軍銜,排列在粟裕、徐海東之後名列第三,在擔任總後勤部部長期間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起了一套完善和科學的後勤管理制度。

1959年這一年黃克誠57歲,年近花甲之年的黃克誠大將依舊是剛直不阿的性格,無論是對下還是對上,遇到不公之事,批評、反對、建議一樣都不少。

1959年廬山會議,在會議上彭德懷對之前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制度中所出現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也對這種破壞了正常國民經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制度提出了質疑。

但彭德懷這一建議被當成右傾主義錯誤,而大多數人迫於壓力也都支持了這一說法,紛紛對這種右傾主義錯誤進行批判。沒想到這時第一個出來唱反調的就是黃克誠,他站出來為彭德懷辯解,認為這種批判是錯誤的,會場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周恩來出來勸解依舊沒用,黃克誠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絕不退讓。

後來有人說是因為彭德懷當年救過黃克誠的命,他才這麽力挺彭德懷,但是黃克誠聽說後認真地指出:「我與彭言不及私,我和彭德懷在公事上沒有私弊,我們都是以誠相待,只講個公理、正義,最多我們就是辦事的風格很像,平時都是一樣的臭脾氣而已。」

最後黃克誠再一次被撤職,這是他第九次被撤職,也是最為嚴重的一次,這一次撤職讓黃克誠蒙受了18年的冤獄。

1977年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結束了,18年的冤獄並沒有使他意誌消沈,從他出獄的那天起他就開始了撥亂反正的準備工作。從1980年開始,78歲的黃克誠正式開啟了為當年的老同事,老戰友平反的工作。

這時他的眼睛幾乎是失明的狀態,但是他仍然夜以繼日的工作,平反了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錯案,使眾多的領導幹部又回到了曾經的工作崗位。

1986年12月,黃克誠大將因病在北京逝世。黃克誠的一生,跌宕坎坷,但他卻從未計較個人的得失,不盲從,不茍同,堅持真理,剛正不阿,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來辦事,寬以待人、嚴於律己,黃克誠的一生可謂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