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臨終前抓著郭汝瑰問:你是不是共產黨?郭汝瑰為何不承認?

2024-09-04歷史

1981年,杜聿明病逝前,曾經的同事郭汝瑰去醫院看望了他。見到郭汝瑰後,杜聿明一把抓住他的手說:「我最後再向你一次,你當時是不是共產黨?」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郭汝瑰在很早之前就是一名共產黨員了。但面對杜聿明的提問,郭汝瑰沒有否定,也沒有承認,回答道:「光亭啊(杜聿明號光亭),我們是屬於政見不同,‘守江必守淮’!」

不久後,77歲的杜聿明離開了人世。

杜聿明臨終前為什麽為如此在意郭汝瑰的身份呢?因為當年淮海戰役的作戰計劃就是郭汝瑰親自制定的,如果郭汝瑰是共產黨,那麽杜聿明就可以認為,他在淮海戰役中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被「原諒」了。

淮海戰役前後歷時65天,國軍5個兵團和1個綏靖區部隊,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人徹底覆滅。而杜聿明正是這場戰役最主要的指揮官。

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但這畢竟是幸運的,因為「功成」了。成名的將軍可以用勝利安慰死去的將士,安慰自己說:他們並非白白犧牲。

而相比下,「一將功敗萬骨枯」就格外淒慘了,戰敗的將軍不僅無法向國家、人民、死者交代,就連對自己也無法給出一個交代。這種道德上的壓力重如泰山,古往今來,有太多敗將因為頂不住這種壓力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想而知,作為一個戎馬大半生的軍人,自從淮海戰役那次慘敗之後,杜聿明就一直被這種沈重的壓力纏繞,以至於在彌留之際,他都對此事念念不忘,想要得到一個答案。

郭汝瑰作為一個軍人,他大概可以理解杜聿明的這種復雜心情。那麽,面對這位來到生命盡頭的同僚,郭汝瑰為什麽不肯直接承認自己的身份,給他一個安慰呢?答案很簡單:保密要求。

郭汝瑰早年就讀於黃埔5期,當時,惲代英、蕭楚女、徐向前都是他的老師,他們向他講授過馬克思主義哲學。1928年,大革命失敗一年後,郭汝瑰在革命陷入低潮,情勢萬分危急的情況下選擇入黨。後來由於組織遭到破壞,郭汝瑰和組織失去了聯系。

1945年5月,郭汝瑰重新和黨組織取得了聯系,並見到了直接領導自己的上級董必武。在董必武的說服下,郭汝瑰留在了國民黨內部從事秘密工作,是我軍在情報戰線上有著突出貢獻的人物,對解放戰爭的勝利有著莫大的功勛。比如國軍將領黃維,一直認為淮海戰役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杜聿明指揮錯誤,二是因為郭汝瑰;孫元良也曾說,消滅黃百韜兵團的,是國防部。而郭汝瑰正是國防部作戰廳中將廳長。

在建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因為保密的需要,郭汝瑰都被當成投誠將官來給予待遇,也因此受過不少委屈。正因如此,杜聿明一直到死都不敢斷定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共產黨,自己當年的慘敗和他有沒有關系。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貳臣」或者「叛徒」是非常受鄙視的。但是,郭汝瑰絕非「貳臣」或者「叛徒」,而是一位特殊戰線上的工作者,他所從事的工作要求他打入國軍內部,名義上為敵人服務,實際上為解放軍服務。

按照傳統的封建道德,臣子是要忠於君主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以封建道德來衡量郭汝瑰,他當然是「臣節有虧」。但郭汝瑰從來不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而是一個革命者。他的信仰不是為一家一姓服務,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而奮鬥。他背叛的只是蔣介石和國民黨,而不是國家和民族。

再者,情報工作、間諜工作是現代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1942年,美國太平洋艦隊憑借破譯日軍情報,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沒有人會把這次勝利定義為「勝之不武」。解放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我軍情報工作的貢獻,這同樣並非勝之不武,恰恰證明了國民黨在諸多方面的失敗,以及共產黨在諸多方面的成功。

黃維所謂的「淮海戰役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杜聿明指揮錯誤,二是因為郭汝瑰」;孫元良所謂的「消滅黃百韜兵團的,是國防部,而不是解放軍」,就是犯了單純軍事觀點的錯誤。他們沒有看到,國民黨軍事失敗的背後有著更復雜的原因。

戰爭從來不是單一方面的要素決定的,它的結果取決於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組織等多方面的合力。1928年,郭汝瑰冒險入黨,當時國民黨在軍事上有著壓倒性的勝利,但他們在政治、文化、組織等方面的失敗,把郭汝瑰推到了革命的這一邊。

項羽是一員能征善戰的猛將,他到死前還把自己失敗的原因總結為「此天亡我,非戰之罪」。確實,劉邦長期都是他的手下敗將,但軍事不是勝利的唯一要素。項羽殺降,劉邦約法三章,善待人民;項羽趕走範增,劉邦知人善任;項羽結怨諸侯,劉邦搞統一戰線……

看看【郭汝瑰回憶錄】,我們就能對這一情況又更好的了解。1945年,郭汝瑰見到董必武時,歷數國民黨的弊病:背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腐敗透頂,奸商滿地,搞得民不聊生。「即使抗戰勝利了,也不可能把中國治好」。而解放區政治清明,黨政軍民團結,堅持抗日,不會貪汙,工作效率高,人不剝削人,社會風氣好。

郭汝瑰28年入黨後,因為組織遭到打擊,一度失去聯系。1943年,他從前線回到重慶,看到國民黨在各個方面都成了行屍走肉,不足以擔當救國救民的大任,於是千方百計嘗試和共產黨恢復聯系。

即使在抗戰勝利後,解放戰爭爆發前,國內國際上也很少有人認為共產黨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勝利,但郭汝瑰還是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地為黨工作。

郭汝瑰並非個例,除了他,還有韓練成、廖運周、熊向暉、張克俠、吳石這些有名的人,以及更多的無名的人。

很多人把解放戰爭的勝利,片面地歸結為軍事上、情報上的勝利,比如報紙評價郭汝瑰的對聯:「一諜臥底弄乾坤,兩軍勝敗已先分。」但是,歷史真的是這麽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