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8年8月,金門傳來陣陣炮響,台灣問題再次成為全球關註焦點。
9月7日,台灣海峽突然出現一支編隊,中間是蔣軍艦,兩旁是美國軍艦,編隊直奔金門方向。
彼時美方一邊派出軍艦,叫囂著要「保護」金門等地,另一邊又急忙透過外交渠道與中方聯系,希望能夠盡快啟動大使級別對話。
面對已經深入介入台灣問題的美國和來勢洶洶的美國軍艦,時任福建省委書記兼福州軍區第一政委葉飛立刻請示毛主席。
聽完匯報之後,毛主席冷靜地說出四個字: 「照打不誤。」
隨著金門局勢進一步升級,美方有意以撤退來換取中方不對台灣和澎湖采取行動,可見中方強硬的措施起到明顯的威懾作用。
當時中方為何有底氣與美方正面硬剛呢?故事還要從1954年說起。
一、一個關乎國力的決定
1954年4月,毛主席親自到秦皇島展開視察工作,面對一望無際的海面,毛主席突然問陪同視察的區長: 「這部份海域是否歸你管轄?」
區長連忙回道: 「對,這部份海域跟陸地都歸我們管轄。」
聽到答案後,毛主席陷入沈思,他知道海域歸不歸中國管轄不是說說就能確定的,中國必須要加強海防,強化對領海的控制。
1958年9月4日,中國突然鄭重向全球宣布,領海劃分由原來的3海裏拓寬至12海裏。
該訊息一經傳出之後,世界為之一震,尤其是美國極為不滿。

當時美國憑借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的優勢,經常派出各種軍艦、戰機到中國周邊地區耀武揚威。
中方釋出上述公告後,美軍艦還打著各種旗號在台灣海峽附近航行,隨後美方迅速釋出聲明,稱將派出第七艦隊到台海為國民黨軍艦護航,結果美國等到的卻是一聲又一聲的炮響,直接讓美國進退兩難。
事實上,自從解放戰爭結束之後,毛主席便一直在研究如何解決台灣問題,希望能夠盡快讓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裏,為此制定一系列戰略。
按照原定計劃,解放軍應該在一兩年內掌握台海制空、制海權,並且建立支撐作戰的基地,隨後在1950~1951年透過軍事手段收復台灣,但是剛好碰上抗美援朝戰爭,導致該計劃不得不被擱淺。
盡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狠狠地給美國來了一個教訓,但是美國依舊想要從大洋彼岸伸出手臂幹涉台海問題,甚至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像美國把手伸得這麽長的國家。
1955年4月,周總理出席萬隆會議時直接開啟天窗說亮話,表示願意和美方回到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希望能夠與美方一同推動台海局勢降溫。對此,美方表面給出積極回應。
但是,同年12月,美台公然簽訂所謂【共同防禦協定】,隨後美方放出狠話稱: 「如果中方決定透過武力形式解決台海問題,那麽美方將會為台提供軍事支持。」
與此同時,美方不斷與中方談判,有意拖延中方統一計劃。
談判期間,美方一方面要求中國大陸必須要承諾不對台采取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又持續在台海保持軍事存在,可見美方並非真心實意想要推動台海局勢降溫。
1957年,此時美國正借機第二次中東戰爭和蘇聯聯手打擊英法在中東的影響力,並試圖進一步幹涉黎巴嫩內政。

為了轉移國際民眾的視線,美國同時在台海地區制造緊張,接連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部署。
在美國做足表面功夫之後,國民黨底氣越發足了起來,不斷騷擾和破壞東南沿海地區,給當地百姓帶來不少麻煩。
與此同時,國民黨還在金門、馬祖一帶加強軍事部署,累計增派11萬兵力。
在如此復雜的大背景下,毛主席等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台海政策,采取更加強硬的手段應對美國。
經過討論之後,毛主席認為應該先解決領海劃分問題。
當時世界多個國家劃分領海主要依據【海牙協定】,協定明確規定國家領海範圍不得突破3海裏。
盡管清政府和國民政府曾經遵守過該份協定,但是美國等西方列強卻不將此放在眼裏,試圖侵占更多中國領海資源。
此時一動不動地盯著地圖的毛主席突然說: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外國軍艦接連來到中國家門口炫耀武力,然而我們卻沒有辦法理直氣壯地拿出法律依據來搞清楚領海問題,更不用說所謂海防。」
接著毛主席致電周總理,要求外交部立刻找了解國際海洋法的專業人士,一同探討領海問題,爭取盡快將中國的領海範圍確定下來,隨後周總理迅速安排相關人士舉行會議,共同討論該問題。
最初,參加會議的法律專業人士認為,【海牙協定】受多個國家認可,一旦中方沒有按照該份協定劃定領海,很有可能會招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不滿。
但是,毛主席聽後卻反問了一句:
「我們不想要發生戰爭,難道帝國主義國家就想嗎?即使真的再次發生戰爭,我們也不會畏懼,不過既然今天已經討論這個問題,那我們就必須要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
聽完這番話之後,在座各位都沒有吭聲。

隨後毛主席又說道:
「【海牙協定】不是聖旨,也不能全面依照西方的意誌行事,既然我們已經建立新中國,那我們就要打破舊規則,這樣的話,即使重新劃定領海,也不存在什麽違背國際法的問題。」
聽完毛主席的表態之後,大家心裏都已經有了主意。在確定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之後,毛主席詢問法律專家:
「如果將領海擴至12海裏,是否會對船只航行和漁民活動產生影響?」
對此,法律專家給出否定回復,於是此事便敲定下來。
此時毛主席之所以急於解決領海問題,是因為想要關起門來解決台灣問題。
二、一聲令下炮擊金門
其實早在7月份,美國決定透過武力途徑介入黎巴嫩內戰時,毛主席便想要趁此機會解決台灣問題,但是 「什麽時候打、怎麽打」 都是很棘手的問題。
針對何時炮擊金門這一問題,毛主席說: 「必須要繼續堅持不打無把握之戰的原則。」
當時由於第二次中東戰爭牽扯了美國的主要精力,毛主席認為可以趁此機會利用炮擊金門的方式將台灣問題擺到台面上,粉碎美國幹涉台灣問題的陰謀。
8月上旬,福建前線各炮群已經就炮擊金門做好相應準備,但是北京卻遲遲沒有下達命令,一些指揮員都忍不住詢問指揮部到底何時發起炮擊。
作戰室內,葉飛等人相對而坐,時不時擡腕看表,就連桌上那台保密電話也進入待命狀態。
「叮鈴鈴——」電話鈴聲突然打破作戰室的寧靜,葉飛急忙走上前去拿起電話。

「葉飛同誌嗎?主席請你乘坐專機速趕至北戴河議事,」 統帥部王尚榮將軍如此說道。
8月20日,葉飛接到命令後迅速趕往北京。
隨後毛主席召集葉飛等人在北戴河舉行會議,討論如何打好這場仗。
葉飛直接拉開一副地圖,一一向毛主席匯報前線的具體情況。
聽完匯報之後,毛主席問: 「如果用如此多的炮,有沒有可能避免打到美國人。」
葉飛說: 「主席,幾乎沒有。」 隨後雙方圍繞物資儲備、軍事部署等問題展開討論,敲定一系列作戰計劃。
22日下午,經過慎重思考之後,毛主席直接說: 「葉飛,按照你們的計劃行事。」
除此之外,他還要求葉飛暫時不回福建,直接留在北戴河指揮炮擊金門,這相當於毛主席是炮擊金門的「指揮官」。
23日17時30分,接到命令之後,福建前線部隊突然往金門方向發射炮彈,上方天空瞬間變成紅色的火海。
此次炮擊持續兩個多小時,福建軍區累計發射3萬多發炮彈。
次日,海陸兩軍聯合行動,接連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發起打擊,基本上只花費幾天便成功將整個金門牢牢鎖住。
金門傳來陣陣炮響之後,美國迅速釋出聲明譴責中國大陸,聲稱中國大陸將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同時美政府也清楚,當時美國動用武力入侵黎巴嫩招致不少罵聲,國際社會和盟友紛紛對美國發出譴責,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盟友願意跟著美國繼續在台海地區迎接另外一場戰爭。
面對緊張局勢持續攀升的金門,時任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尋求與中國大陸聯系。
他強調,美方依舊主張透過和平的方式與中方討論台海問題。

在美方主動聯系中方之後,毛主席笑著說:
「沒想到我們突然行動反而讓美國露出想和談的想法,既然這樣,那就談判吧!」
接著便敲定「邊打邊談」的策略,但沒過多久,福建前線便傳來在鎮海角12海裏處發現國民黨軍艦的訊息。
聽完該訊息之後,毛主席決定暫時停止炮擊,停止時間長達三天。
當時國際社會均以為美國的警告起了作用,結果沒想到不久之後中國政府直接釋出聲明稱,將領海寬度拓寬至12海裏,這無疑是在直接打美國的臉。
但是,中國政府態度極其強硬,不僅透過廣播等形式反復傳播該聲明,還授權新華社在海外各地釋出相關新聞。
看到該份聲明之後,美國政府急得跳腳,杜勒斯直接在媒體面前大聲地表示,美國絕對不會認可該份聲明的內容,將會派出美國第七艦隊為國民黨軍艦護航。
9月6日,中央發表聲明,再一次向美國等西方國家闡明對台海局勢的態度,但是隔天,福建前線便發現,美國軍艦與國民黨軍艦組成一支編隊,正從台灣出發駛向金門。
發現這一現象之後,葉飛迅速將具體情況匯報給毛主席,隨後毛主席直接回復: 「照打不誤。」
接著葉飛又問: 「那要不要連同美國軍艦一起打?」
毛主席說: 「不,只打國民黨的軍艦,不打美國軍艦。」
毛主席還特意強調,不要立刻對國民黨軍艦發起炮擊,而是等到美蔣聯合編隊抵達金門料羅灣港口時才打。
他告訴葉飛必須要盯緊編隊,每個一小時便向他報告編隊的具體位置、隊形等詳細資訊,即使編隊已經抵達料羅灣港口,部隊也不要直接開火,等到北京下達命令之後再采取行動。

歸根結底,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美國根本沒有插手的資格,但是美國偏偏想要橫插一腳。
一旦美國采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介入台灣問題,那麽問題解決起來將會變得更加棘手,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會演變成為中美兩個大國的軍事沖突。
這對中美乃至全球都是不利的,因此毛主席態度極其謹慎。
聽完毛主席的指示之後,葉飛迅速將具體部署告知福建前線。
8日中午12時,美國與國民黨組成的聯合編隊已經抵達料羅灣港口,負責運輸物資的船只開始卸物資,接著葉飛立刻將該進展報告給毛主席。
聽完匯報之後,毛主席直接下令開火,接著葉飛立刻告知前線部隊,按照原定作戰計劃開炮,所有炮口都瞄準國民黨的軍艦,必須要避免打到美國軍艦。
隨著北京一聲令下,福建前線部隊所有炮口對準國民黨軍艦及負責運輸物資的船只,整個料羅灣港口碼頭一片硝煙。
當時美軍一直叫囂著要派軍艦護航,以為我軍不敢直接對編隊開火。
結果看到迎面而來的炮彈之後,甲板上的美軍四處逃竄,急忙鉆進軍艦裏。
此時美國軍艦不但沒有朝福建前線部隊開炮,反而直接丟下國民黨軍艦和負責運輸的船只離開,直到開出大陸劃下的12海裏才敢停下。
這一番行雲流水的操作讓國民黨軍艦楞在原地,一些在國民黨軍艦上面的士兵更是忍不住破口大罵。
最後福建前線部隊順利擊沈三艘國民黨軍艦,另外還造成多艘國民黨軍艦受損。

毛主席說: 「原本6號釋出聲明之後,美國迅速表示歡迎,這說明可以不打了,但是美國看到我們不打了之後,又急忙跑來護航,這又說明不整整美國人是不行的。」
此次炮擊讓美國看到解放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導致美國陷入進退兩難,但是蔣介石卻無比憤怒,直接下令戰機、軍艦等對大陸沿海發起反擊,整個金門一片混亂。
當時毛主席表示: 「我們可以暫時停止炮擊一星期,讓運輸船給金門等地運輸物資,但是美國軍艦不能在旁邊護航,否則我軍將繼續發起炮擊。」
盡管大陸方面已經再三表明態度,但是美蔣卻還想繼續試探大陸方面的底線。
經過三天之後,美蔣又組織了一編隊展開聯合航行,但是這次大陸沒有等到編隊靠近金門、馬祖,當美國軍艦進入大陸劃下的12海裏領海時,我軍便直接向國民黨軍艦發射炮彈,造成一艘國民黨軍艦沈沒。
此次美軍和上次一樣,依舊選擇在關鍵時刻拋下國民黨軍艦,落荒而逃。
三、毛主席審時度勢
當時美國不想要在金門、馬祖兩地與中國大陸發生軍事沖突,希望能夠以撤軍為條件與中國談判。
要求中國大陸承諾不對台灣和澎湖動用武力,但是蔣介石聽後憤怒不已,直接表示無法接受美國提出的方案。
國民黨希望美國可以繼續提供軍事支持,以便應對大陸,但是顯然美國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美軍不想要在金門、馬祖陷入戰爭。
在確定美國的想法之後,毛主席更加堅定地認為應該運用比較靈活的方式來推進金門炮擊,時而打時而停,根本沒有什麽規律可循,這讓蔣介石和美軍很是頭疼。

9月30日,形勢發生劇烈變化之後,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直接乘坐飛機到台灣,逼迫蔣介石立刻從金門、馬祖撤軍,但是蔣介石的態度十分強硬,表示絕對不會聽從美方的安排。
隨後急得跳腳的杜勒斯直接暴露出美國政府試圖尋找新代理人制造「兩個中國」的險惡計謀。
其實此次炮擊已經激發美蔣之間的矛盾,讓毛主席意識到這或許是反制美國的絕佳時機。
毛主席清楚,盡管美軍不想直接和解放軍交手,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想要制造「兩個中國」。
與此同時,毛主席還考慮到國民黨並不想和美國搞「兩個中國」。
經過一番審時度勢,毛主席決定將金門、馬祖作為祖國統一的紐帶,因此決定暫不解放這兩個地區。
但形勢發展至今突然決定不解放金門,那這場持續性炮擊要如何收尾?
當時全世界都在關註這一問題,但是大家都沒料到,毛主席還有更高明的招數。
毛主席提出由國防部對外發表文告,文告由他本人親自起草。
10月6日和26日,【人民日報】分別釋出【告台灣同胞書】和【再告台灣同胞書】,這兩份文稿重點強調雙方同意 「台、澎、金、馬是中國領土」,「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等共識。

這兩份有理有據的文告再次告訴世界各國,台灣問題要由兩岸同胞自行解決,不容許外國勢力插手。
兩份文告一經釋出之後,迅速贏得世界各國的輿論支持和愛國人士的擁護,前線部隊的疑慮也就此消散。
結語
就這樣,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炮擊金門迎來「戲劇性」的結尾。
此次炮擊金門不僅讓我們看到毛主席強大的軍事指揮能力,還粉碎美國企圖制造「兩個中國」的險惡圖謀。
時隔多年,金門硝煙已經散去,但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從未忽視台灣問題。
既然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那麽必將伴隨著民族復興逐漸走向終結。
相信在所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的努力下,一定能夠匯聚一股又一股磅礴偉力,早日實作祖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