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一生喜歡寫日記,在洋洋灑灑的55冊蠅頭小楷寫成的日記中,晚年的蔣介石將國民黨敗退台灣歸因於歷史上的三個人物。
他們分別是美國陸軍參謀 馬歇爾 ,蘇聯的 史達林 ,中國桂系軍閥首領 李宗仁 。
55冊日記,記錄了蔣介石的風雨人生
2006年3月,「蔣介石日記」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公開。
這些從1917年至1972年共計55冊的日記,記錄了蔣介石55年的風雨人生。是蔣介石進行北伐戰爭、進行對日抗戰、發起國共內戰、最終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等政治生涯的再現,也是蔣介石一生兒女私情的回憶。
更是將統治大陸23年以來經歷的三次下野「軍政」「訓政」「憲政」進行了回顧,並留下了晚年對敗退寶島台灣的自我檢討的思想的軌跡。
蔣介石在孫中山的賞識下,崛起於民國政壇。 他的政治生涯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銘印。
蔣介石在其生命的歲月裏,每天用這些蠅頭小楷記錄著國家大事、人事紛爭、兒女私情、人生欲望等。 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蔣介石在欲望與現實的掙紮中,自我反省了對敗退的認識。
昏昧無知,「馬下兒」只有軍人頭腦,毫無政治常識
馬歇爾,美國陸軍參謀,馬歇爾計劃的策劃者。
在蔣介石晚年的日記中,給馬歇爾起了個頗具涵義的外號 「馬下兒」 ,並說他 「昏昧無知,只有軍人頭腦,沒有政治常識。」
這一切源於二戰結束後,蔣介石在欲望的驅使下發起內戰,試圖控制一個完整的中國。
蔣介石的這一舉動引起了美國的不滿。美國擔心中共一旦發生內戰,將會影響美國在中國的利益。
為了阻止蔣介石,1945年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連夜派出馬歇爾出使中國從中調停。 並明確了馬歇爾此行中國的任務目標,要求馬歇爾說服國共兩黨停止在華北和東北的敵對活動,召開由各主要政黨參加的國民會議,調停兩黨糾紛,以實作多黨制統一中國。
在馬歇爾的調停方案中,國共海陸空以2:1的比例進行混編的組織法令蔣介石惱怒。
對於馬歇爾提出的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調停方案,蔣介石毫不客氣地給予批判。 並因此覺得馬歇爾是阻止自己發動內戰的絆腳石。
1946年,馬歇爾回國述職期間,蔣介石急不可耐地發動了國共內戰。雙方再次在華北、東北等地展開了對戰。
杜魯門得知後,要求蔣介石立即停火,並將東北讓給中共。
馬歇爾帶來了杜魯門的命令,使蔣介石知道杜魯門真的動怒了,在東北局面占優勢的情況下,蔣介石不得已因此停火15天。
但是對於讓出東三省的要求,蔣介石認為是馬歇爾從中搗鬼,並因此在日記裏氣得大罵馬歇爾「精神錯亂......」, 埋怨馬歇爾是導致國民黨政府敗退的「罪魁禍首」。
「和事佬」馬歇爾
不得不說馬歇爾在中國為國共和平共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46年11月,國民黨政府單方面召開了制憲大會,中共拒絕承認這次所謂的制憲會議,並表示出極大的憤懣。
同一天,周恩來拜訪了馬歇爾,希望馬歇爾能夠為中共黨員的安全離開提供幫助。馬歇爾出於對調停的需要選擇了同意。
蔣介石得知後,愈發認定馬歇爾偏向共產黨。 因此,在蔣介石眼裏,馬歇爾的所有舉動都是那麽的不合時宜。面對國共之間嚴重缺乏信任的現狀,馬歇爾認為中國內戰已不可避免,建議美國政府盡快撤離駐紮在中國的美軍。
1947年1月21日,馬歇爾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告訴美國政府,對中國的調停可以停止了。
史達林丟擲橄欖枝
蔣介石一統中國的計劃被馬歇爾破壞,史達林卻向蔣介石提出了希望雙方對東北的安排進行重新探討的建議。
蔣介石得到蘇聯支持,立即展開戰役, 並占領了張家口。
蔣介石的行為令馬歇爾惱羞成怒,隨即建議美國政府對國民黨進行武器禁運的制裁。
蔣介石鑒於此,被迫停止了進攻。
1947年,曾在二戰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魏德邁代表美國訪華時,不僅見了蔣介石,還專程到北京拜訪了副總統李宗仁。
甚至在臨走時公開批評了國民黨政府的貪婪無能。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更是向美國政府遞交了 「建議蔣委員長退任,由副總統李宗仁接任」 的報告。
美國政府態度的大轉變,使蔣介石將這一切都歸罪於馬歇爾,認為是馬歇爾從中作梗,繼而將內戰的失敗也歸咎於馬歇爾。
史達林趁火打劫
二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形成了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兩個對立的陣營。
1944年豫湘桂的潰敗,使蔣介石與蘇聯簽訂了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試圖得到蘇聯的支持,共同抗日。
蘇聯史達林趁火打劫索要長春鐵路以及旅順海軍30年的使用權,並要求蔣介石被迫承認外蒙的獨立。
在這場交易中,蔣介石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並接手了東三省。蔣介石的行為遭到了國人的唾罵,政府的無能及貪腐使蔣介石逐漸失去民心。
而蘇聯得知蔣介石的親美行為後,立即停止了對蔣介石的任何援助,並在國際上建立了共產國際中國分部,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事業。
在這些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蔣介石不僅大失民心,間接為中共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幫助,還直接危害到了國民黨政權的統治。
蔣介石大罵史達林背信棄義,甚至將史達林當作導致敗退的主要因素。
在與中共的軍事對抗中,經過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遼沈戰役的連續失利後,國民黨軍損失過半,士氣大衰。特別是被稱之為國民黨五大王牌軍的全部覆滅, 使蔣介石失去與內部反對派抗衡的實力,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最先被殲滅的是被國民黨譽為「禦林軍」的整編74師,第74師在三大戰役前被殲滅後,緊接著在遼沈戰役中,出自第5軍的國民黨新1軍、新6軍被全殲。
蔣介石的心腹部隊第18軍在淮海戰役中的雙堆集戰役中被殲,第18軍是陳誠「土木系」的支柱。
在內戰初期,第18軍擔負著蔣介石的救火隊的職責,無論是對付解放軍二野還是三野的陳毅,第18軍都表現出了對蔣介石的責無旁貸的忠心。
這五支被稱為蔣介石精銳部隊的主力,不僅以美械裝備為名,更是在抗日戰場上以頑強的意誌與日抗戰而威名遠震。
1949年1月10日,第5軍兩位老長官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杜聿明所轄第5軍是國民黨軍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在陳官屯全軍覆沒。
就在這之前,蔣介石還寄希望於杜聿明,希望杜聿明突圍保住他的最後一張王牌。
然而事與願違,第五軍全軍覆沒的這一天,蔣介石在其日記中寫道: 「杜聿明部今晨大部似已被匪消滅,聞之尚有三萬余部自陳官屯西南突圍......此為我黃河以南地區主力,今被殲......但我已盡全力,無可愧對我將士.......今後下野可無憾矣......」
蔣介石的核心力量五大王牌軍的全部覆滅,使蔣介石得以依靠的軍事實力喪失。
伴隨著國民黨軍在國共內戰的戰場上的連續失利,美國對蔣介石部隊屢戰屢敗的行為大為惱火,隨即選擇放棄了蔣介石。
失去美國支持的蔣介石在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影響下,舉步維艱。
黨國前途渺茫之際,蔣介石痛恨地在日記中表示 「兩年來美國政府一貫倒蔣之政策由此暴露無遺······」
1947年到1948年之間,在與中共的軍事對壘中,蔣介石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而駐紮在西南地區的桂系白崇禧手中則握著40萬大軍的人馬。
白崇禧一向是反對蔣介石的,其與3桂系老大李宗仁是多年親密無間的密友。
在蔣介石五大主力盡失,失去與長期反蔣的桂系抗衡的實力之後,時任副總統的李宗仁欲取而代之。便私下許給白崇禧國防部長的職位。而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曾多次建議美國政府 「勸蔣委員長告退,讓位給副總統李宗仁。」
李宗仁——反蔣的典範
自1929年3月,以白崇禧、李宗仁為首領的桂軍軍閥與蔣介石爆發蔣桂戰爭,桂系戰敗退至廣西,蔣介石以「叛國之罪」對李宗仁進行了開除黨籍並免除其職的處罰以來,李宗仁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反蔣鬥爭。
1930年,李宗仁參與馮玉祥、閻錫山發動的反蔣戰爭,被蔣介石部隊擊敗後,李宗仁退回廣西。
1931年5月,李宗仁再次聯合粵系軍閥陳濟棠與蔣介石作戰。
1936年6月,李宗仁、陳濟棠又一次發動反蔣事變,並成立抗日救國第一軍團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台兒莊戰役,李宗仁打敗日軍殲敵1.8萬取得台兒莊大捷
李宗仁是桂系首領,也是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積極主張抗日。
時任第五戰區司令員兼安徽省主席的李宗仁,在1938年初指揮國民黨軍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台兒莊戰役。
透過血戰,李宗仁率領的武器裝備低劣的雜牌軍,一鼓作氣打敗了入侵台兒莊的日軍兩個最優秀的師團——板垣和磯谷。 取得了史稱「台兒莊大捷」的戰役,實作了殲敵1.8萬的偉大勝利。
台兒莊大捷一直為人民稱頌,而李宗仁在這場戰役中運籌帷幄,誓死抗日的愛國精神也廣為流傳。
首先是說服抗戰爆發後被劃到第五戰區的原西北軍將領龐炳勛為國效力,與龐炳勛推心置腹、坦誠相見下統一了誓死為國家和民族戰死沙場的抗日決心。
龐炳勛是個典型的「不倒翁」人物。在日軍圍攻臨沂,面對日軍的精銳部隊,龐炳勛率領的部隊毫不畏懼,經過幾個晝夜的沖殺,將孤軍深入的磯谷軍團一舉殲滅,粉碎了板垣和磯谷兩師團會師台兒莊的計劃。
其次是在臨沂戰役龐炳勛拼死抵抗日軍,未能攻下臨沂縣城的關鍵時刻。李宗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張自忠以國為重,對龐炳勛施以援救。
中原大戰中,龐炳勛受蔣介石收買,戰場倒戈,出其不意攻擊張自忠師部,張自忠險遭不測,兩人因此結下梁子。 但是在李宗仁的勸說下,龐炳勛與張自忠在大敵當前一致抗日、握手言和。
曾被一、二戰區拒絕的川軍鄧錫侯部隊,來到徐州的李宗仁部隊就職。
李宗仁為鄧錫侯部隊補發500支槍,並且在這支部隊出征前,以當年諸葛亮率川軍抵抗司馬懿的典故為訓話內容,鼓舞士氣。
臨沂大戰之後,沿津浦線南下的日軍日益猖獗。
李宗仁命川軍鄧錫侯部前往堵截日軍至魯南鄒縣。同時命令川軍師長王銘章死守藤縣。
在日軍炸開城墻缺口沖入藤縣與川軍殊死較量中,王銘章誓死抵抗,與日軍展開肉搏,多次打退進攻的日軍。
師長王銘章親臨藤縣的城中心十字路口指揮戰役,不幸中彈犧牲。 王銘章犧牲後,川軍及受傷病員仍然堅守陣地,直至為國捐軀。
王銘章率領的川軍殲敵四千多人,但五千多的川軍在這次戰鬥中全部為國捐軀,為湯恩伯和孫連仲部隊的參戰贏得了時間,同時,延緩了日軍南侵。
台兒莊大捷給予日軍重創,使中國軍隊的抗日士氣大增。
李宗仁這位福將在重要的歷史關頭,為國家民族走向良性的發展道路,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49年1月21日,在國共決戰之際,蔣介石被迫宣布第三次下野。
接任蔣介石的李宗仁派代表團到北平與中共進行「和談」。
其本意是透過「和談」以期阻止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 因談判後,拒絕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條約上簽字,導致國共和談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下達了全國進軍橫渡長江的命令。
解放軍總前委書記鄧小平指揮由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二野,陳毅、粟裕、譚震林領導的三野,在四野和中原軍區的配合下,以及江南遊擊隊和江北人民的策應下,發起了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陰的渡江戰役。
百萬大軍兵分三路橫渡天塹,直擊國民黨南京老巢,一舉摧毀了蔣介石在南京精心部署的長江防線,摘掉了統治中國近22年的青天白日旗。
4月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告覆滅。
蔣介石隱退後的遙控指揮,令李宗仁的新政治集團構想成泡影。
下野後的蔣介石帶領全家來到奉化老家, 對常年在外的兩個兒子及其子孫進行了意義非凡的鄉情教育。
之後,蔣介石重回四窗巖。在巖洞內點燃三支高香和一對粗大的蠟燭祭拜天地後,閉目靜坐於洞內。
在蔣介石隱退前,已命陳誠在奉化籌建數個無線電台。
隱退後的蔣介石繼續以「國民黨總裁」身份,遙控指揮國統區的政務。 在隱退後不到短短三個月,蔣介石在奉化溪口接見了上百位的國民黨的軍政要員。
李宗仁對開啟國民黨政權的新局面十分有信心。
白崇禧曾向外界透露,桂系將透過與西北、西南、華南各地諸將領結盟的方式,開啟國民黨目前的新政局, 在國共和談之際,組成一個新的政治集團。
而司徒雷登則以旁觀者的角度,認為蔣介石的隱退也許是一種權宜之策。
澎湖基地構想破滅,蔣介石在日記中寫下了 「遁跡絕世了此一生」 。
南京解放後,蔣介石來到澎湖,實地勘察澎湖後,發現交通通訊均不利江南作戰,隨即東南海上基地的構想不攻自破。 隨即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遁跡絕世了此一生」。
在此之前,陳誠早已派人前往澎湖做實地勘察,發現澎湖地理環境及生活資源均不適於建立訓練基地。再加上交通通訊極為不便, 早在1949年4月29日,陳誠便以電報的形式建議蔣介石 「痛下決心,盡早將台灣作為革命復興的最後根據地」 。
蔣介石親臨澎湖,現場勘查的澎湖現狀令蔣介石的東南海上構想不攻自破。隨即,蔣介石下定決心去台灣 「重振黨國大業」 。
為使外界摸不清自己敗退台灣的原因,蔣介石在澎湖逗留了一周左右。並在蔣經國的陪同下,遊覽了澎湖島上的原名為「文石書院」的孔廟、潭邊、鎮海等地。
由於澎湖通訊不便,電報不通,蔣介石對於陳誠受邀參加李宗仁在廣州召開的財政糧食會議感到擔憂。直至陳誠會議結束,直飛澎湖向蔣介石當面匯報,蔣介石才安心。
蔣介石在5月21日的日記中寫道 「辭修不問利害,貿然前往......乃為之設法脫身......未知能領悟否?」
1949年12月10日人民解放軍包圍了成都。
這一天也是蔣介石與蔣經國在大陸的最後一天。
清晨,蔣介石率領眾人來到母親王彩玉的墓前,在瑟瑟寒風中久久沈默之後,於當天來到成都的鳳凰機場,登上了飛往台灣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