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宋二次「黃袍加身」,可惜趙德昭不如其父,最終葬送大好前程

2024-06-11歷史

在北宋時期,趙匡胤和他兒子趙德昭分別經歷了兩次稱為「黃袍加身」的事件。其中,趙匡胤首次經歷了這種情形,而後趙德昭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相對於他強大的父親來說,趙德昭似乎缺少了趙匡胤的果斷和謀略。然而,他成為「黃袍加身」的主角背後還有一段從高梁河之敗的往事開始說起的故事。

趙匡胤的一生有四個孩子,他的大兒子趙德秀和第三個兒子趙德林先後去世了。但最終他留下兩個兒子:大兒子趙德昭,小兒子趙德芳。

【宋史】中記載,太祖皇帝共有四位皇子。其中,德秀為長子,被稱為滕王;德昭為次子,亦被稱為燕懿王;德林位居第三;德芳則是最年幼的皇子,名為秦康惠王。

趙德昭,他是太祖趙匡胤的第二子。雖然他不是最年長的,但由於其兄先逝,實際上他被視作家族中的嫡長子。

與其它朝代皇帝相較,趙匡胤與眾不同之處顯而易見。他在登基後,並沒有急於選擇儲君。考慮到趙德昭年紀尚幼,他原本計劃耐心培養這位繼承人。然而,結果卻未能如願,事態發展出乎了他的預料。簡而言之,趙匡胤與其他帝王有所不同,他並未急於立儲君。由於趙德昭年紀小,他原本打算慢慢教導和培養他,但最終效果並不理想。

在宋太祖出征期間,他的弟弟趙光義多次受命留守京城開封,並有效處理了各種政務事務。因為趙光義展現出的能力與忠誠,他得到了兄長的極大信任,並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他不僅被任命為開封府尹,還加封為晉王,地位甚至超越了部份宰相。盡管宋太祖沒有直接表示要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但他的行為和安排已明顯讓趙光義成為潛在的皇位繼承人。

公元976年時,五十歲的趙匡胤逝世,因為沒有事先指定太子,趙光義迅速接任了皇位。這一事件引發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至今仍無定論。

趙德昭的權位出現空缺,導致了他的權力流失。也許命運也感受到了對趙德昭的不公,因此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能夠重新奪回他的君主大權。這樣的結果就是這樣產生的。

宋太祖繼位後,為了鞏固皇位,他非常努力地工作。他積極推動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並成功平定了吳越和北漢的叛亂。這些成就讓中原的統一得以實作,他的功績將永遠被歷史銘記。他的努力和貢獻,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公元979年,趙光義繼位後的第三年,北漢被消滅。他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於是,他親自率領軍隊出征,趙德昭也一同隨行。起初,他們獲得了多次勝利,捷報不斷傳來。但隨後,在被稱為高梁河的戰鬥中,宋軍與遼軍交鋒,結果宋軍敗得很慘。換言之,979年的一個時刻,趙光義接任大位已有三年時間後,對領土進行進一步拓展,遂滅了北漢。隨即乘勢他決心取回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率領隊伍出征並攜帶趙德昭同行。戰報前幾次頗為樂觀。但是隨後發生了一次在高梁河的戰鬥中,宋軍與遼軍交戰,最終遭遇了慘敗的結局。簡單來說,趙光義在公元979年第三次繼位後,開始對「燕雲十六州」進行收復行動。他親自指揮軍隊,趙德昭也一同參與。起初勝利連連,但最終在高梁河的戰鬥中遭遇了失敗。

在某年,皇上的軍隊和契丹軍隊在高梁河發生了激戰,最終皇帝的軍隊落敗了。這是【宋史·太宗本紀】中的記載。

據另一部史料記載,趙光義後來回到了京師;不過在另一份資料中,描述了宋太宗的尷尬時刻。作為一國之君,他竟然騎著驢車逃離,形象十分狼狽。這種情景在【宋史】中並未提及。

在秋季的七月,沙等人和宋軍在高梁河交戰,宋軍稍顯退縮。這時,休哥和斜軫從兩側橫掃而來,給予了宋軍重創。宋軍大敗,只有宋主勉強逃脫。他逃到涿州時,偷偷騎上一輛驢車,快速逃離了戰場。這是根據【遼史】第九本紀所記載的。

一、太祖的直系血脈中,作為嫡子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若能預先率軍攻占開封,那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二、在那場戰役中,趙光義敗得很慘,狼狽逃離,遺失了天子的威嚴。此時若能奪位,勝算會更大。三、趙匡胤的「離奇駕崩」事件讓宋太宗趙光義背負了罵名。這個傳聞流傳甚廣,如果借此機會加以利用,可能會贏得更多民心。然而後來得知趙光義仍然活著,所以擁立他的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戰後,因北伐失敗未賞賜將士,趙德昭提到這個問題,結果被宋太宗嚴詞批評說:「你還得坐上皇位再想獎賞,未免為時過早。」因此,趙德昭非常擔心自己的處境,恐懼和焦慮使得他最後選擇自我了斷,英勇的走向了生命終結的步伐。該事情緣起戰後因為戰爭中的一項行動並未達成預期的成果,使得將士們未得到應得的獎賞。趙德昭覺得這是個需要立刻處理的問題,所以便提及了這件事。但沒想到,他的行為引來了宋太宗的極大不滿。太宗對此憤怒地說出:「等到你登上皇位,再想這些封賞的事吧。」此話給趙德昭帶來了深深的恐懼和壓力。他內心充滿了不安和絕望,最終選擇了以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簡而言之,趙德昭因宋太宗的嚴厲批評而感到恐懼,最終因無法承受壓力而選擇自盡。這起事件也成為了歷史上的一個悲劇。

後來,趙德昭唯一的兄弟趙德芳也相繼離世,他的近親趙廷美也被流放到房州(現今的湖北房縣)。在經歷了重重打擊後,趙廷美因內心憂慮和憤怒,最終病重吐血,不幸離世。

杜太後在世時提出了「金匱之盟」,這個計劃最終幫助了趙光義成為皇帝。然而,這個決定卻對趙家的子孫產生了不良影響,以至於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折磨。這個計劃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後生前所提,也正因為此,她被稱為歷史的見證者。趙光義因這個計劃得到了皇位,然而它的長遠影響卻是災難性的,對於杜太後的子孫而言是極端的打擊。

你一生走到盡頭後,應當把皇位交給光義。然後光義將皇位傳承給光美,最終光美再把皇位交給德昭。這是【宋史紀事本末】中記載的。

至此,趙光義已將「金匱之盟」中所有潛在的風險一掃而空。雖然趙德昭未能登上皇位,但他的後代在南宋九位皇帝中占據了半數以上,這或許也算是對他生前未能成為儲君的遺憾的一種間接安慰吧。這樣看來,趙德昭的家族依然在皇室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