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徐向前麾下四軍長最可惜的一位,若非劉帥幫襯,幾乎被許世友反超

2024-06-11歷史

徐向前元帥在紅四方面軍的影響力非常大,麾下走出的名將更是數不勝數。後來大授銜時,許多將領都成了開國將軍,名字耳熟能詳,甚至許多將領離開紅四方面軍以後,依然帶有很強的「徐氏烙印」,這一切都離不開徐向前的功勞。

四大軍長

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川陜根據地站穩腳跟以後,進行了一次擴建,在原有的四個師基礎上,組建了四個軍,軍長分別由王樹聲、何畏、余雲天,以及王宏坤擔任,這四人也隨之成為紅四方面軍首屈一指的人物,無論是資歷還是發展前景都是一片光明。

遺憾的是,這四位軍長並未全部邁進新中國,其中余雲天犧牲在長征途中,何畏因為信仰不堅定選擇了投敵。四位軍長之中,王樹聲後來成為開國大將,是四位軍長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而王宏坤的經歷就略顯坎坷,甚至險些被許世友反超,幸虧遇到了劉伯承。

筆者為什麽認為王宏坤最可惜呢?因為王宏坤當年的地位真不低,但後來的軍教生涯走勢卻始終不盡人意,屬於典型的高開低走。縱觀紅四方面軍走出來的開國上將,在王宏坤擔任軍長期間,許世友擔任師長,王建安擔任師政委,而陳錫聯當時才只擔任團政委,後來的旋風司令韓先楚更是一個排長而已。

再以抗戰時期為例,八路軍129師組建之初,一共有兩個旅的建制,一個旅的旅長是陳賡,另外一個旅的旅長便是王宏坤。可見,即便在抗戰初期,王宏坤在軍中的地位也沒有降低,仍能保持與陳賡並駕齊驅。

這樣的情況可能會給人一種感覺,王宏坤在八路軍時期同樣有著較高的地位,但其實早在八路軍成立的幾年前,王宏坤的事業線就已經開始略顯疲態,提升的速度已經與他當時所處的位置不太匹配了,或者說跟不上同級別人物的腳步了。

據王宏坤所著的【我的紅軍生涯】記載,他在1935年時曾接到過一個調令,從軍長調任為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該命令由時任副總指揮的王樹聲傳達。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的記載之中,歷任紅四方面軍副參謀長的人選中並未找到王宏坤的名字,這說明王宏坤接到調令以後,很可能並未履職。再聯想到本該由方面軍首長級別傳達的調令,卻由王樹聲來傳達,可能是為了安撫王宏坤,因為王樹聲與王宏坤既是革命戰友,又是親屬關系。

那麽,這個調令為何會讓王宏坤有情緒呢?據王宏坤在【我的紅軍生涯】記載,這個調令相當於變相的處分,因為當時的參謀長在軍中的地位完全比不了軍事主官,即便是下級部隊也還是比不了,而他當時調任的還是副參謀長,這中間的落差就更大了。

後來紅四軍在作戰中遭遇重創,王宏坤短時間復任軍長之職後,等軍心穩定後又改任第四軍政委。雖然地位與軍長相當,但這樣的安排已經算是遠離軍事指揮了,未來若想重新帶兵指揮作戰,還要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若沒有很可能就會一直擔任政委或者調回後方。

新的機會

抗日戰爭期間,王宏坤迎來了新的機會,擔任六縱隊司令。雖然這個職務相較於王宏坤的資歷而言,顯得有些低了,但畢竟是縱隊的軍事主官,重新回到了指揮崗位。但或許正因為考慮到王宏坤擔任縱隊司令職務有些低了,所以不久後又升任為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雖然這是一次升遷,但王宏坤也因此錯過了帶兵跟隨劉伯承南下的機會,留守在晉冀魯豫軍區主持後方工作。晉冀魯豫軍區是一個老軍區,主力部隊離開以後,留守工作其實也非常重要,但這樣的功勞是無法與帶兵去前線打勝仗相提並論的。

所以,王宏坤迫切希望能夠帶兵去前線,哪怕級別低一些也可以接受。劉伯承在這個時候給了王宏坤這個機會,組建十縱時由王宏坤擔任縱隊司令,但這樣的安排可不僅僅是人情,而是因為王宏坤熟悉大別山一帶,在冀南軍區主持工作時,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由他出任縱隊司令對後續作戰非常有利。

事實證明,十縱轉為桐柏軍區後,在王宏坤帶領下,迅速站穩腳跟,給我軍提供了一個穩定的落腳點,這個功勞與王宏坤有很大關系,也是劉伯承用人正確的體現。但這樣的功勞與戰功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王宏坤還是迫切需要帶兵打勝仗證明自己。

1948年6月,襄樊戰役即將打響,劉伯承再次信任王宏坤,將戰役的統一指揮權交給王宏坤。而王宏坤也沒有辜負劉伯承的信任,指揮部隊迅速展開,幾乎以摧枯拉朽的姿態拿下此戰,並俘虜了蔣介石的得意門生康澤。

毛主席得知訊息以後,還專門發電要求押送康澤到華北,沿途派可靠的部隊押送,還要給康澤戴腳鐐。從這個舉動來看,康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從側面佐證了王宏坤指揮此戰立的功勞大小。

不僅如此,後來整軍大改編時,劉伯承還提議組建第六兵團,讓王宏坤擔任司令員,但前提是渡江戰役若戰況不順利的情況下,畢竟當時已經有很多個兵團,戰局順利的話自然就沒有必要將軍區部隊組建成第六兵團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渡江戰役氣勢如虹,打得十分順利,王宏坤當第六兵團司令員的事情自然也就沒能實作了。但從劉伯承的這個想法來看,王宏坤是具備兵團司令資格的人。

1955年大授銜時,王宏坤被授予上將軍銜,若僅從資歷來看,這樣的評銜是有些偏低的。但評銜工作考慮的因素很多,資歷和戰功都是重頭戲,其他紅四方面軍走出來的開國上將,之所以能夠追上來,主要是憑借後期的卓越戰功,若沒有劉伯承的「幫襯」,被許世友等人反超也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