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打過北伐,參加過南昌起義,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走完長征全程,屢立戰功;當過八路軍總司令部警衛團團長,並且成功活到了解放後。
他會授予什麽軍銜呢?
少將?中將?
答案是沒有軍銜。
這是為什麽?這個人又是誰呢?
他叫朱水秋,1910年出生在湖南瀏陽。朱水秋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很小的時候朱水秋不得不就去給人做手工。小小年紀的朱水秋吃了不少苦頭。
1926年,一支軍隊改變了朱水秋的人生。
這一年,葉挺的獨立團在瀏陽招兵,朱水秋報名參軍,成了獨立團補充連的三等兵。
葉挺獨立團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部隊,整個軍隊中革命氣息濃厚。朱水秋跟著這樣的鐵軍南征北戰,耳濡目染進步思想,也開始追求進步。
南昌起義之時,朱水秋作為葉挺獨立團的一員參加了這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
南昌起義失敗後,朱德帶著一部份人在三河壩狙擊敵人, 朱水秋此時正在朱德的麾下。
接下來,朱水秋跟著朱德參加了湘南起義,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在紅四軍中擔任排長。
到這一步,朱水秋可以說是最早的一批紅軍,同時也是一個「老井岡」。
井岡山時期紅四軍連派級幹部有粟裕、蕭克、陳士榘、陳伯鈞、張宗遜、宋任窮等人,解放後粟裕成了大將,而其他人都是上將軍銜。
朱水秋在這個時期至少和粟裕他們是同一個起跑線的。
朱水秋參加了全部五次反「圍剿」,屢立戰功,1933年他獲得了三等紅星獎章。和他一樣獲得三等獎章的還有王震、楊得誌等人。
長征途中,朱水秋是紅六團團長。
湘江戰役最慘烈的腳山鋪一戰,就是紅六團打的。
這一仗後,紅六團12個指導員(包含教導員),犧牲了9個,朱水秋也身負重傷。陣地上到處都是紅軍戰士的鮮血。
而紅六團以自己的巨大犧牲換來了中央機關的順利轉移。
大家都知道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遵義會議占有重要的地位,那麽遵義是誰打下來的呢?
對,就是朱水秋。
朱水秋帶著幾十個戰士穿著敵人的軍服,假裝是敵人的潰兵。騙過了敵人的盤查,混入遵義城中。隨後朱水秋和我軍裏應外合,拿下了遵義城。
而朱水秋長征途中的軍功並不只有這兩件,金沙江、臘子口等戰役都有朱水秋英勇的身影。
1937年2月,八路軍總司令部警衛團擴編,朱水秋為警衛團團長。組織上把保衛中央和軍委總部重任交給了朱水秋,由此可見朱水秋當時是受到中央的信任和重視。
參加革命早,走完長征,軍功一大堆,只要朱水秋能活到解放後,一個少將是最起碼的了。
然而,朱水秋的人生在1938年遇到了拐點。
這一年,朱水秋身上舊傷復發,組織上送他到武漢去治療。
在武漢治療期間,當時的湘鄂贛特委負責人羅梓銘希望朱水秋可以留下來和他一起工作。朱水秋對此沒有意見,組織上也就同意了。
於是朱水秋就留了下來,擔任湘鄂贛特委軍事部長。
1939年6月12日,蔣介石秘密調兵包圍了新四軍駐湖南平江縣嘉義鎮的通訊處,新四軍高級參謀塗正坤等人當場犧牲,而羅梓銘、通訊處秘書吳淵、新四軍司令部少校秘書曾金等6名同誌則被國民黨活埋在了平江黃金洞。
這就是歷史上的「平江慘案」
當時朱水秋因為外出辦事,而逃過一劫,活了下來。
此後朱水秋繼續堅持鬥爭,但是國民黨對他的追捕一直很緊。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朱水秋不得不遁入一個偏僻的山村隱居,從此也和組織上斷了聯系。
而朱水秋心裏一直有個心結,「平江慘案」裏那麽多戰友犧牲了,都怪自己工作沒有做好,還不如就做個農民吧。
就這樣,朱水秋就默默地在山村裏生活下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和當地的農民沒有什麽兩樣。他也沒有去找過黨組織。
直到瀏陽解放之後,朱水秋才重新和組織上建立聯系。解放後朱水秋調任瀏陽縣武裝部副部長,沒幾年朱水秋因傷辦理了離休。
1994年,朱水秋去世,享年84歲。
1955年大授銜時,很多當年朱水秋的戰友和下級都被授予了將軍軍銜,而朱水秋卻孑然一身。他對此看得很淡,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還活著就已經很幸運了,還有什麽不滿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