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醫療糾紛:心電圖心肌酶無異常,醫方未再復查致腹痛患者死於心梗

2024-12-01健康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健康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一名中年患者因持續腹痛到醫院就診,醫生依據心電圖和心肌酶的正常結果,未進一步檢查便排除了心臟問題。患者回家後突發心肌梗死而亡。這一事件引發了對醫療診斷的深刻反思,也讓人們對心梗這一疾病充滿疑問。

為什麽常規檢查沒有發現問題?心梗是否總是伴隨典型癥狀?醫生的處理是否存在失誤?患者又該如何警惕這種「隱秘殺手」?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一事件不僅關乎醫療糾紛,更關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心肌梗死是威脅生命的急性疾病,因冠狀動脈突然堵塞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公眾普遍認為心梗會伴隨劇烈胸痛、心悸等明顯癥狀,但實際上, 心梗的表現多種多樣,部份患者癥狀極其隱匿,甚至僅表現為腹痛、惡心或疲勞

醫學上將這些非典型癥狀稱為「隱匿性心梗」,尤其在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和女性中更為常見。這種情況常被誤診為胃病、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而延誤治療的後果可能是致命的。

事件中的患者正是因為腹痛就診,而醫生依據心電圖和心肌酶檢查結果排除了心梗。需要強調的是, 心電圖和心肌酶雖然是心梗篩查的重要工具,但並非絕對可靠 。心電圖的異常只能反映心肌的電活動情況,對於早期或隱匿性心梗可能無明顯改變。

而心肌酶的升高則需要一定時間,部份患者在急性發病早期,酶水平可能尚未上升到可檢測的範圍。這種情況下,如果醫生經驗不足或未結合患者的癥狀和病史進行綜合評估,很容易導致誤診。

中醫理論中,心梗的病因多歸結為「氣滯血瘀」,與現代醫學理解的冠狀動脈堵塞異曲同工。中醫強調「痛則不通」,認為胸痹心痛的根源在於血行不暢、心脈失養,而誘因多種多樣,如飲食不節、情誌不暢、勞累過度等。

早期癥狀可能表現為胸悶、氣短、腹脹,這些與現代醫學中心梗的隱匿性癥狀有一定相似之處。中醫在治療上講究整體調理,透過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但對於急性心梗的處理,仍需依賴現代醫學的急救手段,如溶栓、介入治療等。

事件中的醫生如果能結合中西醫學的思路,或許會對患者的癥狀有更全面的認識。腹痛本身並非心梗的典型表現,但卻是中醫理論中的「心痛」常見誘因之一。

如果醫生能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更細致的追問,比如是否有胸悶、氣短、放射性疼痛等隱匿癥狀,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可能會對心梗風險有更高的警覺性。進一步的檢查手段,如冠脈CT或動態心電圖,也許能揭示問題的本質。

從患者的角度出發,這一事件也提醒人們,健康管理需要更高的主動性。很多人認為,體檢數據正常就代表「健康無憂」,但忽視了疾病的復雜性和檢查的局限性。心梗並非突如其來的疾病,絕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已有冠心病的基礎。

如果能在早期發現這些風險因素,透過生活方式改善和藥物幹預,完全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在中醫角度看,保持「心氣通暢」尤為重要,適度運動、均衡飲食、調節情誌,都是預防心梗的有效手段。

這一事件還引發了對醫學倫理的深刻討論。醫生的職責不僅是處理眼前的癥狀,更是對患者生命全域的把控。面對復雜的癥狀,任何一次忽視都可能是致命的隱患。

醫生不僅需要科學的診療思維,更需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次診斷是否徹底排除了所有可能的風險?從中醫的角度看,醫生也需具備「望聞問切」的細致態度,結合患者的整體狀態,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限。

死亡的不可逆性讓這一醫療事件成為終生遺憾,但也為公眾敲響了警鐘。心梗不再是年長者的「專利」,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吸煙、久坐不動等生活方式問題,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高危人群。許多人低估了心梗的威脅,以為年輕、無癥狀便可高枕無憂。

事實上,心梗的高危因素常在青壯年時期埋下伏筆,如果不加以重視,一旦發病,後果可能比老年人更為嚴重。

醫療糾紛的背後,是醫患雙方對疾病認識的差距。患者需要更科學地理解疾病,而醫生也需要不斷提升診療能力,避免因經驗主義或麻痹大意而錯失關鍵時機。從科學角度看,心梗的發生有其內在規律,風險因素的累積、病理變化的逐步加重,都有跡可循。

中西醫學結合的優勢在於,兩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疾病。現代醫學透過精準的檢測手段揭示疾病的生理機制,而中醫則從整體調理的角度提供預防思路。將兩者結合,可以實作對疾病的全方位把控。

公眾對這一事件的關註,不僅在於患者的死亡,也在於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透過這一事件,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心梗的隱匿性和診斷的復雜性。醫生面對疑難癥狀時,不應單純依賴某一項檢查結果,而應結合患者的整體情況,尋找可能的蛛絲馬跡。

患者也需明白,健康管理的主動權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定期體檢、關註身體訊號、改善生活方式,都是對健康的最好投資。

醫療糾紛的意義在於反思與改進,而非單純的指責與對抗。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需要在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中西醫學的結合,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科學技術的進步,讓我們離「健康無憂」的目標越來越近。然而,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醫學的責任,也需要每一個人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身體。只有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份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屬於「藝術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如有身體不適請咨詢專業醫生,喜歡的朋友可以關註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識,做您的線上專屬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