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舵手;
他們,是領頭羊;
他們,是才能卓犖的團隊靈魂;
有著高瞻遠矚的視野和堅如磐石的決心,
引領學科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讓我們透過 【學科掌門人】 系列,
走近他們,了解他們,
傾聽他們的醫者情懷和學科故事……
在湖南省人民醫院天心閣院區老年科門診,梁力暉正俯身為一位九旬老人整理衣襟。診桌上堆疊著泛黃的病歷本、五顏六色的藥盒和一沓沓化驗單。診室外,候診的老人或拄拐低語,或由子女攙扶靜候,如同一幅流動的「銀發長卷」。
中國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截至2023年末,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17億。在這股銀色浪潮中,梁力暉帶領的湖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團隊如同醫療界的"福爾摩斯",在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的迷宮中守護生命的尊嚴。
「老年科的核心價值在於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0年堅守:從「被迫入行」到「心甘情願」
1990年的高考誌願表上,醫學只是梁力暉為完成母親心願填寫的第二誌願。彼時輾轉求醫的母親一句"家裏要有個學醫的就好了",讓憧憬交通工程的梁力暉走進湘雅醫學院。1995年從湘雅醫學院畢業後,梁力暉來到湖南省人民醫院工作,輪科三年後被分配到老年科。當時的他也向往最「風光」的外科,但他認為「既來之,則安之,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做透,肯定就會有成就感的。」就這樣,在老年科一幹就是三十年。「當年覺得老年科沒前途,現在發現,能幫人‘善終’才是醫學的溫度。」
每周兩天半的門診、每天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科室業務學習……梁力暉的工作表如同他的患者群體一樣「多病共存」。即便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下,他依然堅持每個患者至少看15分鐘,」面對一天30人的門診量,他笑稱這是「老年科的慢節奏」:「我們看一個病人的時間相當於別人看五個。」
曾經有位高齡患者,一上午掛了4個號,到了梁力暉這裏,跟他吐苦水說每個診室門前都排隊,一上午都看不完。梁力暉笑呵呵地說:「嗲嗲沒關系的,你以後就到我這來,這些病我們都能看,你掛老年科就行了。」嗲嗲自此成了梁力暉的「忠實粉絲」。

梁力暉強調,老年醫學科一定要以人為本,對患者進行綜合管理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我們現在鋪的路,將來自己也要走。」正是這種對患者的耐心細心與將心比心,讓梁力暉贏得了萬千病友的心,成為了夕陽紅群體的最佳老友。
診療密碼:在"該不該治"間尋找最優解
在梁力暉眼中,老年患者的最大特點是「多病共存」。「大多數高齡患者可能從頭到腳都有問題,但治療絕不能‘見病就開藥’。他提到近期科室收治的一位60多歲的患者,同時面臨冠脈狹窄、腎上腺瘤和甲狀腺癌,治療順序如同「拆彈」:「放支架半年內不能做手術,但腎上腺和甲狀腺問題又迫在眉睫,必須權衡輕重緩急。」這種棘手的情況常讓團隊投鼠忌器,要為患者制定一個最優的治療方案,極其考驗醫生的知識面和綜合能力。「老年人治病要分‘該不該治’‘能不能治’,有時不做太激進的處理反而是一種保護。」
這也正是梁力暉覺得作為一名老年科醫生最大的樂趣所在。「老年科醫生得像福爾摩斯,不停地探索,不停地做檢查,最終我們搞清了疑難雜癥,就會很開心。」

日常工作之外,梁力暉常下基層講課,他說要厚植三湘四水老年醫學科的土壤
圍術期管理:給高齡手術上「保險栓」
2017年,梁力暉牽頭成立老年圍術期管理團隊,成為醫院解決高齡手術難題的「王牌」。每周三、周五下午,他和團隊穿梭於外科病房,為即將手術的高齡患者評估風險、最佳化內科狀態。從血糖調控到麻醉選擇,從術後感染預防到康復預案,每個環節都經過沙盤推演,極大提高了高齡患者手術的醫療安全和會診效率。」
漸漸地,梁力暉帶領團隊所做的老年圍術期管理得到了醫院其他科室以及領導的認可,醫院正式將老年圍術期MDT(多學科診療)納入制度。「以前協調十幾個科室意見要兩三天,現在我們30分鐘就能給出方案。」其他科室有合並多重內科疾病的高齡患者要做手術的,科主任也會先想到梁力暉,說「放你這裏才安心」,讓他幫忙先調整好患者的內科情況,再轉到外科去手術。梁力暉笑稱:「我們像‘醫療擺渡人’,專接難題。」梁力暉的目標是將老年圍術期管理的模式推廣至全省乃至全國:」老齡化越嚴重,越需要這樣的‘安全網’。」
「培養醫生,要讓他們超過我」
作為學科主任,梁力暉最驕傲的是人才梯隊建設。「老年科醫生必須‘一專多能’。」他要求年輕醫生三年內進修第二專業,沒進主治醫生時就派去進修第二專業,進了主治更要進修。「我是舍得讓他們出去學習的,對於人才培養一定要舍得放手。」這也是老年醫學科的優良傳統。梁力暉現在擔任的中華醫學會老年內分泌代謝病學組委員、湖南省老年醫學學會圍術期管理分會主任委員等學術任職,也是在前任學科帶頭人歐柏青的引領下,一步一步走到台前。
如今,他自然地接過了學科發展傳承的擔子。他常鼓勵團隊成員走出去,只要碰到學會換屆選舉,他就支持科裏的年輕專家去嘗試、去業界嶄露頭角。「學科發展不能斷代,下面的人超過我,才是最大的成就。」
每周三疑難病例討論時,梁力暉要求年輕醫生必須第一個發言:「從看片子到分析化驗單,逼著他們跳出舒適區。」團隊裏的成員大都來自不同專業,內部的相互學習就是共同進步的一大重要途徑。此外,梁力暉還常請其他學科的專家,為團隊「補課」。「老年醫學沒有捷徑,只有多學、多練、多思考,沒有學不會的技術。」

湖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團隊
耐心且熱心,24小時開機的「家庭醫生」
梁力暉的微信通訊好友總人數8419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患者及家屬。「從不怕麻煩」的他堅持24小時開機,這個習慣源自三十年如一日的信念:老年科的診療必須「以人為本」。只要接到患者咨詢,他都耐心解答,「除非有真正緊急的事,一般患者是不會隨意打擾的」。這份真誠換來的是病房常年滿床,病友們口口相傳,甚至輾轉五六層關系慕名而來。
面對老年患者群體,他如同「醫患關系調解大師」。團隊裏有位曾經性子急躁的年輕醫生,在他的手把手帶教下,也成為了患者信賴的「夕陽紅之友」。「了解家庭結構比看化驗單更重要。」梁力暉常提醒團隊,診前需掌握患者子女情況、居住狀態等背景,從「你老伴血壓最近怎樣」的寒暄切入,在家長裏短中完成精準診療。這種將人文關懷融入醫療細節的智慧,讓許多在外院碰壁的高齡患者,在這裏找到了醫學的溫度。
梁力暉風趣、幽默、耐心、豁達,他是科室的金牌調解員,也是近萬名夕陽紅群體的老友。在他帶領的湖南省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的墻上,中國老年人口趨勢圖與患者送的錦旗相映成趣,恰如這個時代的註腳:當銀發浪潮洶湧而至,總有人願做燈塔,照亮醫學的溫度與尊嚴。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人民醫院 吳心怡 圖/劉玉君
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