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飯後總是犯困?多是這4個原因,教你正確調節,不再困擾

2025-01-11健康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先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飯後犯困,這件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經歷過。

吃完一頓飯,眼皮開始變重,腦袋越來越沈,甚至感覺世界都安靜下來,只想找個地方瞇一會兒。

有時候困得莫名其妙,明明上一秒還精神抖擻,怎麽一頓飯過後,就瞬間「掉線」了呢?

更離譜的是,很多人覺得飯後犯困是因為自己「懶」,但事實證明,這其實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而且還和你吃了什麽、怎麽吃息息相關。

身體這套系統吧,雖然功能強大,但資源有限。 吃飯的時候,胃和腸道開始「開足馬力」,血液會集中到消化系統去幫忙。

這個過程有點像公司裏的「臨時計畫」,老板突然調了大量人手去一個部門,其他部門的工作自然就受到影響。

特別是大腦這個「高耗能部門」,供血一減少,反應立馬變慢,人也跟著覺得疲憊。飯後昏昏欲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血液「都跑去消化了」,而大腦暫時「斷糧」。

不僅如此,飯後犯困還和血糖波動有很大關系。

吃飯後,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血糖水平瞬間飆升。血糖升高後,胰島素旋即「登場」,其職責在於將血糖轉運至細胞內儲存或利用。

這個過程看似挺平常,但胰島素的活躍還會影響到一些腦部的激素,比如血清素和褪黑素。

血清素可令人放松,褪黑素則直接起「催眠」之效,二者聯手,便將人拖入飯後困意的「深坑」之中。

尤其是那些午飯吃得比較甜或者碳水過多的人,犯困的感覺會更強烈,畢竟糖分「作妖」的速度實在太快。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會疑惑,吃什麽樣的飯容易犯困呢?

其實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是罪魁禍首之一。比如,一頓速食,油炸食品搭配可樂,這種組合不只是熱量高,還會讓消化系統特別累。

脂肪的分解本來就需要更長時間,而高糖分又會引發劇烈的血糖波動,胃和腸道的「工作量」直接翻倍,血液更多地湧向消化系統,供大腦用的就更少了。

有人中午一碗蓋飯加一杯奶茶,下午直接趴在工位上睡著,這就是典型的飲食結構問題在「搗亂」。

除了吃的內容,吃飯的方式也會影響飯後狀態。 許多人忙碌起來便狼吞虎咽,三分鐘就解決一頓飯。

這種快速進食的方式會使胃腸驟然「接到大量任務」,消化壓力也隨之劇增。

再加上咀嚼不足,食物消化得更慢,身體花在胃腸上的資源分配時間也會更長,犯困自然會更加明顯。

反過來,細嚼慢咽的人,消化的節奏更平穩,血糖波動也沒那麽劇烈,飯後的疲憊感會明顯減輕。

另外,飯後犯困和身體的整體狀態也有很大關系。 比如,睡眠不足的人,平時本來就容易疲憊,飯後稍微一「缺血」,困意就迅速襲來。

很多人晚上睡得少,早上靠咖啡提神,中午再來一頓重油重糖的大餐,到了下午直接進入「半癱瘓模式」。這種「飯後犯困」其實是身體整體疲憊的表現,並不僅僅是吃飯的鍋。

說起來,飯後犯困這個現象還有些生物學上的「合理性」。

從前進演化的角度看,人類在吃完飯後,身體會預設進入一種「儲能模式」,大腦和肌肉的活動都暫時降低,盡可能為消化系統讓路。

這種機制在遠古時期可能有助於節約能量,但放在現代生活裏,尤其是高節奏的工作環境下,就顯得特別「添亂」。

畢竟,現代人吃飯後不是找個樹蔭打個盹,而是要回到工位繼續「卷」,一困起來,效率直接減半。

那飯後犯困的問題該怎麽調節呢? 首先是飲食內容的調整。

減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午餐。盡量選擇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比如雞胸肉、魚類、豆類、全谷物。

這些食物消化得更慢,但血糖波動較小,對大腦的供血影響也沒那麽大。 而像精制碳水、甜飲料、油炸食品這些「飯後困倦催化劑」,能少就少。

吃飯的節奏同樣重要。很多人因為忙,喜歡快速解決一頓飯,但這種方式對胃腸和大腦都不好。

試著慢慢吃,細嚼慢咽,每一口咀嚼20次以上,這樣不僅能減少胃腸的壓力,還能讓身體更平穩地適應飯後的狀態。

研究發現,吃飯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上的人,飯後犯困的機率會比那些五分鐘吃完的人低三分之一。

飯後的活動也別忽視。 一吃完飯就癱在椅子上或者直接躺平,會讓胃腸的壓力更大,消化變慢,還會加重困倦感。

不如站起來動一動,比如散步10到15分鐘,既能促進血液迴圈,還能幫助食物更快地透過消化道。別小看這十幾分鐘的活動,它對改善飯後狀態特別有幫助。

再有就是睡眠品質的問題,這和飯後犯困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如果晚上睡得不好,身體本來就處於「欠賬」的狀態,白天的精力儲備不足,到了飯後更容易出現疲憊和昏沈的感覺。

想要緩解這種狀況,規律作息是必須的。 晚上的休息時間要盡量固定,別總是熬夜到淩晨,給身體一個穩定的修復過程。

睡前的習慣也很關鍵,比如刷手機這種事最好別幹了,尤其是躺在床上的時候,手機螢幕的藍光會刺激大腦,讓神經持續興奮,不知不覺就拖晚了入睡時間。

此外,含咖啡因的飲品,比如咖啡、濃茶或者能量飲料,睡前也盡量別碰,它們會幹擾入睡,還可能影響深度睡眠的品質。

如果本身就有失眠、多夢、夜間醒來多等睡眠問題,飯後犯困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這個時候,光靠調整作息可能還不夠,最好進一步找找原因,比如是否有焦慮、壓力過大等影響睡眠的因素。

如果問題持續存在,甚至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可能就需要專業的幹預,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

那問題來了,除了調整飲食和睡眠品質,是不是還有一些簡單的小技巧,可以幫助在飯後迅速「提神」,擺脫那種昏昏欲睡的狀態呢?

比如透過特定的運動、呼吸方式,或者某些快速提升能量的健康習慣,是否能給身體「加個油」,讓飯後的疲憊感瞬間緩解?這些思路都值得一試。

對此,您有什麽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張蓉暉.為什麽飯後容易犯困[J].人人健康,2014,(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