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康匯醫院高血壓科 李玉明
在慢性病防控領域, 高血壓 、 高血脂 和 高血糖(糖尿病) 被稱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近年來,隨著肥胖率的持續攀升, 肥胖已成為「三高」共同管理中的核心問題 。202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指南將體重管理從三大核心措施的 第三位前移至第二位 ,進一步凸顯了體重管理在「三高」防控中的重要性。結合2024年國家衛健委「體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本文將從病理生理機制、臨床證據及政策實踐三個維度,探討 為何體重管理應成為「三高」共管的核心 。
一、肥胖是「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三高」發生和發展的共同土壤。其病理生理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胰島素抵抗與代謝紊亂
肥胖導致脂肪組織過度堆積,特別是內臟脂肪的增多,會引發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抵抗不僅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發病機制,還會進一步導致脂代謝紊亂(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血壓升高。因此,肥胖透過胰島素抵抗這一共同通路,直接促進了「三高」的發生。
2.慢性炎癥與血管損傷
脂肪組織不僅是能量儲存器官,還具有內分泌功能。肥胖狀態下,脂肪組織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6),引發慢性低度炎癥。這種炎癥狀態會損傷血管內皮功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從而加劇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進展。
3.神經內分泌調節失衡
肥胖會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和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啟用,進而引起血壓升高和血糖代謝異常。
由此可見,肥胖不僅是「三高」的共同危險因素,更是其病理生理機制的交匯點。透過體重管理,可以從源頭上幹預「三高」的發生和發展。
二、體重管理對「三高」防控的臨床證據
大量臨床研究證實,體重管理對「三高」的防控具有顯著效果:
1.減重與血壓控制
研究顯示,體重每減少1公斤,收縮壓可降低約1 mmHg。對於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壓患者,減重5%-10%可使血壓顯著下降,部份患者甚至可減少或停用降壓藥物。
2.減重與血脂改善
減重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同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例如,一項納入超重患者的幹預研究發現,減重10%可使甘油三酯水平下降20%-30%。
3.減重與血糖控制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減重不僅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著名的糖尿病緩解臨床試驗(DiRECT)表明,透過強化體重管理,近半數患者可實作糖尿病緩解。
這些證據表明, 體重管理是「三高」防控中最具成本效益的幹預措施之一。
三、政策實踐:2024年「體重管理年」的核心措施
2024年,國家衛健委將「體重管理年」作為慢性病防控的重點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強化體重管理在「三高」共管中的核心地位:
1.全民體重篩查與分級管理
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體重篩查,將體重指數(BMI)和腰圍納入常規體檢計畫,並根據超重和肥胖程度實施分級管理。
2.多學科協作的體重管理方案
在醫療機構中推廣多學科協作的體重管理模式,整合營養科、內分泌科、心血管科等資源,為患者提供個人化的飲食、運動和行為幹預方案。
3.社群健康教育與支持
透過社群健康教育活動,普及體重管理知識,鼓勵居民參與科學減重計劃。同時,利用移動醫療技術,為患者提供遠端體重管理支持。
4.政策支持與環境營造
推動健康飲食和運動環境的建設,如限制高糖高脂食品的廣告宣傳、推廣公共體育設施等,從政策層面支持體重管理。
肥胖作為「三高」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其管理在「三高」防控中具有核心地位。 透過體重管理,不僅可以改善血壓、血脂和血糖水平,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整體風險。 2024年國家衛健委「體重管理年」的系列措施,進一步凸顯了體重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性。未來,隨著政策落地和科學研究的深入,體重管理將成為「三高」共管的核心策略,為全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李玉明教授簡介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天津康匯醫院院長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 常委、高血壓學組組長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副總編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內科分會 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總幹事
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 委員
全國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評估與提升工程(CDQI)高血壓中心 主任
天津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 名譽主任委員
天津市醫學會 副會長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 常務副會長
美國心臟病學會資深會員
歐洲心臟病學會專家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