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20個「世界腎臟日」 ,今年的主題是「您的腎臟還好嗎?及早發現,保護腎臟健康!」。如今,患慢性腎炎已經不再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的專利,20歲左右的年輕人患上慢性腎炎和尿毒癥的也已不是少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腎內科了解到,最近一段時間,他們便收治了幾例慢性腎炎年輕患者,其中年紀最小的剛滿20歲。
小徐(化名)今年剛滿20歲,在某次體檢時發現血壓竟高達200/120公釐汞柱,於是來到醫院就診,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存在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現,最終確認為慢性腎炎。小徐告訴記者,平日裏她沒有感到不適,沒想到腎臟竟然出現了問題。
「當時血壓特別高,收縮壓到兩百,舒張壓一百二,所以趕緊來醫院檢查,發現肌酐也很高。」小徐說。
腎內科主治醫師何正佳說:「患者入院後,我們發現她有大量蛋白尿,肌酐值也飆升到200多,但她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癥狀,好在發現得還算及時。」
腎臟疾病因其隱匿性,常被稱為「沈默的器官」。醫生告訴記者,早期階段,腎臟即便受損也可能不會表現出明顯癥狀,直至功能大幅下降,才會出現諸如乏力、高血壓等癥狀。這些往往是腎臟問題的警報,卻常被誤解為普通不適,特別是對健康防範意識薄弱的年輕人而言,容易延誤治療。
「有的人會出現眼瞼、臉部或者腳部浮腫,小便有泡沫,還有血壓升高、貧血、胃口不佳、消化道不適、腰酸乏力等情況。實際上,這些都是腎臟病的一些癥候和訊號。但問題在於,這些癥狀並非腎臟病所特有。大家往往覺得是工作太累、壓力太大導致的。」腎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鮑曉榮說。
由於腎臟病的發病人群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發病年齡並不固定。因此,醫生建議,普通人群每年至少進行1次常規血、尿檢,而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需每半年體檢篩查。此外,作為一種慢性遷延性疾病,腎臟病需要系統診斷治療、長期隨訪,切不可迷信「土方偏方」「保健品」,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鮑曉榮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關鍵在於定期到醫院復查、隨訪,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合理用藥,根據隨訪指標調整、最佳化治療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減少並行癥,延緩慢性腎臟病的病情進展。」
記者:楊惠聰、朱磊
通訊員:羅迎春(金山醫院)
編輯:幹鈺瓊
責編:俞蘿寅、程佳域
稽核:陳建軍、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