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做飯時的不小心,還是使用熱水器具的疏忽,燙傷都是較為常見的意外情況。而燙傷後起水泡更是讓傷者難受不已,此時,正確的處理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傷口的愈合以及是否會留下疤痕等問題。

當燙傷發生並出現水泡時,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迅速脫離熱源。比如被開水燙傷,要立即將受傷部位從開水中移開;若是被油濺到,需馬上遠離油鍋。這一步的關鍵在於盡可能縮短皮膚與熱源的接觸時間,防止燙傷程度進一步惡化。因為每多一秒與熱源接觸,皮膚組織所受到的損傷就可能更嚴重。
緊接著,要用大量的流動涼水對燙傷部位進行沖洗。沖洗時間最好能保持在 15 到 30 分鐘左右。涼水沖洗能夠快速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降低局部溫度,從而減輕熱力對皮膚深層組織的損害。在沖洗過程中,水的溫度要適中,避免過冷導致凍傷。同時,如果燙傷部位有衣物覆蓋,在沖洗的同時要小心地去除衣物,但切記不要強行撕扯。因為燙傷後的皮膚非常脆弱,強行撕扯衣物很可能會撕破水泡或造成皮膚的二次損傷,加重傷勢。

完成沖洗後,就要觀察水泡的具體情況了。如果水泡較小,直徑通常在 1 厘米以下,這種小水泡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因為小水泡的皮膚完整性相對較好,水泡內的液體可以逐漸被身體自行吸收。此時,為了促進傷口的愈合和緩解疼痛,可以在燙傷部位塗抹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燙傷膏,如濕潤燒傷膏、京萬紅軟膏等。塗抹時要註意手法輕柔,避免弄破水泡。
要是水泡較大,直徑超過 1 厘米,或者水泡已經破裂,就需要更加謹慎地處理了。對於較大的水泡,不建議自行在家中挑破,因為自行操作很容易導致感染。最好前往醫院,由專業的醫生在嚴格的無菌操作下,使用無菌註射器將水泡內的液體抽出。抽出液體後,醫生會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並根據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包紮。如果水泡已經破裂,要先用生理鹽水或碘伏輕輕沖洗傷口,去除傷口周圍的汙垢和雜質,然後用幹凈的紗布或繃帶進行適當包紮,以保護傷口,防止細菌侵入。
在處理完燙傷後的一段時間內,傷口的護理也至關重要。要保持傷口的清潔和幹燥,盡量避免傷口沾水。因為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細菌的滋生,容易引發感染。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疼痛加劇、發熱等癥狀,很可能是發生了感染,要及時就醫。此外,在飲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傷口,加重疼痛。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魚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等,這些營養物質有助於促進傷口的愈合。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授權,不得部份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