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一直活在矛盾裏,不補身子虛,補了又上火!稍微吃多了點焦燥、辛辣的食物就會上火,但是一年四季,手腳腰背都是涼涼的。
身體就像被什麽東西分割成了兩部份:上半身熱得像個火爐子,下半身冷得像常年凍在冰窖,特別是女性,在生理上還會有痛經、宮寒等癥狀。
這樣的「身體矛盾體」,中醫叫做「上熱下寒」。
很多人會一邊上火一邊體寒,市民周女士就是其中一員,「最近手腳冰涼,吃了點補氣血的阿膠,嘴角馬上就起泡,再吃兩天就便秘了!」她無奈地說,自己屬於「上熱下寒」體質,很難調理。
然而,最近有網友更是建議直接「上中藥」:先服用黃連上清丸清火,再用參苓健脾胃顆粒,最後再補氣血,並稱對「上熱下寒」有「奇效」,引得不少人效仿。專家提醒,這種調理思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風險。
據介紹,「上熱下寒」屬於中醫學的概念,是亞健康的一種體質型別,「通俗點講,患者常常在上半身(尤其是頭面部)感到燥熱,比如容易出汗、長痘、口幹喉嚨幹、心煩氣躁等;而在下半身(肚臍以下)則表現為寒涼,比如腳冷、膝蓋冷,甚至是全腿冰冷。」湖南婦女兒童醫院中醫婦科雷磊主任醫師介紹,「上熱下寒」體質的治療比較復雜,也十分考驗中醫師的水平,並不能簡單「粗暴」地進行清火、溫補、調中焦。
「中醫在治療時不僅要清上熱、溫下寒,還要考慮氣機(人體內氣的正常執行機制)的升降沈浮,以及藥物的內容和作用機制。」 雷磊主任醫師解釋道,「上熱下寒」其實包含很多種型別:比如脾胃寒肺熱、腎寒心熱、肝脾寒肺胃熱等,每一種病癥的治療方法都是不同的。
如何調理?具體方法如下:
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調理:「交通興盛」(促進心腎相交)、「通中交」(改善脾胃功能)、「引火下行」(調理身體上火癥狀)。
1、揉腹
雙手搓熱,交叉放在肚臍眼位置,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揉49圈。
2、泡腳
泡腳水至少要沒過三陰交穴,也就是小腿肚;如果說條件更允許的話,最好是能夠泡到膝蓋下方四指的一個位置。水溫42度,可加入生姜、花椒等幫助暖腎。
3、喝養生茶
小黑豆和淮山藥片一起泡水喝,可滋腎、健脾、引火下行。
4、拍八虛
肘關節、腋下、髖部、膝蓋,這四處肌肉較少,以筋膜為主。可以先左後右,握空拳,從輕到重拍。
如果心有問題,下午三點後拍,其他可以選擇上午拍。但是如果有外傷,兒童或者很小的寶寶,以及女性處於例假期是不合適的。
5、八段錦
雖然八段錦節奏比較慢,但是每天練習八段錦,12分鐘就可以過一遍,可幫助調理心火、腎水、脾胃等功能,對於改善「上熱下寒」非常有用。
另外,站樁,金剛功等運動也非常有益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上熱下寒,最重要的就是要動起來,選擇您喜歡和適應的運動方式就好。
總之,調理「上熱下寒」需要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婦女兒童醫院 易成功關註@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