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厲國陽。 單位供圖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大湧)紅木文化博覽城厲國陽工作室,機器的轟鳴聲與手工雕刻的木屑清香交織,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山市國陽雕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厲國陽手持刻刀,正專註地在一塊紅木上雕琢花鳥紋樣。
木屑紛飛間,厲國陽感慨地說:「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參與工會組織的‘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能夠幫助中山市大湧鎮紅木家具行業解決技術難題,實作創新發展,讓個人在行業技術領域的專業優勢得到發揮,我的內心充滿成就感。」作為紮根中山14年的「新中山人」,厲國陽親歷了紅木家具產業的興衰起伏,如今成為中山「勞模工匠助企行」專項行動中的關鍵力量。
勞模工匠「把脈」行業痛點
大湧鎮有著中國紅木產業之都、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中國紅木雕刻藝術之鄉等美譽,擁有超過300家紅木家具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年產值超過10億元。然而,近年來,紅木家具行業面臨著產品同質化、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為了解決問題,2024年以來,中山市、大湧鎮兩級工會多次邀請厲國陽等行業大咖齊聚「把脈」行業痛點,共話行業高品質發展。
談及紅木家具行業的現狀與發展,有勞模工匠指出,「中山紅木家具行業經營還未自覺形成工匠精神,粗放化生產難以使產品品質達到高水平;精品則更加缺乏,消耗消費者的信心。」此外,伴隨板式家具、歐式家具的興起,與新型家具運輸方便、拆裝方便、款式新穎等特點對紅木家具市場造成較大沖擊;而大湧鎮的家具款式陳舊,市場目標人群受限,也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在助企行走訪中,人才斷層是厲國陽最深的憂慮。據他估計,行業近年來有約90%的雕刻工匠流失。「租賃廠房成本較高,導致企業更青睞快速回本的流水線產品,而忽視工藝沈澱。‘改款不創新’等短視行為正在透支行業未來。」
他說:「中山紅木的文化底蘊深厚,完全有能力打造高端客製市場。我們需要的是‘出品即作品’的魄力,而非‘低價換銷量’的妥協。」一方面,需要推動智慧制造機械化轉型,根據市場需求提高產品一致性和精確度;另一方面,要推動校企人才供需對接,由市總工會牽頭,企業勞模工匠代表引領舉辦「紅木家具智慧制造」培訓班,開展相關專業技能競賽,培育大量人才,輸送到企業,助力「紅木智造發展」。
數智引擎驅動傳統技藝新生
去年以來,中山市充分發揮紅木家具制造產業人才資源優勢,透過組織勞模工匠聯合技術能手和眾多高校組成技術服務隊,解決企業發展難題推動校企合作,聯動有關企業和中山市技師協會,共同探討紅木家具實作數位化智慧化及產業升級的路徑,打造了企業「點單」、勞模工匠人才「做菜」、工會「送菜」的一條龍服務,形成了工會搭台助力企業「供需雙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面對智慧制造浪潮,厲國陽也展現出開放姿態。他帶領創新工作室引入AI出圖潤色,數控機床進行粗坯加工,將原來傳統的手工雕刻周期縮短三分之一。他說:「AI可以幫助草圖進行3D建模,數控機床可以幫助匠人洗凈底部雜質,讓匠人專註雕刻羽毛紋理的細節創作。」他建議,行業共同推動智慧制造機械化轉型,建立專家人才庫,透過運用「智慧AI技術,建立模型資料庫」,提升創作效率。
2024年11月,厲國陽參與中山市總工會組織的赴潮州市產業調研,兩地工匠就木雕技藝傳承展開深度對話。「潮州將工作室嵌入古城景區,讓傳統工藝成為文旅名片,這對中山很有啟發。」他表示,中山應積極推動紅木家具與燈飾產業的跨界實驗。「在全屋整裝私人客製化趨勢下,紅木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近年來,中山紅木家具行業也嘗試將雕刻元素融入智慧照明系統,讓家具在光影變幻中講述文化故事。」目前,行業研發的紅木嵌瓷台燈系列已進入打樣階段。
除了為企業「把脈問診」,厲國陽去年還參與勞模工匠奮戰「百千萬工程」百日攻堅行動,圍繞農業產業建言獻策,助力推動鄉村振興建設。在他看來,鄉村建設與產業升級存在共性邏輯:「既要保留鄉土肌理,又需植入現代設計語言。就像紅木家具不能只做仿古款,而要創造符合當代審美的‘新中式’。」
面對未來,厲國陽說:「中山正在打造‘工匠之都’,工會近年來組織的技能競賽、創新工作室聯盟等平台,讓匠人從幕後走向台前。」他表示,工匠精神不是固守傳統,而是以極致之心擁抱變化,只要刀鋒所指仍是初心所向,雕琢的便不僅是紅木家具,更是一個行業的未來。
(來源:南方工報 作者:全媒體記者譽建業 通訊員房芳)
責編:黃瑜
二審: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