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當年買這套高層二樓的時候,我也糾結過。
畢竟網上鋪天蓋地都是「二樓不能買」「反水層」「私密差」的警告,但架不住價格便宜啊
總價比中間樓層少了近15萬,省下的錢夠我裝個地暖再買套沙發,這誘惑誰能扛得住?

五年住下來,我發現二樓的優缺點就像硬幣的兩面,但有些坑真是踩了才知道有多深。
先說優點吧,畢竟這是讓我當初下決心的理由。
第一,出行方便是真的香。
我家這棟樓32層,早高峰電梯排隊是常事,鄰居家小孩上學經常提前20分鐘出門。
而我呢?直接走樓梯,兩分鐘到單元門,每天多睡半小時不是夢。尤其是有次電梯故障,鄰居們爬樓爬到懷疑人生,我拎著菜籃子慢悠悠晃回家,那一刻覺得自己簡直是個大聰明。
第二,水壓穩如老狗。高樓層一到晚上用水高峰,洗澡水小得像眼淚,而我這兒水龍頭一開嘩嘩的,連燃氣熱水器都少鬧脾氣。
第三,窗景白嫖。一樓鄰居花大價錢搞了個小花園,我坐沙發上就能看櫻花落、聞桂花香,還不用操心修剪草坪,這波「免費景觀房」的體驗屬實賺到。
但住久了才發現,這些優點背後藏的全是「暗箭」。首當其沖的就是私密問題。我家客廳裝的落地窗,本想著通透敞亮,結果成了大型社死現場。
有天我在家跳劉畊宏,樓下遛狗的大爺擡頭就是一句:「姑娘,動作不對啊!」嚇得我當場石化。
後來裝了雙層窗簾,白天也得拉得嚴嚴實實,不然總感覺路人在「即時直播」我家動態。
更糟心的是噪音,你以為二樓離地面遠點就清凈?
錯了!小區廣場舞的音響、熊孩子追打的尖叫、甚至半夜垃圾桶的哐當聲,統統精準投送到耳邊。
有回淩晨兩點,樓下小情侶吵架,台詞比電視劇還狗血,我楞是聽完了一整出「你愛不愛我」的哲學辯論。
如果說私密和噪音還能忍,采光和反水就是妥妥的硬傷。我家樓間距45公尺,按說符合標準,但前面那棟樓的腰線層剛好擋在二樓窗戶上方。
冬天陽光像被刀切過,下午三點客廳就得開燈,電費比樓上鄰居多掏20%。
最崩潰的是去年廚房反水,汙水裹著菜葉子從地漏噴出來,物業疏通三次都沒根治,最後自費3000塊加裝止逆閥才消停。
上網一搜,發現超過60%的高層二樓住戶都遇到過類似問題——因為一樓獨立排水,壓力全轉嫁到二樓了。
至於傳說中的蚊蟲攻擊,以前總覺得紗窗能搞定,直到親眼看見蠓蟲從紗網孔裏鉆進來。夏天根本不敢開窗,不然白墻上全是小黑點屍體,密集恐懼癥患者直接勸退。
更紮心的是轉手難題,去年想置換房子,中介一聽是二樓直接搖頭:「這樓層掛半年都難賣,除非降價15%。」果然,掛了八個月,看房的人還沒中介帶看的話多。
當然,二樓也不是一無是處。對腿腳不便的老人、預算緊張的剛需族,它依然是價效比之選。但如果你對生活品質有點追求,聽我一句勸:買二樓就像開盲盒,可能開出隱藏款,更可能踩雷。
非要買的話,記住三條:選樓間距超過50公尺、一樓有獨立排水、且避開主幹道的戶型。否則,省下的那十幾萬,遲早會變成物業費和心理治療費貼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