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與醬酒的緣分,恰似天成。
從地理來看,兩者的發源,都有著近似的地形風土,一個位於四面環山的四川盆地,另一個則出自同樣群山環燒的赤水河谷。
從發展來講,兩者的淵源,都有著迷一般的傳奇,一個淵源於「蠶叢及魚鳧」的神秘巴蜀,另一個則起始於「唐蒙使夜郎」的神秘茅台。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兩者雖均產於偏隅之地,經過千年傳承,卻都成為了縱橫華夏的美酒美食,並成為各自領域的風味頂流之作。麻、辣、鮮、香,似乎很難有比川菜更過癮的美食,香、醇、濃、厚,似乎很少有比醬酒更醇厚的美酒。
那麽,這天作之合的一對兒,天然的風味之鄰,碰撞後,能綻放出怎樣的神奇滋味?
01、從不通人煙,到川味縱橫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唐代詩人李白對古蜀國的感嘆。字詞之間充滿著迷蒙的神話色彩。然而,這層朦朧迷霧被撥開後,川味的秘密,便一發不可收拾。
「尚滋味,好辛香」,川人對於美味的用心,在先秦時已初露端倪。1981年,四川忠縣東漢墓葬中,「庖廚俑」的出土,讓人們浮想聯翩。其頭戴配花高帽,一手執刀、一手拿肉,身前擺滿了牛頭、豬頭、雞、鴨等。看來,對古代四川人來說,吃,無疑已經是人生大事了。生前享受了美食,死後也不忘帶一個好廚子!
正是這種精神的驅動,魏晉時,以辛香為特色的西蜀飲食已經大放光彩,與「重鹹鮮」的北方飲食、「喜甜酸」荊吳飲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兩宋,餐飲仍延續「北食」「南食」「川飯」三大主流。
到了唐代,川西平原憑借「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地勢形便」的優勢,天府之雄國愈發凸顯。這一時期,川菜也進去了「開掛發展階段」,不僅大量使用優質特產原料,特色菜點不斷湧現,餐飲筵宴更是獨具特色,尤以遊宴、船宴名聞華夏。此時,川味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已經從「三足鼎立」,成為「兩大美譽」,即「揚(揚州)一益(成都)二」。
兩宋時期,川菜開始全國化之路。「川食」和「川廚」逐漸走出巴蜀,將特色風味美食和烹調技藝展現在中原大地。北宋開封、杭州等地「有川飯店,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煎燠肉、生熟燒飯」已是譽滿世間。
在全國化的基礎上,川菜不斷革新經營,經過明清的大發展,到民國時期,不僅食肆興旺,而且筵宴亦興盛,崛起一批如正興園、聚豐園、榮樂園、枕江樓等獨具特色的餐館酒樓。
今天,川菜更是聲譽卓著,80年代中國刮起了「川菜旋風」後,川味不僅席卷神州,更名揚世界。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都有川菜美味的飄香。
源自古代巴蜀之川菜,經商周至秦孕育萌芽,漢晉時期初步形成,於唐宋時代蓬勃發展,終於明清定型,川菜之所以形成獨樹一幟的菜系,能從不通人煙,到川味縱橫,緣由可有三:
其一,天府之國,得天獨厚。富饒的自然資源,為川菜烹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基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沃野千裏,江河縱橫,境內牛羊豬狗五畜興旺、蔬菜瓜果四季常青,峽谷江河中還有江細、巖鯉、雅魚等,均為魚類上品,山嶽丘陵間盛產的銀耳、竹蓀、蟲草等,實乃營養之珍饈。
更有品質優異的調味品,如自貢井鹽、內江白糖、德陽醬油、閬中保寧醋、茂文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金條海椒,凡此種種,用之不竭。
其二,民俗眾多,口口相傳。四川的民俗習慣和名流贊是川菜發展的基本保證。川人善烹調,好品味,凡奔喪、婚配,豐收喜慶、社交等都免不了設宴一番,四川典型的「田席」正是今天川菜筵席形式的雛形,這促進了川菜提升和推廣。
而對川菜的名聲大震,還需歸功於各大名家的推波助瀾,自古以來,大量的詩詞歌賦和筆記雜說,展示了川菜歷史演變過程和風貌。如【呂氏春秋·本味篇】【蜀都賦】、【華陽國誌】【西陽雜俎】等古籍書寫,以及李白、杜甫、蘇軾、陸遊、李調元等優美的詩句謳歌。
其三,博采眾家,滋味相容。不斷吸收是川菜得以發展的關鍵。川菜的發展壯大,一直在吸收中國烹飪各家之長。對宮廷菜、官府菜、寺廟菜、民族菜、民間菜統統實行「拿來主義」。如此一來,不僅豐富了川菜的滋味內涵,更契合了眾多食客的挑剔口味。
02、席卷神州的四道川味
正如醬香酒,不是貴州人的專屬,而是中國人的重要時刻上佳飲品。川菜亦不是川渝人獨享,幾乎在全國各地,都能吃到地道的川菜,而如下這四大名菜,更具有廣泛的普及性和優秀的佐酒特質。
上榜酒肴一:
回鍋肉配國台十五年,四「醬」合一

回鍋肉,是川菜中十大名菜之一,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那是還叫做「油爆肉」,味道偏向於鹹鮮,並不是今天的樣子。如明人宋翊【竹嶼房雜部】這樣記載:「油爆豬,取熟肉細切膾(切片),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
到了明清時期,辣椒的傳入,這才致使回鍋肉基本定型。而清末時候,豆瓣的創制,更加提升了回鍋肉的口感和品質,形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川味名肴。
這道菜有幾個地方非常講究,首先選肉很重要,必須選用膘肥皮薄而嫩的豬坐臀肉,帶皮豬肉則次之。而佐味上,需要用到三味「靈魂醬料」,一是紅醬油,二是豆瓣醬,三是甜面醬,其中,紅醬油,用醬油加紅糖、飴糖、香料熬制而成,味甜香鮮。
看到這麽多帶「醬」的調味就知道,這道菜和醬酒是何種默契。佐酒此菜,上選為國台十五年,菜肴味濃而鮮香,巧映陳香,微辣而回甜,正對醇甜,尤其是醬味十足,這讓十五年的醬香大增,形成四「醬」合一之勢。
上榜酒肴二:
宮保雞丁配國台國標,鮮香甜嫩

宮保雞丁,亦屬川菜十大名菜,還是禦用名菜之一。源於清朝山東巡撫、四川總督丁寶楨所創,本來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後來盡人皆知。
所謂「宮保」,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其治蜀十年,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追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於是,他發明的這道菜,也就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丁寶楨在山東為官時,曾命家廚改良魯菜「醬爆雞丁」為辣炒,後來在四川總督任上的時候將此菜推廣開來,創制了一道將雞丁、紅辣椒、花生米下鍋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
這道菜深受飲者的青睞,原因在於加入白糖、冰糖烹製,讓其風味偏向甜口,可緩沖白酒的刺激,並契合美酒的醇甜。所以,這道菜的佐酒,需要選用醇甜感十足的國台國標。此外,這道菜還有一處點睛之筆——花生米的融入,這是自古飲者的大愛,此菜制作中,花生米經過油鍋炸脆,帶有焦香,這和國台國標的焦糊香、陳香,尤為匹配。
上榜酒肴三:
東坡肘子配國台十五年,外焦內甜

大家都知道,蘇東坡是文壇的全才,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而在食壇,他也是公認的「食神」。在他的詩詞歌賦中,有數十首和飲食有關。
他不止愛寫關於美食的詞賦,還喜歡發明美食,尤其喜好豬肉,蘇東坡有多愛豬肉呢?在上任至黃州時,蘇東坡發現黃州的豬肉價賤如泥,於是揮筆寫了一篇【豬肉頌】,所謂「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讓我們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濃肉香。
東坡制肉,尤為經典的當屬東坡肉,但在東坡肉之前,其前身東坡肘子其實已經家喻戶曉。話說東坡到了杭州,人們知道他愛食豬肉,紛紛送上門來,面對成堆豬肉,他叫府上廚師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己的家鄉四川眉山燉肘子的方法,結合杭州人的口味特點,加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用文火燜得香嫩酥爛,然後再按花名冊,每戶一塊,將肉分送出去,這才有了「東坡肉」。
而東坡肘子的發明,則要歸功於他的妻子王弗。相傳,有一次蘇東坡的妻子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因一時疏忽,肘子焦黃粘鍋,她連忙加進各種配料再細細烹煮,以掩飾焦味。不料這麽一來微黃的肘子味道出乎意料的好,頓時樂壞了蘇東坡。於是,蘇東坡不僅自己反復炮製,並留下了記錄,還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東坡肘子」得以傳世。
時至今日,東坡肘子不僅是川菜大宴中的壓軸硬菜,更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這道菜的制作非常耗時,肘子要經過油炸,並要加入白酒,小火慢燉四個小時以上,最後,淋上特制料汁方能成型。其中,所使用的料汁,多達17種,如郫縣豆瓣醬、德陽醬油等,集盡川味佐料之能事。
經過多重醬料的使用,讓這道菜的外在仍以濃郁醬味為主,同時外皮經過油炸,還帶有一絲焦香,這適合搭配醬香和焦香均十足的國台十五年。此外,由於料汁是最後方才融入,所以,肘子內部仍保留最為醇熟的肉的甜香,又可呼應國台酒經典的醇甜之感。
上榜酒肴四:
毛肚火鍋配國台十五年,過癮絕配

提到川菜,必然不可繞過火鍋,而提到四川火鍋,當然不能逾越毛肚火鍋。
四川作家李劫人在其所著的【風土什誌】中說,「吃水牛毛肚的火鍋,則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鹵汁。」
毛肚火鍋的華麗轉身,是在民國,重慶城內的飯店開始將毛肚火鍋高尚化,從擔頭移到桌頭,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幹凈而適合人的口味。
及至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火鍋日益興盛,官場要員、金融巨頭、商人等以吃火鍋為時尚,有的還自己經營火鍋店。今日,毛肚火鍋的美譽度和火熱度,自然毋庸贅述,各種連鎖火鍋名店,已遍及神州。
味重麻辣,濃香鮮美,正宗的傳統毛肚火鍋,之所以飽受青睞,就在於一個詞「過癮」。其單鍋底湯料就要用到幾十種,如辣椒面、花椒、永川豆豉、郫縣豆瓣醬、醪糟汁、牛油,五香料……而濃郁的鍋底風味,仍無法滿足巴渝人的味蕾,蘸料也是必要之物,蒜泥、麻油、香醋、香蔥等,融入一碟,讓鮮嫩脆爽的毛肚又包裹一層美味。
像是如此滋味大菜,想要以簡單的酒體佐之,很難駕馭,唯有醇厚的醬香型白酒,可與之契合,對於國台酒而言,唯有老酒更多、醬香更足、醇厚度更優的國台十五年,可擔此任,讓勁爽的毛肚火鍋,更加過癮。
無論醬酒還是川菜,憑借著同樣的濃郁滋味,同樣的奔放性格,從不通人煙,到風味縱橫,在全國引發了川菜熱和醬酒熱,讓全國乃至於世界各地的飲者食客,都可一覽中國香、中國味。
來源 國台酒業
編輯 張建
二審 牛波
三審 陳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