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牛刀商業評論)
作者丨婉秋
出品丨牛刀商業評論
上市這條路,古茗走了近15年。
2010年,王雲安在浙江溫嶺一個名叫大溪的小鎮創立了古茗茶飲,主營果茶、奶茶及咖啡,價格區間在10~20元。
以「小鎮青年」為核心客群的古茗也精準破圈,也帶著8.9元現制咖啡和7600多家門店全力突圍,將下沈市場消費者對「一線城市品質」的咖啡想象,與古茗的產品體驗牢牢繫結。
在新茶飲圈,古茗王雲安與蜜雪冰城張紅超兩人都有著「白手起家」的勵誌故事,外界不免會將二人聯系在一起談論 。
對此,他曾說,「中飯一半的價格」,復購率是最高的。巧合的是,這與蜜雪冰城在下沈市場的邏輯相似。
要知道,在新茶飲圈,古茗王雲安與蜜雪冰城張紅超兩人都有著「白手起家」的勵誌故事,外界不免會將二人聯系在一起談論。
招股書顯示,王雲安持股43.21%,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聯合創始人戚俠、阮修迪二人,分別持股19.78%和13.74%。
【天眼查】資訊顯示 ,古茗上市前獲得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美團龍珠、沖盈資本、騰訊投資、元生資本、正心谷資本等。
營收增長放緩
現制茶飲行業在歷經前期的高速擴張與野蠻生長後,無可避免地踏入了深度調整期,作為行業頭部品牌的古茗,即便擁有先發優勢與規模效應,也難以獨善其身,正面臨著增長曲線失速、利潤結構失衡的雙重困局。
回溯古茗的崛起之路,其憑借「優質鮮果茶+親民價格」的精準定位,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加盟網路。
但如今古茗的營收與利潤增長態勢均不容樂觀,營收增速明顯放緩 。
2024年古茗實作營收87.91億元,雖實作了14.5%的同比增長,但與2023年38.1%的高增速相比,幾乎遭遇腰斬,收入增長動能顯著減弱。
(來源:古茗財報)
歸母凈利潤達14.79億元,同比增長36.9%,乍一看成績頗為亮眼,然而經調整凈利潤僅增長5.7%至15.42億元。其毛利為26.87億元,相較於上一年同期的24.03億元增長11.8%, 暴露出核心業務盈利能力的持續衰減 。
年內利潤為14.9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0.96億元增長36.2%;經調整凈利為15.4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59億元增長5.7%。
而行業層面的結構性變革,正成為古茗增長的最大桎梏。
茶飲市場規模增速從2023年的44.3%斷崖式下跌至2025年預期的12.4%,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賽局。
市場飽和度極高,全國奶茶店總數超41萬家,近一年凈減少1.77萬家,三線以下城市閉店率高達60%。
這種大環境使得古茗所處的市場空間被嚴重壓縮,潛在客戶增長乏力,新客戶獲取難度加大,老客戶復購率也因市場選擇增多而受到影響,直接導致其收入增長速度大幅放緩。
此外,競爭維度的升級,讓古茗陷入「上下夾擊」的戰略困境。
價格戰成為目前現制茶飲行業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重塑了市場分層格局。
喜茶、奈雪等高端品牌集體下沈至15元價格帶,與古茗14元的主力產品形成直接競爭。同時,蜜雪冰城憑借6元的極致價效比,從低端市場對古茗進行降維打擊。
古茗作為腰部品牌,既難以像蜜雪冰城那樣透過極致價效比收割下沈市場,又缺乏喜茶、奈雪等高端品牌的產品溢價能力,在行業增速系統性放緩的背景下,其增長空間被嚴重擠壓。
(來源:網路)
古茗也面臨著產品創新乏力的問題,2024年古茗推出85款新品卻無一爆款,招牌產品「超A芝士葡萄」與競品在配方、口感甚至包裝上高度雷同,創新乏力導致使用者新鮮感消退,復購率下滑,陷入「賣貨越多、利潤越薄」的惡性迴圈。
當行業進入「微創新」階段,古茗未能透過差異化產品構建護城河,只能在紅海中陷入「跟風-同質化-價格戰」的惡性迴圈。
總體來說, 古茗缺乏獨特的賣點和差異化有利競爭 。
在現制茶飲市場,消費者對於新奇、獨特的產品體驗需求日益增長,產品同質化使得消費者對古茗的品牌忠誠度降低,難以吸引新的消費群體,也無法促使老客戶增加消費頻次,從而限制了收入的增長。
這場增長危機的本質,是行業紅利消退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考驗。
古茗若想破局重生,亟需在存量市場中開辟新的增長曲線,實作從規模驅動向價值驅動的戰略躍遷。
加盟擴張失速與單店效率下滑
在現制茶飲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已達白熱化階段,古茗正深陷加盟擴張失速與單店效率下滑的雙重困境。
在門店擴張戰略上,古茗采取了地域加密策略。
當單一省份的門店數量超過500家時,便借助規模效應進入臨近省份。 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升了品牌效應,降低了倉儲物流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
但在市場逐漸飽和的大環境下, 這一策略的弊端也開始顯現 。
2024年,古茗新開業門店1587家,與2023年的2597家相比大幅減少;關閉門店數量卻從265家激增至674家,凈增門店數量銳減至913家,相較於2023年凈增的2332家,下降振幅高達61%。
(來源:古茗財報)
從市場飽和度來看,由於在下沈市場布局的門店比例過高,導致區域內市場飽和現象嚴重,同店分流問題突出。
這使得各個門店的客流量被大幅分散,直接導致單店售出杯數、單店日均售出杯數雙雙下滑。
古茗單店GMV從2023年的246.64萬元降至2024年的236.07萬元,日均GMV也從6800元降至6500元。
這些核心經營指標的持續下滑,對古茗的整體業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來源:古茗財報)
與此同時, 行業內的價格戰也愈演愈烈 。
蜜雪冰城等品牌憑借極致價效比的策略,在下沈市場不斷擠壓其他品牌的客單價。
古茗在價格方面難以與蜜雪冰城抗衡,這進一步壓縮了其利潤空間,使得古茗在下沈市場的經營愈發艱難。
加盟商層面的問題同樣對古茗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古茗98%的收入依賴於加盟商,拓店速度的放緩直接導致營收增速下降。
2024年,新增加盟商數量腰斬至1125家,結束的加盟商數量則激增至871家,結束率升至18.9%,加盟商的流動性明顯加劇。
(來源:古茗財報)
不過,古茗也並非毫無優勢可言。
其加盟商的「二店率」達到71%,這意味著老加盟商開新店的比例較高,成為門店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說明優質加盟商仍對品牌有信心,這為模式調整保留了緩沖空間。
此外,古茗采用高度集中的供應鏈模式,借助地域加密網路策略和完善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能夠實作低成本、高頻次的鮮果配送。
截至2024年底,倉到店的配送成本僅占GMV總額的1%,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營運成本,提升了古茗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在下沈市場增長見頂下,古茗需從「盲目追求數量」轉向「精準提升品質」,讓加盟模式從「規模驅動」回歸「價值共享」的本質。
果斷「押註」咖啡賽道
當古茗面臨新式茶飲行業增長見頂,陷入存量競爭的「紅海」,以及自身所面臨得增長乏力得困境。 果斷押註咖啡賽道,將咖啡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打響突圍戰 。
這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其對市場趨勢精準洞察與自身優勢深度結合的成果。
(來源:網路)
在飲品市場,咖啡與茶飲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
2024年現制咖啡連鎖門店突破100萬家,連鎖化率超60%,成為現制飲品賽道的增長黑馬;反觀茶飲行業,增長乏力,競爭激烈。
瑞幸、庫迪掀起的9.9元價格戰,徹底打破了咖啡的高端消費壁壘,生椰拿鐵等風味飲品革新了產品體驗,上萬家門店的布局更是讓咖啡下沈到大眾生活場景,將咖啡這一品類完成了從「小眾輕奢」到「全民快消」的蛻變。
這股咖啡大眾化浪潮,為茶飲品牌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古茗精準捕捉到這一機遇,憑借自身與咖啡賽道的高度契合,率先搶占先機。
古茗的底氣,源於其深厚的品牌積澱與強大的營運實力。
早在2019年,古茗就已試水咖啡業務,2023年正式推出閃萃咖啡系列,2024年啟動現磨咖啡試點,每一步都在為全面進攻鋪路。
同時,作為茶飲行業最大規模自有冷鏈體系的擁有者,古茗實作了97%門店的兩日一配,這一優勢完美適配現磨咖啡對「新鮮」的嚴苛要求。
從生豆烘焙到門店使用,全鏈路30天的極致管控,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精選巴西、哥倫比亞等四國100%阿拉比卡豆,並屢獲國際咖啡品鑒大獎的烘焙工藝,更是為產品品質保駕護航。
(來源:網路)
同時, 古茗創新采用「店中店」輕資產模式 ,在原有門店增設咖啡產品線,無需新增人力與大面積裝置投入,僅用9個月便將咖啡業務覆蓋至7600多家門店,以閃電般的速度超越瑞幸、庫迪的擴張節奏,讓同行望塵莫及。
(來源:網路)
引入咖啡業務後,古茗門店銷售額增長約10%,這不僅填補茶飲增長的缺口,更是品類拓展帶來的營收提升,實作了消費場景與使用者黏性的全面升級。
古茗以「新鮮」為核心,將咖啡與茶飲深度融合,打造「茶咖一體化」消費體驗,滿足消費者全天候、多樣化的飲品需求。
從爆款「黑巧摩卡」到年度重磅「Good輕椰拿鐵」,從請知名代言人品質代言到聯名行銷,古茗透過一系列組合拳,將「高品質、高價效比」的咖啡形象深植消費者心智,精準「錨定」下沈市場對「一線城市品質」咖啡的期待,並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品牌競爭力。
在這場咖啡混戰中,古茗看透了茶飲增長見頂的行業宿命,也抓準了咖啡大眾化浪潮下的增量紅利,更懂得如何用十年打磨的供應鏈優勢,作為轉型之戰的「秘密武器」。
古茗對第二增長曲線的探索,不僅為自身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更重塑了茶飲品牌的發展邏輯。
在行業變革的浪潮中,古茗用實力證明了唯有打破品類邊界,擁抱趨勢變革,才能在存量時代書寫新的增長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