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市面上湧現出諸多虛化的概念。哲學、審美、修仙等元素紛紛與茶葉相結合。
人們宣稱喝茶是回顧歷史的途徑,是沈澱自我的方式,更是修身養性的必需品,甚至將其視為慢生活極致追求的象征。
我無意反駁這些觀點,畢竟它們有一定的道理,也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當今社會,人們渴望精神寄托,亟需某種載體來承載這份精神寄托。
在此,我僅想提醒從事茶行業的朋友們,切勿盲目踏入此類市場,因為咱們玩不起。
這種模式表面上看似光鮮亮麗,記得有一次我前往成都,受邀參觀了一所書院。
那裏濃郁的設計感令我陶醉,大量的留白空間既賞心悅目,又顯得浪費。
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茶的口感仿佛都得到了昇華,檔次瞬間提升了好幾級。
起初是驚喜,繼而是好奇,這樣的模式能賺錢嗎?不過,隨著老板的登場,我瞬間打消了這一念頭。
老板的衣著和言談無不彰顯著富人的風範。我頓時意識到自己的淺薄,怎能以那種俗氣的想法來質疑這樣高端的場所呢?
想必是我太過窮,難以理解這樣的經營模式。
還有一次,遇到一位海歸女孩。她年紀輕輕,在昆明經營著一間極具設計感的茶室。據說,她的設計靈感源自日本。
她表示,家中原本就從事茶業,在留學日本期間,她深入研究了日本茶道的精髓,希望將這種簡約風格帶回中國。
這個茶室采用全黑色背景,營造出一種神秘氛圍。同時,中間留出大片區域用以擺放藝術花瓶,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受。
置身其中,好像是在逛畫展,而不像是置身於茶室。直至走到茶室最深處,見到一張長桌,這才萌生坐下品茶的念頭。
前兩次經歷讓我感到困惑,還有一次參加道學研修班,他們用了我的茶,我有幸參與其中,卻愈發覺得格格不入。
看來我終究是個俗人,難以靜下心來修煉。
後來慢慢才知道,老板的書院實際上是用於招待的場所。前幾年風光無限的老板,這幾年因工程不景氣,似乎也變得低調了許多。
女孩家需要搬遷,從原來的冰島老寨搬到了山腳,原來她的老家就在冰島老寨,根本不愁錢。
而所謂的研修班,根本不賣茶,純粹是賣課程和體驗。
所以,我才對做茶的人說,別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咱們玩不起。人家可以不靠茶葉賺錢,你行嗎?
那麽,我們的出路究竟在哪裏?
尤其是對於小商小戶來說,我認為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控貨」,二是「控人」。
簡單一點,實際一點,才能走得更長久一些。
1、控貨
要麽自己有茶樹資源,要麽具備貨源地的優勢,抑或是有加工能力。在控貨的基礎上,不是說什麽也不做。
有貨源的優勢,更關鍵的是尋求合作,尋找能夠控人的人合作。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家中有古樹,手握貨源,卻賣不出好價錢。
這實際上就是沒啥優勢,不如別折騰,外出打工賺錢,供孩子成才,另謀出路。
你是否有貨源優勢,自己很好判斷的。如果沒有,茶葉生意便不應作為主業,切勿盲目折騰。
2、控人
你朋友多,經歷多,興趣廣,有一群人信任你,或者你占了一個有流量的茶室作為入口。
無論是同學、誌同道合的朋友,還是僅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你都能聊得來,都能籠得住。那你就有控人的優勢。
控人的人要找控貨的人合作,你主要目標是發掘好的產品和可靠的夥伴,為你的客戶提前進行篩選,確保他們能夠喝到好的產品。
既能控貨又能控人的能力難得一見,且少有人具備。
相信我,大部份人都不具備這種能力,當然也包括我。
把某個方向做到極致,茶葉市場依然大有可為,至少能養活自己。
很多時候,問題源於自身的焦慮和定位不清,導致自己陷入一種虛幻的狀態。
虛幻的夢有時是好事,有時卻誤人。而且,是夢總是要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