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的烽煙中,有這樣一位「革命先行者」——他既是推翻帝制的辛亥領袖,又是國共合作的奠基人;他三度發起護法運動,臨終前仍疾呼「和平、奮鬥、救中國」。他,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孫中山 。
從「醫人」到「醫國」:革命火種的點燃
1866年,孫中山生於廣東香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目睹鄉親受鴉片戰爭荼毒,他立誓「改良祖國,拯救同群」。1892年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他本可懸壺濟世,卻在行醫中痛感「醫術救人有限,政治方能救國」,遂棄醫從政。

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首次將反清革命推向組織化。1905年,他整合各革命團體成立同盟會,起草「三民主義」綱領。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終結了千年帝制,他卻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於袁世凱,只因堅信「革命目的不在權力,而在建設新國家」。
聯俄聯共:晚年思想的涅槃重生
護法運動屢遭挫敗後,孫中山反思革命困局,開始探索新道路。1921年,在陳獨秀引薦下,他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首次提出「以俄為師」。1923年,他派遣「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訪蘇,並邀請蘇聯顧問鮑羅廷來華,開啟國民黨改組行程。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力排眾議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開創國共合作新局面。會上,孫中山緊握李大釗的手說:「你我是真正的革命同誌!」 這一歷史性握手,為北伐戰爭埋下火種。
黃埔建軍:鍛造革命鐵血脊梁
為打破軍閥割據,孫中山決心建立革命武裝。1924年6月,黃埔軍校成立,他親任總理,委任蔣介石為校長,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開學典禮上,他告誡學子:「革命軍的基礎是高深學問,要用先烈精神救國救民!」

軍校融合蘇聯軍事教育與三民主義思想,培養出徐向前、林彪等將星。1924年10月,孫中山指揮黃埔學生軍平定廣州商團叛亂,首戰告捷。彌留之際,他仍牽掛軍校發展,遺囑中特別提及「必須繼續創辦軍事教育」。
北上抗爭:生命最後的絕唱
1924年底,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途中肝病惡化。面對軍閥「分贓會議」的陰謀,他發表【北上宣言】,堅持「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召開國民會議」兩大主張。1925年3月12日,他在北京鐵獅子胡同病逝,遺囑中「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吶喊,成為激勵後世的時代強音。

臨終前,他特囑宋慶齡:「勿忘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遺體解剖時,醫生發現其肝臟堅硬如石,在場者無不落淚——這位革命者早已將生命燃盡於救國征途。
精神遺產:跨越黨派的豐碑

孫中山逝世後,國共兩黨共同尊其為「國父」:
- 思想傳承: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理論基礎,毛澤東稱其「為中國共產黨人準備了思想條件」。
- 實踐影響:他倡導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理念,為新中國土地改革提供借鑒。
- 全球回響:莫斯科紅場豎立孫中山雕像,銘文「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
結語:
孫中山用59年生命詮釋何謂「天下為公」——從辛亥槍聲到國共攜手,從黃埔建軍到臨終呼號,他始終以赤子之心探索民族復興之路。今日,當【建國方略】中的鐵路藍圖已成高鐵網路,當「振興中華」的吶喊化作強國實踐,我們更應銘記:這位跨越黨派的偉人,早已將精神基因註入中國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