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王學鈞
又見中小學生給博物館挑錯。
近日,山西太原高一學生張斐翔在參觀太原博物館瓷器展廳時,發現9件展品的標牌存在錯誤,並建議館方更正。「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鶴圖瓷花觚」應改為「清康熙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鶴圖瓷花觚」,「紅釉葫蘆瓶」應改為「豇豆紅釉瓷葫蘆瓶」,「白釉開片瓷硯」應改為「仿哥釉瓷硯」,「紅釉纏枝花卉紋碗」應改為「礬紅地白纏枝花卉紋瓷碗」,如此等等。
作為一名喜歡古董的高中生,張斐翔以其令人驚嘆的文物鑒別能力展示了熱愛的力量。自13歲起,他就開始研究明清瓷器,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查閱資料,走訪各地博物館,拜訪文物專家。多年的專註與積累,讓他小小年紀便有了一雙辨識文物的「慧眼」。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被挑錯的太原博物館不傲慢不敷衍,第一時間與張斐翔取得聯系,邀請他與文物專家一起參與討論和研究,最終確認並糾正了張斐翔反映的錯誤。這種認真對待遊客意見和建議的工作態度值得點贊。
但是,這並不足以掩蓋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同一展廳中,9件展品標牌有誤,而且錯誤多是年代誤判、釉色混淆之類的基礎性錯誤,這實在不應該。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殿堂,承載著傳承文明、普及知識的重任。展品標牌是公眾了解文物的重要媒介,標牌「硬傷」會嚴重影響歷史文化傳播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張斐翔的文博素養雖然不錯,但畢竟還太年輕,且只是個業余愛好者,文物鑒別能力比不了國家級博物館的文物專家。按理說,張斐翔都能看得出來的標牌錯誤,太原博物館的文物專家們肯定也能看得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多件展品的標牌還是出現了基礎性錯誤。這只能從兩個方面找原因。
也許是太原博物館文物專家的專業能力不行。在明清瓷器這一領域,館方專家的專業素養與鑒別能力不足,沒能精準辨識相關文物,以至於展品標牌出現「硬傷」。
也許不是專家能力不行,而是太原博物館的管理不到位。專家沒看錯,且已對相關展品進行精準命名,但相關人員在制作展品標牌時出了錯,又無人把關糾錯。以至於,標牌錯誤一直堂而皇之存在著,直到遇到張斐翔,才得以糾正。
也許是上述兩者兼而有之。不管哪種情況,都說明太原博物館有問題,需要改進自己的工作。
這些年,中小學生給博物館挑錯這樣的事已發生過多次。每一次挑錯,都是一次「打臉」;每一次挑錯,都是一次對專業精神的呼喚。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